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0-03-02 12:30: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山中访友》: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略读《山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山雨的韵味,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品读《草虫的村落》,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4.略读《索溪峪的“野”》: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背诵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2)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品读《山中访友》

一、检查预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1)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师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三、练习有感情地背诵精彩语段

四、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品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第三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略读《山雨》

一、初读,检查预习,梳理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山雨的?(雨来、雨中、雨后)

二、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默读批注: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重点品析以下语句:

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与文章开头相对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即“来得突然”“悄悄地来”。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突出了雨来时一种逐渐清晰、飘飘渺渺的音韵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描写雨至山林时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句中“流动”一词写出了山林的“绿”在雨中所独有的特点: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连用两个“流进”则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美读背诵: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配乐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四、回顾拓展:纪伯伦的《雨之歌》

第四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三:品读《草虫的村落》

一、初读,检查预习,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课文题目《草虫的村落》,“村落”本来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文里指__________

2、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哪些场景?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 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 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 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 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第五课时: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四:略读《索溪峪的“野”》

课前交流: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说起旅游总是令人兴奋不已。在我国的湖南省有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它有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那就是张家界,张家界有一处主要景点叫“索溪峪”,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索溪峪,去饱览那儿的风光,领略“索溪峪的野”。

2、揭题,读题;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悟

1、自由读文,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2、读最后一段,探讨“从未有过”,是什么让作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索溪峪的野

3、浏览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它的野,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4、汇报;

三、学习“山的野”

(过渡):据统计张家界的索溪峪大约有2000多座险峰,我们就先来感受山的野吧?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对比、比喻、引用或分层写了三种不同的美等等;

3、朗读感悟三种美:

 (过渡):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眼前感受到的美也不一样。当你还在山腰仰头望是悬在半空中的巨石,而脚边是相当于几十层楼高的悬崖,感觉——

(1)自由读写惊险的句子;

(2)你从哪里体会到惊险?读出惊险;

(3)“一线天”、“百丈峡”听着都觉得怎么样?(用不同的词语概括)

 (过渡):伴着一路惊险爬上山头,望见千万座山峰连绵不断,这便是一种什么样的美?(磅礴)

(1)引读:不是(

),也不是(

),而是(

)„——师作简笔画;

(2)呼吸着新鲜空气,真想对着群峰大喊一声——(

)?这种感觉就叫“浩气长舒”,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令人(

)?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

)? (3)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读出这种磅礴气势;  (过渡):在这山间,你想做点什么?

(1)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随心所欲;

(2)如果你就是这里的山峰,愿意成为什么样的山峰?用动作表示。

师引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有的(

),有的(

)„„

(3)请同学们随心所欲地读一读;

(过渡):那么的随心所欲,还有它的惊险、磅礴都围绕山的“野”来写的,这儿不但山是野的,水、物、人都是野的。

四、学习3—5自然段(自主合作)

1、出示自学提示:

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2、汇报;

五、领悟深化

(过渡):我们告别了都市的喧闹,吵杂,忘记了生活的烦忧,就象文中开头所说——

一走进张家界索溪峪,脑子里的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剩下一个字:“野”。

4、理解“野”字的意思;

5、一切都是野的,难怪作者结尾处说——

于是,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6、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能把这种野性的美写得那么令人回味,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词语、总分、比喻、拟人、对比等)

7、播放视频,感受索溪峪;

8、推荐网站,引导感受更多的张家界信息。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索溪峪的“野” 动物野 “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游人野

第六课时:单元收尾工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背诵。

2、默写。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