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新闻使命 当好人民记者

2020-03-02 00:11: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牢记新闻使命 当好人民记者

——记大连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 王永海

王永海是新闻界的骄傲,他是“明星记者”,他的头顶上闪耀着无数光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中宣部、中国记者树他为新闻战线楷模,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省委、市委也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王永海活动。这些荣誉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即使退了休,他也是时常看看自己的“光荣册”,用以勉励自己,永做一名党放心、人民欢迎的好记者。

王永海用自己数十年的生命历程,为新闻工作者谱写了一曲敬业的歌,奉献的歌,拼搏的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光 环 耀 眼 不 断 进 取

王永海之所以成为“明星记者”,完全是干出来的,把心血倾注在广播事业上,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成为“高产”记者。仅在他退休前的2000年和2001年,他的年发稿量已经突破千篇大关,达1100多篇!新闻单位算工作量历来是以播发出去的稿件为准的,写了但没有播发的不能算数。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写的东

1 西100%发出去,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发不出的稿子。而王永海365天竟播发1100篇,屈指算算,他平均一天发稿3篇之多!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有人做过统计,最多的时候,王永海一天发稿6篇;取个中间值来说:从1990年到1996年,他在电台发稿3400篇,平均每年发稿485篇。这7年间,除了给大连电台供稿件,他还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近千篇,创造出地方记者在中央媒体上稿最多的纪录。王永海之所以成为全国新闻战线上的典型,是他30年如一日,敬业爱岗,勤奋刻苦,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风尚。

“ 五 忘 ”在 心 奉 献 不 已

“少睡觉,多干活;少享受,多奉献。”这是王永海的回答。退休前,59岁的王永海为了继续实现30年来自己实践着的这一诺言,仍然跑在一线——像他这样的“高龄记者”仍在一线奔波的如今已经不多了。他提醒自己: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忘记得失,忘记烦恼。尽管腰痛得厉害,糖尿病、肩周炎、胃炎缠身,他仍坚持“忘我”工作。

王永海有个工作信条:一定要掌握一手材料。有一次,大连市环保局传来一篇关于治理煤厂的稿件,按现在大多数记者的通常做法,编一编,加上自己的名字发稿就是。但王永海不放弃“信条”去了现场,不但发现了有关治理煤厂的日期有所变动,而且

2 又现场获得了新煤厂选址的新闻,他采写了“现场新闻”,避免了其他媒体所发通稿当中“机声隆隆”(那天现场根本没有机器作业)的失实报道。

曾几何时,为了采访清掏女工,王永海三天陪她们掏了36个“马葫芦”;为了采访时传祥式的掏粪工人李守环,他不听座谈,不看材料,到现场和李师傅一起干活,感动得李师傅破了多年的规矩:“我们掏粪工人从来不主动和人握手,今天,我要主动和你握手。”

王永海长期负责城建行业的报道,人们说他怀揣两张图,一张市政规划图,一张重点工程项目图。由于他对全市建设系统了如指掌,人们称他“半个建委主任”。而王永海在大连市有口皆碑还不仅仅因为这些,主要的是他用手中的笔为老百姓说话,他用炽热的心为老百姓办事。王永海说:“是党把我从一名工人培养成新闻记者。我要热爱、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把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时刻用手中的笔和录音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记录好人民的创举,讴歌新时代,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新闻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为维护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而奋笔不休。”

王永海常说:“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我绝不让一条重大新闻从自己手中漏掉,绝不让稿件给党和政府添乱。”于是,他一年四季不顾寒暑、不避风雨,始终坚持在现场采访,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95年,王永海因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和

3 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作“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巡回报告,离开岗位一个多月。他为了避免“荣誉上去,工作下来”的情况发生,想尽办法抢时间、抢新闻,结果发稿量还是全台第一,并且成了“重点稿”突破百篇的记者。2000年国庆节,他全身疱疹连成一片,他边打吊瓶边坚持采访,黄金周7天里他发稿20多篇。

这些枯燥数字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才赢得“高产记者”、“高效记者”的美誉啊!“宁肯欠家庭账,不能欠事业账”。这是王永海的座右铭,也是他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工作30多年,他没跟家人去过一次公园、影剧院。儿子不解地埋怨地说:“我宁愿要一个关心自己的爸爸,也不愿要一个劳模爸爸。”

天天在一线采访,有一年穿破好几双鞋的记录。王永海说:他的新闻是走出来的。

堂 正 做 人 清 白 写 稿

王永海虽然知名度高,但他从不发关系稿,也几乎不在被采访单位用餐,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做一名人品文品俱佳的记者。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写稿”是王永海的人生信条。倘若王永海利用记者这个特殊身份和社会关系为自己捞好处的想法或做法,他也不会30年如一日地这么干和干出这样的业绩,也不会受到人民尊重、爱戴。王永海认为,“群众永远是新闻的主体,记者要时刻把镜头对准群众,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于是,他把“新闻精品”定格在“四满意”上:让市领导满

4 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被采访单位满意。他的目标是让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让独家新闻给人民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以崇高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王永海时不时地还有些“小动作”——有些事情,要不是意外获悉,谁也不知是王永海干的。比如1998年民政部发来一封信,代表灾区人民感谢在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时,王永海慷慨捐资500元;比如2000年王永海又从工资中拿出1500元扶贫帮困;比如数年来,王永海将别人赠送的折合数万元的高档礼品和现金上交给组织……

2002年9月,王永海退休了,领导研究反聘他为中央台、辽宁台发稿。为此,他谢绝了社会高薪、高待遇聘请,他向党组织和领导表示:拼搏精神不退,记者使命不退,无私奉献精神不退。他目前仍被反聘在电台工作,电台领导说,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连,你就负责为中央台供稿吧。王永海跟我说,挺难的,大连有新华社支社,中央台又有自己的记者站,想上篇稿子不易。可他又以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从退休至今的8年中,仍然坚持“没有日历”,一年365天没休一个节假日,不论是风雪雨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他不放过一条新闻,甚至半夜也向中央台发稿,宣传大连新人新事新举措。2007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风暴潮,中央台让他搞现场报道,他立即带领助手不顾风暴袭击,冒着生命危险(当晚被撞在汽车上,手表摔没了,手脚摔伤),在第一时间抢发了这条新闻,引起了中央领导关注。事后,中央台说“这

5 是用生命换来的新闻”。近8年中,他每年向中央台发稿340多篇,在全国城市电台排行榜中名列第一,连续4次捧得了中央台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奖杯,为大连赢得了荣誉。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采写了长篇通讯介绍王永海退休不忘为新闻奉献的事迹。

王永海曾经给自己制定的70多个“不”字警言,这里摘几句:党纪不违,国法不犯,享受不求,待遇不攀,名利不图,有功不傲,为人不奸,蠢事不为,横财不发,好处不捞,恶习不沾,原则不失,奉献不悔,权势不争,意志不移,义举不辞……如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他先后捐款2100元,成为捐款最多的退休记者。

牢记宗旨为人民 当好先锋做表率

怎样当好一名记者

牢记“两个责任”使命

牢记使命,青春建功

牢记使命 放飞梦想

牢记为人民服务

新闻(记者、编辑)教学计划

校园记者新闻写作技巧

大学生记者新闻写作技巧

大学生记者新闻总结

《牢记新闻使命 当好人民记者.doc》
牢记新闻使命 当好人民记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