中国宽带市场调查报告

2020-03-03 22:22: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宽带市场调查报告

如果说2009年和2010年直接刺激内地光通信市场繁荣的是3G传输网的建设需求,那么从2011年开始,在中国内地掀起的新一轮宽带建设浪潮则直接成为引爆光纤光缆市场的导火索。

广电运营商说,我要在全国大规模推广NGB(下一代广播网)建设,带宽将达到100M;中国电信说,我要在三到五年内实现南方城市光网络全覆盖,100M宽带用户1亿以上;中国联通说,我要在全国各主要城市率先启动光纤到户计划,升级宽带速率„„

然而,在这场大建宽带浪潮的背后,亦隐藏着因体制和人为因素埋下的网络质量隐患;隐藏着“劣汰优胜”的畸形市场逻辑;隐藏着运营企业各自为政,电信基础网络大规模重复建设的“魔咒”。

运营商大建宽带 100M成目标

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共同掀起了一股大建宽带的浪潮。 事实上,运营商对三网融合业务的推进和多种高清视频类互联网业务的产生,使用户对于通信速率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ADSL接入已经难以支撑用户对高清视频类互联网业务需求,而广电大规模推进NGB建设的步伐亦刺激了电信运营商在宽带领域的投入。

2010年10月,广电总局宣布要在全国推广NGB业务,力争在10年内使NGB业务覆盖2亿人群。据了解,上海的NGB点播业务的下传带宽目前已经达到40M,而未来将达到100M,这要比现在广电、电信宽带平均 1-2M的接入速率提高几十倍。

而在广电宣布大规模推进NGB建网之后,2011年2月19日,中国电信发布了其“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 按照中国电信的规划,2011年中国电信计划实现100M以上宽带接入覆盖全国4000万个家庭。南方城市(含县城)实现8M接入宽带全覆盖,20M带宽接入覆盖率达到70%,东部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0M宽带接入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13年对南方城市的所有家庭客户均可提供20M接入,100M以上光纤入户覆盖达8000万户。到“十二五”末期,在南方城市地区和政企用户实现光网络全覆盖,100M以上光纤宽带用户超过1亿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除中国电信外,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亦在2011年3月的IT领袖峰会上向凤凰网科技表示,中国联通将在全国重点城市展开大规模光纤布网,目前中国联通内部已有宽带提速计划。

按照各大运营企业的宽带建设规划,中国将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掀起一股足够强劲的宽带建设浪潮,中国的老百姓将有可能在三到五年之后享受到带宽为100M的宽带服务。 偷工减料成常态 光纤价格不及食用粉丝

然而,在这场宽带浪潮的背后,由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断网事故则层出不穷。今年2月21日,某运营商骨干网络就曾发生过全国大面积断网45分钟的恶性事故。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林中在对话凤凰网科技时表示,在信息社会,宽带网络就如同一个国家的神经,但是在中国,这个神经系统并不健康。

据林中介绍,目前运营商网络中的光纤设备应用了大量的劣质材料,90%以上的光纤设备使用了劣质再生材料,这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据某运营商内部人士介绍,仅去年一年,就有近40万芯公里的劣质光纤用在运营商的传输线路上,不但浪费了运营商的投资还严重影响了其服务的质量和信誉。

事实上,为了最少的降低运营成本,运营商纷纷对其网络建设的供货,采取了集中采购的方式。电信运营商在招投标中过分注重低价中标的做法,使我国光电线缆产品价格一降再降,陷入降价的恶性循环中。而光纤设备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只能采取偷工减料的方式赚取微薄的利润。

糖葫芦型劣质光缆(凤凰网科技配图)

据统计,2000年,1纤芯公里的光纤价格为1800元,而从2002年开始,光纤光缆的价格一降再降,到2009年这一价格已经跌倒了85元,2010年平均价格为75元,最低价格仅为55元。 “如果不发生日本地震,2011年的光纤的平均价格应为60元左右,不过受日本地震影响,光纤原材料紧缺,目前平均价格为71元。”林中表示,如果把我们平时食用的粉丝拉长来算,一公里粉丝的价格是105元,这也就是说,光纤的价格还不及我们平时食用的粉丝。

有专家表示,如果设备商在制造光纤设备时采用标准合格的材料,光纤设备的价格将会比目前光纤设备商的中标价格高出30%到40%。虽然运营商招标的一次性成本提高了,但是却可以大大减少日后的维护费用。

光缆接头盒冲击试验,盒体严重破裂(凤凰网科技配图) 据了解,用合格材料制成的光纤设备的平均生命周期为25到30年,而目前通信网络中运行设备的平均生命周期则仅为10年,有的则不足3年。重复的替换和铺设劣质光纤设备消耗了国家大量资金,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供需关系畸形 “劣胜优汰”频现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光缆逐渐代替电缆,成为各类通信业务的基础。与电缆相比,光缆是使用光信号而不是用电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因此不容易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具有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上世纪90年,我国光纤通信网的建设逐步铺开。特别是在近两年,3G的启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数字电视全面推广,以及光纤入户的渐入佳境等众多利好因素的扑面而至,抑郁多年的国内光纤光缆市场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2000年网络泡沫时期的黄金时代。

目前,我国光纤光缆市场供不应求,大部分厂商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有不少厂商还增加了生产线,建设了新的厂区。类似国内主流光纤企业如长飞、烽火、富通、亨通、中天等企业,近两年几乎都是满负荷在运转。

然而满负荷运转的背后,并没有给光纤光缆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回报率。“目前,许多下游生产设备商们状况愈发困难,“现在光纤、光缆的日子远不如以前,利润被控制在5%以下”。有业内人士指出。

某国外光纤厂商负责人表示,现在市场对光纤光缆需求很大,但成本问题一直是发展的瓶颈。虽然光纤的成本在整个宽带建设成本上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出于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运营商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只能在光纤生产上投机取巧以达到缩减成本降低光纤价格的目的,这实际上对运营商的网络和服务质量是个潜在的危险。

林中表示,光纤、光缆企业盈利能力严重不足,将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乃至整个行业的恶性发展,利润率低会直接导致企业在生长过程中的偷工减料。

使用劣质材料:光缆外护套横截面有许多目力可见的气泡

和沙眼(凤凰网科技配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光缆企业负责人这样表示,“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光缆招投标价格又相对过低,如果企业按照行业标准和国标生产,严格执行工艺,势必要大幅亏损。所以现在产品线径不达标,超负公差(比如0.4mm铜线径做成0.37mm)等偷工减料或用再生料做护套的现象相当普遍。”

“很明显,这是价格形势诱逼的结果。”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某不具名专家表示。

招标模式亟需改革 应施行采购质量问责制

在总体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供应商不仅没有获利,相反日子越加难熬,甚至许多企业被淘汰出局。

武汉邮电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毛谦认为,造成目前生产企业处境堪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营商的招标模式存在问题。

事实上,在我国光纤光缆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有悖于市场竞争的怪现象,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年广东有大大小小通信电缆厂近百家,如佛山电缆厂、欧亚电缆厂、湛江佳通、汕头迅达、东莞CDC、澳科电缆等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生产、测试设备,引进数量约占全国的30%,而且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比较规范。 上述企业在九十年代初、中期市场表现不错,但是经过近些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先后全部倒闭。而恰恰是那些低投入,设备一般,技术和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不注重产品质量偷工减料但市场机制灵活的一些中小企业却存活下来。

“事实证明,招标模式没有做到优胜劣汰,反而却变成了‘劣胜优汰’,优势企业垮掉了,劣势企业存活了下来。”林中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部分企业采用恶性价格竞争等手段,就是为了能够迎合运营商低成本采购的目的。 林中认为,无限制的“反向价格竞拍”模式和事实上的最低价中标招标方式对我国光纤光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以产品质量的降低为代价换取采购成本的节约果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光纤光缆维护费用日益增长的趋势。

有学者建议采购方改变唯价格为重的做法。要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比如将事实上的“最低价中标”改为“中间平均价中标”(除掉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计算平均报价),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生产厂家不理性的报价冲动。

而林中则建议,运营商有必要改革现有的采购管理方式。改革对采购人员的考核及奖惩办法,建立“采购质量问责制”,将问责制纳入对采购人员的管理体系,让质量保证成为光纤光缆设备采购中的第一要素。 质量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需引入第三方监管

事实上,中国运营商在宽带网络质量方面并非无所作为,但受限于现有的机制和体制,以及在国内缺乏权威可靠的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而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据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发展部总经理孙俊彦介绍,为保证网络质量,中国电信在光纤设备做了大量标准化工作。以期望从标准化方面保障网络质量并帮助设备商降低制造成本。 “同时,中国电信还将进行产品质量的售前入网测试和售后的入网测试,在售前售后两个方面保证产品入网时的质量。” 孙俊彦说。

但是,在林中看来,质量监管体系形同虚设亦是造成国内通信网络中存在大量劣质光纤设备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电信设备质量检测机构长期缺乏财政投入。检测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很难在设备检测中做出不利于光线生产厂家的检测报告。

林中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么政府对检测机构提供充分的财政投入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保证检测机构报告的权威和公正;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利用各种中间平台,在国内建立独立于电信系统之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化检测机制来解决目前的网络质量问题。

据了解,第三方检测在国际市场备受推崇,第三方公正商业检测机构作为质量鉴定的中介,认为只有第三方公正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才是权威可信的。一方面,中国现有的检测体系主观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检测的机遇,基本满足于现状,主动开发国际权威性和商业检测潜力的机构寥寥无几。

“同时,由于现有的检测体系长期缺乏财政投入,检测标准、水平和手段落后,再加上暗箱操作等原因,实际上形同虚设。”林中表示。

不过林中认为,在现阶段,上述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质量检测体系有效性的问题,仅能通过此种方式不断完善。要想彻底解决之一问题恐怕还需要等待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不断完善。

“而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目前电信行业以中央企业垄断为主的体制状况,真正引入民营资本参与竞争”林中表示。 政府统筹国家宽带 开放民营资本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36条”,再次提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不过在林中看来,民营资本始终只能游离在行业边缘从事边缘业务,始终未能进入到以电信业务运营为核心的“核心”电信业。

林中表示,只有让民营资本真正参与电信业运营竞争,通过市场竞争来刺激企业重视网络稳定和质量的目的才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民营资本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刺激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执行。”林中同时表示。

有不少专家认为,三网融合推进之后形成了一个四大运营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但是,由于利益之争和缺乏国家统一的统筹规划,造成了基础电信网络重复建设的混乱局面。 据相关机构预测,由于过渡的重复建设问题,未来内地电信网络的利用率将可能仅为10%。

“电信建一张宽带网、广电再建一张宽带网,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浪费。”有电信行业专家如此表示,如果按照广电总局10年发展2亿NGB用户的计划,仅广电系统在网络建设上的投入就将超过1000亿元,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林中建议,相关监管机构应当开放民营资本进入电信运营业,但基础网络仍由一家或几家中央企业负责建设和维护,网络建设由国家由统一规划,制定互联互通和网络设备及基建标准,其他运营商通过租用网络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甚至可以完全由国家出资建设基础网络运营公司,统一建设基础网络,并向其他国有和民营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租赁服务,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林中表示。

宽带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宽带市场发展透析(推荐)

宽带中国

“宽带中国”

宽带中国

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农资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碳酸氢钾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冷饮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成品油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宽带市场调查报告.doc》
中国宽带市场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