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

2020-03-02 01:56: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

袁占舵

《怪学生获诺奖》是一篇值得教育者深思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写很多,但是对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文章做评价,我真的没有资格。

作者欧内斯特·卢瑟福和文章中的波尔是我读大学时就已非常熟悉的人,读到这篇文章很喜欢,网上搜不到,就干脆把它打下来。

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诺奖获得者?”必会敲动过诸多当今有志之士的心扉。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们有几个学生敢于像波尔这样挑战权威?我们的老师的思想是否还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狭隘的束缚?!

文中的问题,如果是我们的中考、高考,必会有标准答案:“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后来又不确定)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小是不均匀的,越高大气压随高度减小得越慢。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汞柱。利用气压计测得楼底和楼顶的大气压,可以计算楼房的高度。”以此推算楼房的高度可想而知,怎么会准确?而伟大的波尔给出的是连小学生都能懂的能准确得出楼房高度的多个答案。上学时自以为思维敏捷和总是考高分的我一点也不敢像波尔那样做的,并且仅是照本宣科,不能有波尔那样的思维!改造当下的教育,教育必须放开眼光,学会渊博;放开捆绑,学会自由;解放思想,减少拘束。让孩子成为真正的“思想野马”。成为敢说敢做者、敢于创造者、敢于承担者、敢说真话者。重新认识自由、宽松、个性、探索、质疑、挑战等在当今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教育创造力才能得到真的激活。

附原文: 怪学生获诺奖

文/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物理学家,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天,一位同事找到我,他说,他要给一个学生的物理考试打零分,这学生却偏要满分。最后,师生俩一致同意找个公正的中间人裁决,于是,他们就选中了我。

我读了这道试题:“请说明,如何用一个气压计测出一座高大建筑物的高度?”该学生的答案非常有趣:“把气压计带上楼顶,绑上一条长绳子,然后把它放下去直到街上,把它拉上来,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这个学生真的很有理由得满分,他确实圆满、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给他满分,能让他的物理成绩达到一个高级别,从而表明他有不凡的物理学习能力。遗憾的是,这个答案不能证明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用到课本上的物理学知识。

我建议他重做一次这个试题,给他六分钟时间,并警告他:“答案吧必须显示出一些物理学知识。”

到第五分钟,他什么也没写。我问他,想认输吗?他说对于这道题,有许多答案,只不过他想找一个最棒的。我说,对不起,打扰了,请继续思考。最后一分钟,他匆匆写出了答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投下去,同时用秒表给降落过程计时。然后,用物理公式计算出楼的高度。”

于是,我问同事是否愿意认输。他勉强认输,并给了这位学生几乎满分的成绩。正要离开同事的办公室时,我忽然想起这个学生说过,他还有其他一些解答该习题的方法,于是我就追问。

“是呀,”这位学生说,“只用一个气压计,就可以有许多测量一座高楼的办法。比如,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把气压计拿到室外的阳光下,先测一下气压计的高度,再测一下它影子的长度,最后测一下楼的影子的长度,再用简单的数学比例法一算,就得出楼的高度。”

“好极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方法。”我点头称赞,“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是的,”学生说,“有一种非常基本的测量方法,这个你会喜欢,当上楼的时候,沿着墙壁一个接一个地划下气压计的高,接着再把这些刻度的数目加起来,就会得出以气压计高度为单位的楼的总高度。”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我说。

“你也可以吧气压计带到楼顶,绑上一条长绳子,然后把它放下楼,刚好高于街面,接着当个钟摆晃动它,通过摆动周期就可以算出楼的高度。”最后他总结道,“有许多解答该试题的方法。”

“可能最好的方法是,”他又说,“拿着气压计敲看门人的门,等有人开门,就跟他说:„看门人先生,我带着一个很棒的气压计,如果告诉我此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

这时,我问这个学生,他是否知道这道试题紧扣课本、规规矩矩的答案。他承认他的确知道,只不过他厌烦透了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们填鸭式的教育。

该学生的名字叫波尔,后来扬名全球。这个丹麦人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屠呦呦获诺奖1

民谣大咖获诺奖

莫言获诺奖后

积极分子谈莫言获诺奖

鲍勃迪伦获诺奖

诺奖心得

关于莫言获诺奖的另类解读

莫言获诺奖启示:让文学归于文学

对莫言获诺奖的一些感想

屠呦呦获诺奖与中医发展思考

《《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doc》
《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