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

2020-03-02 18:44: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

前言

雄奇博大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唐尧时代的农师周族始祖弃,喜好农业,精通耕种,他的后裔发展农耕于夏代。不窋将中原原始农耕文化带到了庆阳,并予以大力发展,开创了我国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先河。

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农耕文化除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规律和技术,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民间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俗文化等。它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民俗民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经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农耕在现代文明之光照耀下逐渐暗淡,周祖农耕文化裹挟着历史的风霜步入尘封的记忆,成为年轮线谱上颗颗沉睡的音符,但其精神实质依旧光耀千秋。“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的落成,旨在勾勒庆阳在周祖农耕文化滋养下的发展轨迹,昭示人们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一篇 周人兴起

概述

从后稷受封于邰到武王灭商得天下,周人在建立邦国千年之后终于兴起。在此其间,不窋迁徙庆城之后,周人脱离夏王朝,开始独立发展,在兴起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不窋之孙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人的农耕技术得到传承,周人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不窋十一世孙古公亶父自豳地迁徙岐山之下,周人进入关中千里沃野,开始向黄河流域中心地区挺进。

不窋十三世孙文王姬昌,“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周人的兴起已经不可逆转,《诗经•大雅•文王》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周王朝兴盛八百年,周人遍布于神州各地,周文化因此传承数千年而不衰。

(一)不窋

不窋姓姬,后稷之子。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史记•周本记》)

(二)周人迁徙路线(配地图)

学者推断:不窋迁徙从汾河流域开始。先沿汾河南下到达黄河,再顺黄河南下进入渭河,随后溯渭河而上至武功一带。在武功停留之后,逆泾河、马莲河而上再到庆城。从不窋到公叔祖类,十一代周先祖都生活在豳,也就是今天的庆阳及其周边地区。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岐山之下。

(三)周人在豳 (1)豳地溯源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朱熹《诗经集注》云:“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公刘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沮、漆,二水名,在豳。”

《史记正义》云:“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庆阳在豳的北部,庆阳古城与不窋故城几乎在同一地址,因此嘉靖《庆阳府志》沿用“庆阳禹贡

雍州之地,周之先不窋所居,亦曰北豳”的说法。

(2)鞠陶

《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卒,子鞠立。”史书关于鞠的记载较少。相传,不窋为政时,鞠主持修建窑洞土室,人称鞠陶。鞠陶主政时年事已高,后人称周老王。

(3)公刘

公刘,不窋之孙,鞠陶之子。“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史记•周本纪》) (4)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不窋十一世孙,公叔祖类之子。“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得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经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史记•周本纪》)

(四)周王先祖世表

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太王)——季历(王季)——昌(文王)

(五)文王武王征战(配征战路线图)

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史记•周本纪》)

(六)周文化的兴起和传播(配图)

耕作技术、典章制度、礼仪习俗,是周文化的主要内容。周文化自不窋迁徙之后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古公亶父迁往岐山后,从偏居豳地一隅进入关中。之后,随着周人的征战,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武王灭商后,到达黄河下游地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子弟功臣,周文化随他们的足迹传播到各地。其范围东至大海,南抵长江,西连戎狄之域,北尽燕晋之地。

第二篇 削土筑城

概述

不窋率领族人到达庆城后,在这里削土筑城,停止迁徙,开始定居生活。周人初到庆城时,处在戎狄部落的包围之中,环境十分艰险。不窋城建成后,周人能够有效抵御戎狄的进攻,建立了较为巩固的立足点。此后,周人以此为中心,势力范围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为他们的农耕文化复兴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不窋故城所在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的传奇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周老王斩断龙脉”的故事。不窋城之后,周人相继修建了许多城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丰、镐、洛等。

(一)不窋故城

《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弘化县与庆州同城而治,州治、县治都在庆城。庆城东临柔远河,西临环江,南至两河交汇处。位居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修建城池要塞的首选之地。由于年代久远,黄土地貌变化很大,不窋故城的历史风貌几乎无从考证。不窋之后,汉之郁郅城、宋之庆阳城,或许都修建在不窋故城所在地。

(二)周老王斩龙脉的传说

周老王鞠陶主政时,城南土龙岭阻拦洪水去路,城邑有被淹没的危险。老王亲自带领五百土工、五百石匠挖掘山岭,城内百姓和守城将士也来助阵。事情却十分怪异,白天挖掘的豁口,第二天就会复原如故。百思不得其解的老王无意中听到山岭中两条顽龙说:“若无文笔峰上的马莲草,明天日落之后我们就能长卧于此。”老王亲自采爬上文笔峰,采回马莲草,斩断龙脉,解除了洪水之患。相传,斩断龙脉的地方就在庆城南面的崭山湾。

(三)周人城邑

(1)《诗经》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诗经•大雅•绵》生活地描写了周人削土筑城的盛大场面: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2)《周礼》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这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礼•地官司徒》)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周礼•土方氏》)

“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木以悬,目氐以影。”(《周礼•考工记》) (3)《史记》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古公亶父迁徙岐山之下,“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武王“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4)宫室宗庙(图见《布展大纲》70页) 宫室宗庙是城邑中最庄重严肃的建筑。“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显示出宫室宗庙在周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发掘表明:周人宫室宗庙通常以影壁、门厅、前堂、过廊、后室等位居中轴,门房、厢房、回廊、庭院等作东西向对称配置,前后形成三进院落。整个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左右对称,结构严整。

(5)凿洞取水

周人的城邑大都沿河谷修建。城中居民一般都是在城外从河流中取水,再运往城里。在城邑中修建供水设施,从城中直接取用河水,这是周人的重大发明。整个供水设施由汲水洞、天井、通道三部分组成。汲水洞开凿在岩石层上,一端与河流相通,另一端与天井相连。城中居民经通道从天井中取水。这种设施在城邑被外敌围困时往往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 教民稼穑

概述

庆阳黄土深厚,气候温润,有着发展农业的诸多便利因素。远在20万年前,人类已经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夏末时期,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刘继承前代后稷教民开垦荒地、因地制宜、种植五谷的传统,带领族人在这里积极发展农业,不断探索,改进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由牛耕、“二人抬杠”的犁耕逐步代替了早期的火耕、耜耕,开始精耕细作。历史上的庆阳出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史记·周本纪》)的繁荣景象。

一、自然资源

1气候条件

庆阳是我国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被疏松肥沃的黄土覆盖。夏商周时期,这里的气候一般比现在要温暖,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5—2.1℃,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使农事的

安排要比今天略早些。庆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之际暴雨成灾。但是由于黄土疏松并呈垂直纹理结构,夏秋的雨水可以大量被吸收而储存于地下,在干旱的春季可以通过毛细管输送到地表层滋润作物的根须,从而保障一些耐旱作物如黍稷等的生长。

2黄土地貌

远古时代,黄土高原沟谷众多,地面破碎,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除了山地之外,主要的地形有两种,一是平坦的高地叫作塬,一是低下的阶地称作隰。低湿地区分布着水面宽阔的江河和不计其数的薮泽,到处都是充满积水的涝洼之地。丘陵地区和低湿之地森林茂盛,蒿莱密布,形成了气候比现在湿润、植被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夏商西周时期,地处黄河中游的庆阳是最适宜从事农耕的地区,也是农耕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

3物产资源

4000年前后,庆阳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塬面博大,黄土覆盖深厚,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因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减少作物晚间呼吸,适宜农作物生长;平洼地区江河奔流,沼泽密布,水资源相对充沛;森林草地茂密,主要分布在山岭、丘陵和隰地,《诗经》载有三十几种树木,其中很多树木已有人工栽植;河泽遍布,利于鱼类繁殖,水产资源阜盛。

二兴修水利

1沟洫排水

“沟洫”是指在农田中修挖的由排水沟渠组成的农田排水系统。沟渠一般宽2—3米,深约1米,一旦旱地遇到水涝,田地中的水就通过沟渠流出。对防止夏秋暴雨成灾、淹没农田、冲毁土地、破坏农业生产很有作用。周人定居北豳后,为了防止水灾,修筑了大量的沟洫。沟洫的盛行和完善是在西周时期。夏、商、西周的沟洫制度,不但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如耦耕的盛行就和沟洫的修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穿井取水

早在黄帝之前,已有水井出现。夏商时期,水井在中原地区已经普及。周人由晋入豳时,带来了凿井技术。周人迁居岐山时,凿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的水井大多呈椭圆形,东西长2—3米,南北宽2米,内壁光滑。深度达5米时,打破第一层姜石面,形状由椭圆变为长方形。水井一般位于住宅旁边,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亦可能浇灌花圃。

3陂塘蓄水

周人在殷商时期已经利用井水来灌溉农田(至少是用来灌溉蔬菜等园圃作物)。西周时期人工灌溉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修筑拦水坝,用坝围成的陂塘,平时可以蓄水,旱时放水灌溉庄稼。陂塘主要是拦蓄山洼间的流水和雨水,也会拦蓄山间的泉水。春秋时期在园圃中还使用井灌技术。桔槔就是当时的提水机械,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是灌溉技术上的一大成就。

三播植百谷

周祖来到庆阳,教民稼穑,推广五谷,善种黍稷。关于“五谷”,历来解释不一,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实际上,“五谷”只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代名词。夏、商和西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黍、稷、粟、麦、稻、菽、麻等。

1粟

古称稷。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又名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粟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

2高粱

亦称蜀黍、蜀秫,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杆直立,叶片似玉米,厚而较窄,圆锥花序,穗形有

扫帚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黏或不黏。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我国南北都有种植,以东北各地种植最多。商周时期,高粱也是人们的粮食之一,其地位不如其他谷物。

3麦

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之一。《夏小正》中巳有“祈麦实”、“树麦”等记载,说明夏代已种植小麦。甲骨文有“麦”、“来”、“舞”等字,并有“来麦”、“受麦”、“田麦”、“食麦”等卜辞,说明商代对小麦很重视,种植已有相当规模。到了春秋时期获得较大发展,《诗经·卫风·载驰》:“我行其野,苽苽其麦。”春秋末期,由于石磨的发明和普及,小麦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种植得到大面积推广。

4菽

即大豆,原产地为我国东北地区。目前有关大豆的较早考古发现多在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是河南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大豆。《诗经》中有6处提到“菽”,2处提到“荏菽”,仅次于黍、稷、麦,而多于麻和稻。《大雅·生民》中追述周人先祖后稷从小就喜欢种植“荏菽”,说明商周之际大豆传入中原地区,已成为中原民众的粮食和蔬菜。战国时期菽得到很快发展,与粟并驾齐驱而成为主粮之一。

5麻

桑科一年生草本作物,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古代称为棠,纤维细柔,可作纺织原料,雌株称苴,籽实可以食用,因此古代曾被列入“五谷”之中。东汉郑玄在注《周礼》“五谷”时说是“麻黍稷麦豆”,王逸在注《楚辞》的“五谷”时说是“稻稷麦豆麻”。果实麻籽也是商代的粮食之一。《诗经》中虽然有7处提到麻,但大多是指作为纤维作物的雄麻,麻籽在商周粮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6稻

原产于长江流域,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传播到淮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稻谷遗存。至少在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就已种植水稻,因此夏商西周时期水稻的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史记·夏本纪》:“禹令伯益于众庶稻。”说明大禹治水之后在北方发展水稻生产。尽管如此,水稻在当时黄河流域种植面积不会很大,在民众日常粮食中不占主要地位。

四瓜瓠蔬菜

古人对蔬菜和果树的栽培非常重视,《周礼》将园圃列为仅次于粮食种植之后、排在林业和畜牧之前的位置。早期的园圃是场圃结合,春夏之时种植蔬菜,秋冬收获蔬菜之后,筑平做为打谷场,用以堆积禾谷和脱粒。即《诗经·豳风·七月》中所说的“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早期的场圃不只是种植蔬菜瓜果,有时也还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园圃中种植的蔬菜主要有韭、蒜、葱、姜、瓜、瓠、芸、葑、菲、荠、葵、薇、芹、笋、蒲、荷等。

1韭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食,种子可入药,简称“韭”,《夏小正·正月》:“囿有见韭。”韭菹是用韭菜制作的腌菜,鲜韭和腌韭既可供人们日常食用,又可作为祭品,故夏商周甚受重视,是最早被人工栽培的蔬菜之一。

2蒜

蒜分为大蒜、小蒜两种。中国原产有小蒜,蒜瓣较小。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后遍及全国。《夏小正·十有二月》“纳卵蒜。” “卵蒜”即小蒜,系原产于我国的“大蒜”。“纳卵蒜”即收藏大蒜。大蒜的种植历史也很古老。

3葱

一种很普遍的调味品或蔬菜,草本植物,叶子圆筒形,中间空,青色。周人习惯于在炒菜前将它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锅,炒至金黄后,再将其他蔬菜倒入锅中炒。《管子·戒》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春秋时期被引进中原,商周前已广泛种植。

4姜

也称“生姜”,根茎鲜品或干品可以作为调味品。《论语·乡党》:“不撤姜食。”注曰:“姜辛而不臭,故不去。”《墨子·天志下》也记载普通人家的园圃中有瓜姜等蔬菜,估计姜的种植当在春秋以前。姜属于调味蔬菜类。

5瓜

人工栽培蔬菜,除了生吃熟食外,还可腌制。《诗经·大雅·生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意为麻麦满地密密幪幪,大瓜小瓜累累唪唪。《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其意是萝卜长在田中,菜瓜长在田埂,将它剥皮腌渍。

6瓠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瓠,与瓜一样是很古老的葫芦科植物。其嫩瓜可做菜吃,其嫩叶也可烹食。瓠长老后外壳坚硬,可以作为容器和涉水工具,用途十分广泛。

7芸

“芸”即现在的油菜。二月开花,花呈黄色。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和西安半坡遗址都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油菜籽,说明夏商时期周人已经种植。《吕氏春秋·本味》说:“菜之美者,阳华之芸。”芸菜是先秦时期的主要蔬菜之一。

8葑

即现在的蔓菁。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又叫九英菘、合掌菜、结头菜。《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其根茎质嫩甘美可食。

9菲

《尔雅》注:“即土瓜也。”《诗·邶风·谷风》:“采葑采菲。”“菲”就是现在的萝卜。萝卜栽培于春秋时期或者更早。

10荠

《诗经·邶风·谷风》中歌咏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和《尔雅》都释荼为苦菜,苦菜为野菜,其味甚苦,与之相对其味甘甜的荠菜当为人工栽培的蔬菜。

11葵

即后来的蕲菜、冬寒菜,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蔬菜。《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葵可以腌制酸菜,称为葵菹。葵菹是祭祀时的重要食品。《管子·轻重甲》说:“去市三百步不得树葵菜。”春秋时期,葵菜种植相当普及。

12笋

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状的芽或鞭。夏商时期周人作为陆生食用蔬菜。《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毛传及《尔雅》均释:“笋,竹萌也。”即竹子所萌生者为笋。

13薇

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又名“野豌豆”。 薇菜是种在水边潮湿地带的蔬菜。《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14芹

属伞形科。有水芹、旱芹两种,功能相近,药用以旱芹为佳。旱芹香气较浓,又名\"香芹\",亦称\"药芹\"。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并有辅助治疗作用。《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郑玄注释说:“芹,水菜也。”

15荼

周人采食的一种野菜。《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

五园林苗圃

《诗经》提到的树木有30多种。当时还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造林、育林的林业。殷商时期,由于发展农耕和焚林狩猎,森林资源减少,统治者开始注意对林木的保护,设立了一些官职加强管理。西周以后,树木种植开始受到重视。当时的植树,首先是种植经济林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其

次是祭祀和政治上的需要,如社树和行道树、边界林的种植。

1桑

黄帝时期,黄帝就命令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桑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养蚕。中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最初可能是采集野生桑叶喂蚕,后来随着蚕业的发展而过渡到人工种桑。当时桑树的分布相当广泛。

2漆

漆树分布在黄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陕北、甘南、晋东南、山东及豫西一带。至少在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人工种植漆树已经较为普遍。《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树”为“树艺”之意,即人工栽培。当时漆林的保护和培育及割漆的技术巳有相当水平。

3桃

原产于西北,当时已在黄河北岸种植。《夏小正》中已有桃的记载。《诗经·魏风·园有桃》、《左传》都提到“桃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明人工栽培桃树已经很普遍了。

4李

周人栽培的果树。《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李树和麻、麦等粮食作物同在丘中,麻、麦是栽培的作物,李树是栽植的果树。桃李是中国古代种植最普遍、影响最为广泛的两种果树。

5枣

《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都有“八月剥枣”的记载。《诗经·七月》提到:“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菽就是大豆,剥枣、亨菽和获稻并提,枣应该是人工栽培的枣树。

6栗

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叶子可喂柞蚕。《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发琴瑟。”栗树所结的果实板栗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当时与枣子同被视为可以充饥的果实,故周人喜欢种植。

7梅

《夏小正》中已有梅树开花和“煮梅”的记载,《诗经》中多处提到梅,《曹风·鸬鸠》 :“鸬鸠在桑,其子在梅。”《召南·標有梅》:“標有梅,顷筐堅之。”梅在古代不但是果实,而且也是制作调味品的主要材料之一。

8桑葚

又叫桑果、桑枣,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桑黮”即是桑椹,为桑树的果实,酸甜可口。当时除了养蚕大力植桑之外,也会因人们的需要而培育水果型的桑椹。

9木瓜

落叶灌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素有“百益果王”之称。《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当时木瓜是珍贵的水果。

10建筑用材

商周时期的建筑和交通工具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建筑宗庙和造船需要木质坚硬的松柏;制作船桨、船橹需要材质坚实通直的桧;制造车轴和车轮需要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光滑的檀。松柏是否人工栽植,尚无确切文献记载,但是人工种植檀树已经见于《诗经》。此外,制作乐器需要椅、桐、梓、漆,也是人工种植的树木。由于制造车辆和乐器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野生的林木已不易获得,只有进行人工种植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11社坛植树

《公羊传·哀公四年》中有“社者,封也。”注曰:“封土为社。”《史记·封禅书》中有“自禹兴而兴社祀。”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要筑起封土堆,传说夏代就有祭祀土神的神社。在社前要植树,称为社木。当时的社因有大小级别之分,所种的社木也有数量不等、种类不同之差,不能随便砍伐。各

代在社前所种树木不同,夏后氏为松,殷人为柏,周人为栗。

12封界植树

诸侯、方国林立的商周,王畿归君王直接统治,周围是分封诸侯的领地,四外还有众多的方国。各邦国之间的边界,要挖掘壕沟,将土翻上沟边筑成土埂,埂上种植树木,以保护土埂不被雨水冲刷毁坏。周代设立“封人”一职来管理这种工作。《周礼·地官·封人》:“掌诏王之社谴,为畿封而树之。”

13行道植树

我国很早就有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的制度,叫做“列树以表道”。种植树木作为标志以指明道路,实际上也有保护道路的作用。各地在道路两旁所种的树种也不尽相同,如郑国就喜欢种植栗树。《国语·周语》记载,周定王派大臣单襄公去聘问宋国,路过陈国,看到陈国境内“道无列树”、农田荒芜等残败景象,断定“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六农耕工具

周人在稍早于太王时代已处于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历史阶段。在陕西长武县碾子坡等遗址中,重复见到多种不同功用的青铜工具、用具,如属于武器的铜镞、缝纫使用的铜锥。先周时期豳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整地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等。

1耒、耜

耒、耜是两种最重要的挖土工具。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为平叶式。耒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易,再后来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尖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它的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耒复杂,需要用石斧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板状的刃,即所谓神农“斫木为耜”。

2铲

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别。各地出土的商周石铲、骨铲和铜铲都应该是耜。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

3耰

碎土工具。《说文解字》:“耰,摩田器也。”实际上就是敲碎土块的木榔头,用耒耜翻耕农田之后,需用耰将田中的土块敲碎,便于播种。耰在古代也叫做椎,是农夫的必备的农具之一。耰为木质农具,很难保存下来,至今尚未见有商周春秋时期的木耰出土,不明其具体形状。

4锸

直插式挖土工具。最早的锸是木锸,与木耜差不多。在木耜的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可减少磨损和增强挖土功能。锸在古代写作“甫”,东汉的《尔雅·释名》解释:“臿,插也,插地起土也。”《韩非子·五蠹》说夏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耒臿”即耒耜。夏禹用它挖掘沟洫。目前出土的商周铜锸都是金属套刃部分,主要有长方形和凹字形两种。

5锄、攫

横斫式挖土工具。其装柄方法与铲、锸明显不同,柄向与刃向垂直,使用时都是向下掘地向后翻土。锄的挖土部件较宽,攫的挖土部件狭长,上端都有銎,可安装横抦。大型的锄可用于掘土,小型的锄则是用于中耕除草。攫是深掘土地的得力工具,多用于开垦荒地或深挖沟洫。商周农器除了盛行石锄、石镬之外,已经出现青铜攫,

6犁

动力牵引的耕地工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在中原和江南都已出现一种原始的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可装在木柄上使用,用人力牵引。商周时期仍然在使用石犁,南北各地都有实物出土。大约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青铜犁铧,它的出现为以后铁犁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在我国农耕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7钱

锄草农具。《说文解字》:“钱,铫也,古农器。”形制短小轻巧,和站立用双手执握翻土的耜、铲、

锸等整地农具不同,可能是单手执柄贴地平铲。因此各地出土的一些刃宽在五六厘米以内的小铲就是中耕锄草的钱,这种小铲至今还在西北地区的农村使用,农民就是手执小铲蹲行在麦田里锄草松土。

8镈

古代除草农具。镈、耨为同一种农具,是柄长一尺、头宽6寸的小锄头。《尔雅·释名》:“镈,迫也,迫地去草也。”“镈亦锄类。”《广雅》也说:“镈,锄也。”镈是和锄相类似的锄草农具。 9刀、

石器时代,古人类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刀不仅用作劳动工具,也是一种防身自卫的武器,亦是一种佩饰。

10铚

割取谷穗的收获农具。《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铚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蚌刀发展而来的,早期的铚保留石刀、蚌刀的形态。夏、商、西周时期盛行的石刀、陶刀和蚌刀,就是铚。

11艾

收获农具,也就是镰刀。目前各地出土的夏、商、西周的镰刀绝大多数是石镰和蚌镰。

12连枷

脱粒农具。甲骨文中的“熟”“料”和金文中的“黎”字就像一手抓住麦穗,一手持棍敲打使之脱粒的情形。这种打谷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连枷。早期的连枷是在长木棍的一端系上一根短木棍,利用短木棍的回转,连续扑打谷穗使之脱粒。

13斧

先周时期重要生产工具之一,主要用于砍伐树木。《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斨”,音枪,斧头柄孔圆的叫斧,方的叫斨。

14杵臼

原始农业中的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和杵臼。但是至今在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商周的石磨盘,可能当时已不大使用。商周时期主要是使用杵臼来加工谷物,因而各地出土的石臼、陶臼不少,如山西、辽宁、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都发现夏、商、西周时期的石杵或石臼。

七耕作技术

1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是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对于大片荒野土地的开发,往往采取火耕方式,实行的是撂荒制。商代就经常采用“焚林而田”的方法进行狩猎活动,同时又是开发土地的方法。西周初期,火耕也是开辟荒地的主要方式。休闲过的农田,地里长满莱草,重新耕种之前,要借助火将它们烧掉,才好进行整地、播种。

2协作治田

“协”字是用耒来开挖田间沟洫的意思。修治沟渠是商代农田基本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非单家独户所能完成,必须动员、组织很多人进行协作,所以国王“大令”众人去“协田”。农闲时间,协田治田,劳动组合是多人一组并肩挖土开沟,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工具的改进,逐渐演变为三人一组并肩挖土的劳动方式。

3耦耕技术

随着生产知识的积累、劳动技能的进步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劳动效率日益提高,三人一组的协田就逐渐演变为二人一组耦耕。甲骨文中已有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有耦耕,耦耕取代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耦耕在春秋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耕作方法,却在一些地区长期流传。

4始作牛耕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犁耕农业。《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说明先周豳地的耕作技术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般来说,犁耕早于牛耕,《诗经·七月》有“三之日于耜”之句,“于耜”即整修农具,这里所说的“耜”是犁的一种。

5轮作休田

商周时期,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轮作休田应运而生。这种休闲耕作制主要包括菑、新、畲三个阶段。种植过的耕地休闲一年不耕长满杂草的,叫做菑。休闲第二年植物群落滋生蕃衍已长出小灌木的,叫做新。第三年因地力已经恢复,可以翻耕种植叫做畲。西周时期的耕作制度是种植一年休耕两年的休闲制。

6平田整地

夏代对田亩的整治有一定的要求。西周时期,田亩的整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当时开垦农田已经注意到向阳、水源及其流向等问题,开垦农田必须在田中挖成一条条的沟(畎)和一条条的垄(亩)。战国以后,很多文献提到的“深耕、疾耰”已成为整地技术中的普遍要求。

7修治田垄

垄在商周时期称为亩,沟称为畎。大约到西周时期,由于沟洫制度的形成,畎亩也随之日益发展。《诗经》有“南东其亩”的诗句,意思就是将田垄整治成东南向。田垄修治的方向是根据地形的具体情况而定的,还要考虑水流和阳光照射的方向。如南北向的“南亩”或东南向的“南东其亩”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土温,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8种黍树麦

《夏小正·五月》提到“种黍”,《夏小正·九月》提到“树麦”。当时的种植方法,可能是采取撒播的方式。商代播种作物时已有株行距的要求,即实行点播和条播。西周时期,播种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是初步认识到播种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其次是已初步认识选种的重要性;再次是有了“良种”的概念,这是当时育种、选种方面的一大成就。

八田间管理

1、施粪肥田

周族已经懂得用人畜粪便增加土地的肥力。西周时期施肥技术又有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能因地制宜地使用粪肥,二是使用绿肥。畜粪和绿肥的使用,大大地增强了土壤的肥力,部分良田不需要休闲几年才种植,而是每年都可以耕垦种植。春秋时期,连年种植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连年种植制,在我国耕作制度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2、间苗整枝

间苗又称疏苗。为保证足够的出苗率,播种量都大大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挤,为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应及时疏苗,使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间定苗时,要疏弱留壮,并按计划的株距留足苗数。摘除植株部分枝叶、侧芽、顶芽、花、果等,以保证植株健壮发育生长,有时也用压蔓来代替。间苗、整枝、压蔓是人们在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一项增产措施,为田间管理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间苗、整枝、压蔓的技术措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经验丰富。

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一大特色。中耕是指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采用手锄、中耕犁、齿耙和各种耕耘器等工具作业。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原始农业没有这个环节,夏商以后人们才开始重视中耕技术。周族已认识到除草培土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当时田间的杂草主要是莠和稂。

4、防治虫害

商代人们对蝗虫危害庄稼的现象已经非常关心,甲骨文中有“螽”字,《说文解字》:“螽,蝗也。”就是今天的蝗虫。商代对付蝗虫的办法大概只有水火两项。水是盼望降雨,火是用烟火驱杀。《诗经·小雅·大田》有“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诗句,说的是消灭害虫的情况。利用火光来诱杀害虫,是周人应对虫害的主要方法。西周时期,人们对害虫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深刻,已能初步区分出四种危害情况不同的害虫。

5、防御霜冻

殷周时期,《易经》中就记有“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因“严霜杀物”令“百工休”,所以早已受到关注。古时有不少预报霜冻的经验:如《汜胜之述》记载“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周人防霜:“常预于园中贮恶草生粪”,以此在霜冻之前“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这是今熏烟防霜;“秋霜被地而蔽者不伤”,这是覆盖防霜;面积较大的作物,采用浇水法;较贵重的植物,用包扎法。

6、镇压禾田

镇压土地,是传统耕作管理方法之一。黄河流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很有利。黍、菽播种于春季,玉米的秸秆还田会造成土壤松弛,小麦播种后易造成失墒。为了保证作物、蔬菜收成好,周人采用田地镇压技术以保墒。镇压禾田的方法主要有重物碾压、人畜践踏等。“压”即通过碾压将“耕”、“耙”、“锄”而造成的疏松田地压实。明宋应星《北盖种图》列有碾压农具。镇压的工具有石磙、耱,镇压时节一般在冬春初。

九收割贮藏

1收割庄稼

周人收获粮食的方法是只割取禾穗,而将秸秆留在田里,需要时再来割取。《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写收获的情形,有的场面非常热闹,如:“恒之柜嵇,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大雅·生民》)收割农具有钱、镩、艾等,打碾农具主要是连枷。

1收割打碾

周人收获粮食的方法是只割取禾穗,而将秸秆留在田里,需要时再来割取。《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描写收获的情形,有的场面非常热闹,如:“恒之柜嵇,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大雅·生民》)收割农具有钱、镩、绖、艾等,打碾农具主要是连枷。

2、打碾作物

禾本农作物在收割之后,便开始取粒。周人最先将禾穗置于石板之上,用手搓揉或者用木棒敲打,后来发明了最早的脱粒机械,叫做“连枷”,用连枷扑打要比用木棒敲打效益高。再后来又用碌碡碾压摆成片的作物,使子粒脱离禾穗。作物脱粒后,还需将混杂在子粒中的茎叶碎片和尘屑等杂物清除,因此需要扬场工具,较早用簸箕或木锨簸扬,借风力吹掉杂物,粮食方可入仓。

3、窖穴储藏

造窖储藏是周人贮藏粮食的主要方法。窖的形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圆形、椭圆形口小底大,口径在1.6米左右,底径在1.8-2.4米,深1-1.75米,有的深达八九米,窖壁垂直光滑,有对称的脚窝,窖壁、窖底拌泥涂抹。坑壁整齐,底部多为圆形袋状,也有的底部平坦,挖成后经过一番加工修饰,用于长时间储存粮食。人们取用粮食时,少者沿着窖壁的脚窝上下取用,多者用绳索吊取。

4、仓廪储藏

尧舜时代已有相当高大的仓廪,夏代人们已懂得用仓廪储藏粮食。仓廪建于地面之上,下部呈圆柱形,屋顶似亭盖,类伞形,仓壁用泥拌草涂抹,顶部用稻草覆盖,以挡雨淋。《周礼》有“廪人”、“仓人”之职,“廪人掌米,仓人掌谷。”廪主要是用来存放脱壳后的米粒,仓主要是用来存放未脱壳的谷粒,需要时提取方便。而且已有了管理粮仓的专门机构,“廪人掌九谷之数”,“仓人掌粟入之藏”。

十科学认知

1农业气象

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周人对气象的观察倍加重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知识。西周时期,有关农业气象的知识更为丰富,文献记载也较为明确。当时已经认识到湿度、温度及通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极大,了解到任何一个条件的过度和不足都对农业不利,只有“五者来备”,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周人对农时特别重视,形成了根据政令按月安排农事活动的“月令”。

2物候月历

《诗经》中有很多物候方面的记载。《豳风·七月》全面地记述一年的农事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物候内容。这是中国以诗歌形式来总结、传授物候知识的最早记载。《夏小正》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月令体裁的物候历书,全篇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按十二个月,分别记录各月的物候、气象、

星象和农事活动。从中可以了解到夏代人对于天象、气候、时令、物候的观察是相当认真仔细,这些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对于当时及之后的农业生产是有很大帮助。

3天文历法

至少在原始社会晚期应该就有天文历法的萌芽。《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时“迎日推策”,颛顼之时“载时以象天”,当时已经能够根据日月的出没来计算日子,根据星象的变化来确定时节。相传到了夏代就已经能够制定历法。《夏小正》已经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并且在正月、三月至十月的每个月中都以一些显著星象的出没表示节候。这与农事是有关系的,说明历法的出现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商代的历法是阴阳历并用,比较便于农时的掌握,对农业生产更为有利。

4土质土壤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壤知识,为我国古代土壤学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商代土壤概念已经形成,全国土地分十二个种类。区别十二种类的农田土壤,根据土壤之所宜种植各种庄稼。土壤分类标准也产生,九州的土壤分别称之为白壤、黑坟、白坟、斥、赤埴坟、涂泥、壤、垆、青黎、黄壤等十种。人们对在不同土质的土壤上面生长的植物也有颇为深刻的认识,“宜”字适时提出,这是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中因地制宜思想的源头。

5生物分类

周人对动植物的生物分类有较明确的认识。《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把生物明确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把动物分为毛(毛兽类)、鳞(鱼、蛇类)、羽(鸟类)、介〔龟鳖类〕、臝(浅毛兽类)五大类;将植物分为皂、膏、核、荚、丛五大类。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卷八为“释草”,卷九为“释木”、“释虫”、“释鱼”,卷十为“释鸟”、“释兽”、“释畜”,将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大类。

6度量衡制

物品交换出现后,需要有一定审核度量实物的标准和器具,因此出现了原始的度量衡制度。大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而且还使用了准绳和规矩等测量器具。石和钧是夏代的度量衡单位或器具。夏代已有“夏尺”,采取分、寸、尺十进位的长度单位制。商周时期,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需要有相应的度量衡器具。西周时期,国家政权加强了对度量衡的管理,设立专门的官职,制定和颁行了度量衡制度。

7计算地积

亩在古代最早是指耕作方法,即指农田中高出田面的丘垄。春秋时期鲁国曾实行过“初税亩”,是按亩收税,亩已经作为土地面积的基本计量单位。在此之前,地积单位不是亩,而是“田”或“成”。将田地整治成一条条的沟和垄,即“畎”和“亩”,畎亩的宽度大体相等。由于“亩”字已经逐渐演变为地积单位专门名称,人们就开始用“垄”字来代替。至秦汉间,“垄”(或者作“陇”)已经取代了“亩”字,专指农田中高于地面的丘垄,并且成为农田的代称。

8日月定时

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时,就已经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大约在商代,古人已经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后、下午、黄昏和夜晚这种粗略划分一天的时间概念。西周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第四篇 殖产兴业

概述

周先祖不窋不仅带领族人陶复陶穴,垦荒播种,经营农业,而且养殖猪、牛、羊、鹅等畜禽,栽植树木,发展畜牧渔猎,为庆阳早期农业作出了贡献。明嘉靖《庆阳府志》记载:“花坡在府城东10里,地有牡丹、芍药、荼糜诸花,奇葩启目,香气袭人,世传为不窋遗园。” 相传鞠陶主政后,联合戎狄,种植、养殖、狩猎并举,迅速推动了北豳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公刘,大力发展畜牧、酿造、纺织等业,驯养禽畜,栽植林果,数十年间,物阜民康,人口增加。

一陶复陶穴

周祖不窋来到庆阳后,推广“陶复陶穴”,从不窋到古公亶父,周人一直沿袭这种居住方式。 “陶”读“ yáo ”,通“窑”。关于“复”与“穴”,东汉郑玄解释说:“复者,复土于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陶复”是地面上堆盖一定厚度黄土而形成的窑,“陶穴”是在地下挖成穴坑,然后向四面凿洞形成的窑。前者是现今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箍窑的雏形, 后者是黄土高原平地人们居住的地坑庄和山地人们居住的崖庄。“陶复陶穴”是一种既简单又实惠的民居,庆阳人民至今仍在居住。

二桑麻渔猎

1养蚕

夏朝已经有了专用的蚕室,七月妇女采桑供室内养蚕。周人对蚕桑业非常重视,与农耕同等对待。养蚕业在西周时期得到很大发展,种桑养蚕的地区已遍及黄河流域。《诗经》中涉及蚕桑的地方有秦、豳、魏、唐、郑、卫、曹、鲁等,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2麻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供织布。为古代最主要的纺织原料。大麻中的雄株纤维细柔,可以纺织成布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种植。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大麻的种植是相当发达的。

3苎

荨麻科多年生草本作物,雌雄同株,喜光和温暖湿润气候,耐旱,一年可收获两三次。其栽培历史很古老。《诗经·东门之池》中有“可以沤泞”的诗句,“泞”就是苎麻,苎是商周时期的主要纤维作物之一。

4葛

豆科纤维作物。生长于路边、草坡、疏林中,块根含淀粉,可食用,茎皮纤维可织葛布。葛本是野生,但早已被利用,原始先民已经有意识地保护利用它,从而使它成为半野生状态的经济作物。《诗经》多次提到葛,至少在商周时期,葛就成为栽培作物了。

5蓼蓝

“蓝”是古代种植最多的染料作物,其叶可以制作蓝色染料,即靛青,叶子形状似蓼,同属于蓼科,又称蓼蓝。《夏小正·五月》中有:“启灌蓝蓼”,“蓝蓼”当是“蓼蓝”。夏代前已经人工栽培,夏朝种植技术相当发达。商周时期,蓼蓝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6织布制衣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织丝最早的国家,我国的先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不断提高丝织技术水平。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以麻、丝等为原料织布制衣,其中丝织技术更为引人注目。周人传承了这项技术,并不断发扬光大。商周时期丝织技术相当进步,丝织品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可以自由买卖。商代的丝织物已有不同的纹图组织和织法。

7狩猎活动

狩猎是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受到周人的高度重视。大量卜辞显示周人狩猎的方法较多,有围猎、巡猎、伏猎等,其中围猎是最常用的方法。狩猎的规模比较大,一次猎获野兽可达几百头,猎获最多的是鹿、狐和野猪,此外还有野兔、野鸡等。狩猎的工具主要是弓箭。《周易》和《诗经》记有许多狩猎的内容。

三驯养禽畜

六畜最初作为肉食对象驯养,至少从商代开始,随着车辆的发明和使用,马、牛等大牲畜逐渐成为主要动力,马、牛更加受到重视。肉食的对象逐渐集中到猪、羊、狗、鸡等小动物。《穆天子传》:“甲子,天子北征,„„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六畜也成为祭祀的牺牲品(祭祀之后,多数还是被食用)和随葬品。

1猪

新石器时代,猪在饲养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夏代养猪业相当发达,猪是主要的肉食对象之一。商代猪既可以做为肉食对象,也用于祭祀。卜辞有“丙寅卜„„卯卅豕”、“丁酉卜„„豚十,又

大雨”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猪更成为主要肉食对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2牛

牛在商代已大量饲养,其地位重要,不在马之下。《周礼·地官·司徒》中有“牛人”一职,“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其中记载了牛的各种用途,说明社会对牛的需要量很大,必然促进了西周养牛业的发展。春秋时期,牛开始用来拉犁耕田,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牛在六畜中的地位,养牛业出现了繁荣局面。

3羊

卜辞中有大量关于用羊祭祀的记载。《诗经》中有13篇提到羊,《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周礼·夏官·司马》中有“羊人”一职,专“掌羊牲”。商周时期养羊业有较大发展,湖南地区的商周青铜器盛行以羊为纹饰,亦反映南方养羊业颇为发达。

4马

夏商养马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周代养马业很兴盛,《周礼·夏官·司马》中有“校人”一职,“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牧马、养马的诗句:表明养马业很受重视。春秋以后,盛行战车和骑兵,马已成为军事上的动力牲畜,在六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5鸡

夏商时期的家禽驯养,鸡占据重要地位。《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周礼·春官·鸡人》上说:“掌共鸡牲,辨其物。„„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鸡人专门负责掌管祭祀和报晓。鸡是唯一能够身列“六畜”之中的家禽,在饲养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6狗

新石器时代,狗已经成为家畜,除了帮助狩猎、守御田舍外,也是肉食的对象。商周时期仍然如此,并成为祭祀的牺牲之一。《周礼·秋官·司寇》设“犬人”一职,专门掌管犬牲供祭祀,并主相犬和牵犬。“亥”就是历史上屠狗卖肉出身的历史名人。春秋战国时期经常把“犬彘”“狗彘”并提,表明狗是当时重要肉食对象之一。

7鸭、鹅

鸭是从野鸭驯化而来,鹅是从野雁驯化而来。在先秦古籍中,鸭称作鹜、家凫或舒凫,鹅称作舒雁。《尔雅·释鸟》:“野曰雁,家曰鹅。”鹅字首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公子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鸭鹅在商代已经驯养成功。到了西周鸭的饲养已较普遍,青铜器中常有鸭形尊。

8鹿

甲骨文已出现“鹿”字,“鹿”字是鹿的侧视图形,形象非常逼真。卜辞中常有“禽鹿”、“获鹿”的记载。《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磨鹿攸伏。磨鹿濯濯,白鸟嵩霄。”周天子的灵囿中有很多人工饲养的鹿,供统治者游乐享受。《周礼·地官》中有“囿人”一职,就是管理囿的小吏,其职责是“牧百兽”,鹿自然在牧养之列。我国养鹿业至少开始于西周,只是后世没有继续发展,鹿在黄河流域未能成为家畜。

四饲养管理

1放牧

放牧最早限于马、牛、羊等牲畜。相传周老王鞠陶就亲自牧羊。周代设有“牧人”一职,专门放牧官家牲畜。猪也需要放牧,平时将猪放到野外自行觅食,到要宰杀时再进行圈养催肥。周代对牧地非常重视,专设“牧师”一职来管理牧地,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水草情况和家畜多少分配牧地,不许任意放牧,对牧地起保护作用。“孟春焚牧”是用烧荒方法去除陈草促新草生长,对恢复牧地的承载能力有很大帮助。

2圈养

周人对马牛羊等动物的饲养实行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的方法,即白天将牲畜驱赶到野外牧地吃草,晚上就关在圈栏或厩棚内过夜,“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牲畜在宰杀的前

几个月,经常用精饲料催肥以促进长膘速度和改善肉的品质。作为家禽的鸡也是牧养结合,白天放出四处觅食,晚上回棚栖息,有时也要人工饲养。

3相畜术

在长期驯养家畜的实践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能够凭借眼力和经验,从外观上鉴别牲畜的优劣,相畜术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其中以相马术成就最为突出,其次是牛。周人相畜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看毛色。二看体形。三看口齿。《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篇》说:“古之善相马者,有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唇吻,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人也。”

4兽医

夏商时期是我国兽医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已有关于马有疾病的卜辞。到了周代,兽医技术已经颇为成熟,有内外科之分。疗兽病属于内科,疗兽疡属于外科。治牲畜内科是先灌饮汤药,让牲畜行走,药力发散,脉气发动,然后诊视病情,按照症候来治疗。治牲畜外科的是先灌饮汤药,刮去脓血和腐肉,然后敷药,再以食料喂饲,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例如治疗牛咳嗽,用食盐一两,淡豉汁一升,葱白一把,男童小便一升,搅拌均匀灌饮,立刻见效。

5阉割术

古代先民在长期饲养家禽、家畜中,积累了丰富的禽畜繁育、饲养、医疗经验。其中,“禽畜阉割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重要发明。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猪的阉割的记载。牲畜的繁殖如果不加人工控制,任其自然杂交的话,其后代就会退化,品质下降。为了防止牲畜乱交,控制交配和生育季节,必须将雌雄分开饲养。为了提高繁殖率,提出雌雄合理比例。不适合的都进行阉割,不仅对马进行阉割,对猪也如此。商周时期的家畜繁育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五酿造技术

1酿酒

我国的酿酒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夏禹时的仪狄对酿酒技术加以总结和推广。商朝更是以嗜酒而闻名于世。卜辞中就有许多用酒祭祀的内容,酒在商代祭祀中经常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当普及的饮料。西周至春秋,饮酒仍然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商周时期,酒按酿造方式,可分为两类:一为醴类,二为酒类。《尚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唯麴蘖。”即做酒需用麴,做醴需用蘖。

2制醋

醋在古代称作“酢”,颜师古注《急就篇》说:“大酸谓之酢。”醋的出现可能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大概是伴随着酒的产生而产生的。制醋需要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能使糖类发酵变酸的曲霉菌丝,酿酒时醋酸菌侵入,酒即变酸,就可以作醋种。因此,醋是酒的伴生物,先有酒才有醋。醋解油腻助消化,夏商贵族日常生活常用醋作调味品。周代宫廷设有40多人的制醋作坊,可见当时醋的需要量很大。

3制酱

酱据说是周公姬旦创制。周代的酱是用水产等肉类做原料,掺入粮曲、盐和美酒,放入翁中利用毛霉菌的作用,经过百日发酵而制成的调味品,类似今天的鱼酱、肉酱,但和汉代之后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的豆酱有所不同。周代国王在祭祀和享宴中,很喜欢用酱,而且用量很大。《周礼》中有“百酱”之说。春秋时期孔子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六交通运输

周人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人力运输主要用于短距离的搬运,畜力运输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搬运,当时畜力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最初的畜力运输是直接驮运,使用最多的是牛和马。随着车的出现,交通运输方式发生改变,牛车主要用于运输,马车大多用于征战。《易经》卦辞中多有“舆”“輹”“轮”等与车相关的词,可见车在周人生活中十分重要。周代的车主要是两轮车,檀木是制造车的上等木料。

七工艺制作

1陶器制作

周人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陶质以砂质和泥质灰陶数量较多,并有一些砂质红陶、泥质红陶与黑陶(包括黑皮陶)。制作方式以轮制为主,早期也有一些手制品。周人生产的陶器大多数是生活用具,其次是艺术用具和丧葬用具,用作生产工具的比较少。器形主要有鬲、甗、瓮、罍、盆、豆、簋、钵、罐、盘等10余种。纹饰以绳纹最为常见,兼饰一些划纹、弦纹等。部分素面磨光的器物表面用云雷纹、回纹、曲折纹等图案组成的条带纹装饰。

2编织技术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周人编织的材料主要是藤条、芦苇、草秸等,编织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如簋、箕、筐等。西周时期,以蒲草编织莞席已经十分普遍。《易经·系辞》有“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之句。“网罟”,是周人渔猎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3青铜制造

周先祖不窋时,我国已经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制品成为生产工具、兵器的主要来源。周代的青铜器除生产工具、兵器外,还有礼乐器、饪食器、生活用品、佩饰器、杂器等。礼乐器、佩饰器一般都有纹饰,西周时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有饕餮纹、蝉纹、螭龙纹等。

第五篇 豳地遗风

概述

庆阳古为豳地,是周文化兴起的地方。周人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为周王朝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修其训典,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由此形成了传承至今的礼仪制度。几千年来,庆阳人民秉承周先祖礼仪教化,民风纯正朴实。时至今日,庆阳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依旧保留着周文化的印记,周祖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为真切的传承。

岁月斗转星移,时世千秋变异。庆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于周先祖时代,庆阳的经济文化成就早已非周人所能比拟。然而,周人敬仰天地、崇拜自然、崇尚礼仪、与人为善的品德风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庆阳人民的精神生活,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历经数千年而丝毫没有褪色变质。

周人在庆阳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庆阳境内的周文化遗址遗迹,有的见证了周人在庆阳的生产生活,有的记载着后人对周先祖的推崇敬仰之情。

(一)不窋与周礼

不窋奔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国语•周语》)到古公亶父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史记•鲁周公世家》)周代典章制度历来受到推崇,孔子云:“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西汉孔安国注解:“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也。”

(二)《周礼》节选

(1)大宰(节选)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抚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2)九嫔、世妇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齍,赞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从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

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濯摡,为齍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大夫之丧。

(三)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

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四)遗址遗迹

(1)周祖不窋墓

周祖不窋陵墓在庆城东山周祖陵森林公园内。现存墓冢呈覆斗型,为周祖陵森林公园修建时重新修葺。历代文人仕子,每逢清明时节都会前来祭奠扫墓,追忆周先祖功德。明清时期,周祖遗陵是庆阳府著名人文景观,列于庆阳八景之首。陵墓原有石坊、碑刻等设施,清末民国初被毁坏灭失,现在无一留存。

(2)周旧邦木坊

周旧邦木坊位于庆城南街小南门巷南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庆阳知府郝镒主持修建。木质结构,三间四柱三楼,五层叠涩镶砌斗拱,青瓦庑殿顶。东西长12米,南北宽4.5米,高10米。木坊背南面北,匾面真书“周旧邦”三个大字。

(五)礼仪风尚 (1)崇德尚礼

崇德尚礼是周祖农耕文化的灵魂。不窋开之以朴,公刘作之以勤。《史记•货殖列传》称:豳地“其民有先王遗风”。质朴笃实的美德,孝悌友爱的礼仪,早已潜移默化于庆阳人的内心之中,虽流传数千年而不衰。当代学者认为,陇东人民的奉献精神由来以久,其源在德,其本在周。庆阳人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婚丧庆典习俗,邻里和睦友善的风气,大多数都能在周文化中找到它的渊源。庆阳人祭祀庆典、处世为人,大都遵循祖先遗训,不失礼仪之风。

(2)农事崇拜

周先祖以教民稼穑,肇创周王朝基业,农事因此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尊崇农事的习俗,在周文化兴起的地方得到最为纯正的传承。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地神、山神,在民间祭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于农业生产的镢、耙、锄、犁等工具,通常都要受到神灵般的尊敬,不允许有人从它们上面跨过。重要时令节气,都有包涵农业因素的祭祀活动。如正月二十三日,扬撒疳火余烬,应验当年庄稼收成;二月初二日,支起碾磙碾盘,让“青龙”“白虎”抬头见天。

(3)占卜祭祀

占卜祭祀源于上古,成形于商周时期,流传至今而依然盛行。古人的科学认知有限,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就用占卜窥测神灵的意图,通过祭祀祈祷寻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周易》汇集了周先祖以来的思想成就,历来被奉为占卜吉凶臧否的经典。祭祀的对象,上有天地日月,下有山川河流,还有先祖圣贤。祭祀要牺牲牛羊猪等牲畜为贡品,还要敬献酒水、贡奉香火,贡品香火因祭祀事由不同而多寡不一。祭祀的事项纷繁多样,以祈年求雨、纪念先祖最为隆重。

(4)娶嫁习俗

男婚女嫁历来受到重视,婚姻礼节仪式十分完备。庆阳的娶嫁礼仪源于周祖文化,历经变迁仍然一定程度保持着先周风貌。婚姻有无媒不成婚、迎亲要原路返回、同姓不通婚等习俗、忌讳,娶嫁通常有议婚、定婚、娶亲、迎亲、回门等程序。择定婚期一般以阴历为主,选择良辰吉日,或者法定节庆之日,尤其以立春节气为多。成婚避免无春之年,忌讳本命之年。送亲迎亲队伍人数、陪嫁物品,以双数为吉,忌讳单数。新人进门有拜天地、拜父母、祭拜灶神等仪式。

(5)丧葬习俗

尊长亡故,在家为宜,在外为忌。寿衣数量,男单女双,男为三件、五件、七件,女为四件、六件、八件。要在将亡之人气息尚存时穿着完毕。孝服为白色,因亲属关系远近,分为斩缞、齐缞、杖期、大功、小功五等。亡人以三日入殓出殡为常见,否则请阴阳先生择定吉日入土。亡人入土后,请回亡灵,设堂家祭,形式最为隆重。尊长过世后,每七日祭祀一次,连续挂灯四十九天,至于尽七,随后有百日祭祀、周年祭祀、三周年祭祀。三周年祭祀最为隆重,宣告服丧期满,可以除去孝服。

(6)民间集会

民间集会有庙会、骡马大会等名目。庙会以重要庙宇的宗教活动为中心,有固定的时间——或在某神生日,或在某神忌日,大都在春秋两季。庆阳较为隆重的庙会场所有桃花山、清凉山等。骡马大会,是民间自行组织的物资交流会,大多在重要的乡镇集市举行,有的地方有固定时间,有的地方没有固定时间,会期十天、十五天不等。无论庙会还是骡马大会,集会期间,主办者出资举办戏曲演出,附近商贩云集于此,皮影、杂技、歌舞等演出团体也纷纷闻讯而至。

(六)民间艺术 (1)元宵社火

社火演出是元宵节期间最主要的群众文艺活动。社火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变迁,变化很大。旧式社火,包含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较多;当代社火,既保留着富含民俗文化精髓的传统节目,又有来自现代生活的新型节目。庆阳社火一般有秧歌、高跷、抬亭子、耍狮子、舞龙灯、赶竹马、跑旱船、大头娃娃等传统内容,还有展示庆阳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彩车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式歌舞。社火演出时间集中在元霄节前后,以元霄节当天最为隆重。

(2)徒手秧歌 秧歌起源于劳动,是由歌到舞、由舞到剧逐步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北方流传较为广泛。表演者多为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农民,以徒手而舞为主,也有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的,动作大多并不规范,但质朴纯真。秧歌不是依靠唱腔,而是依靠造型和表演感染观众。队形变化多样,有的以动物姿态命名,有的以人们的劳动形态而命名,还有以其它物体命名的。舞有定式,以手臂挥舞动为特征,有甩臂、缠臂、绕臂、抻臂等动作。

(3)剪纸艺术

剪纸是极具群众性、传统性的民间造型艺术,一般用于逢年过节、婚嫁祝寿、乔迁之时美化屋舍。剪纸的名称多样,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门上的叫门花。所用纸张多为单色,以大红最为常见。剪纸的手法,有点、线、月牙纹、锯齿纹等,以此构成内容丰富的图案。图案的题材,有的来自大自然,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人们的生活实践,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翻新变化。

(4)陇东刺绣

刺绣是陇东妇女传统技艺之一,过去是评估女工水平的重要标准。刺绣的图样题材,以神话故事、戏剧故事和民俗吉祥物为主,有人物、花卉、虫鸟等。刺绣的技法主要有平针绣、滚针绣、拖针绣等十几种。刺绣品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观赏品,如条屏、寿幛等;一类是实用品,如服饰、枕顶、帏帐等。端午节是刺绣品的盛会。节日期间,制作精美的香包等刺绣品,不仅用于自己和家人配带,还用于赠送他人、上市出售。香包现在已成为庆阳重要的文化产业。

(5)皮影艺术

皮影在庆阳流传很久,其中以环县道情皮影最具影响力,曾远赴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演出交流。戏中“影人”根据剧中角色和衬景设计,用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上油、订缀而成。人物脸谱和服饰造型生动形象,再加上流畅的雕镂,艳丽的着色,达到了通体透剔、

四肢灵活的艺术效果。“影人” 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合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艺术形象。

(七)生活起居

(1)窑洞庄院

庆阳农村居民仍然沿袭周人凿穴而居的习俗,乐于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居住。窑洞庄院分两种:沿背山面谷黄土崖修建的叫崖庄;在塬面中间挖掘四方土坑,在坑里挖掘窑洞的,叫地坑庄。崖面高度一般在二丈、三丈之间,民间有“三丈高、两丈低”的说法。庄院正面窑洞为奇数,不是三孔便是五孔,七孔以上的比较少见。大部分庄院的崖面比较平直,也有半圆形的罗圈庄。窑洞除依黄土崖面挖掘的,还有在平地上用土坯修建的,称为箍窑。

(2)四合院落

城内民居,多为四合院落。有单独的四合小院;也有两个以上小院落相连而成的大院落。几个小院落相连就叫几进几出院落,小院落之间有过亭。院落正门沿街道、巷道而开,称街门。门匾刻有“富贵居”“耕读家”“和为贵”吉祥语句。门外有成对的石狮子,用以装饰。院落围墙、房屋墙壁,大部分用天然石块砌成,只有码头、屋脊、门楼等处是砖砌的。正房地基用粗条石垫铺,高于院内地坪和其它房屋基础,铺垫高度多为一台阶、二台阶,三台阶的比较少。

(3)土窖储水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是生活的头等大事。山区居民或在河沟取水,或打井取水;塬区居民以土窖储水。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礼记•月令》中说:“(仲秋之月)穿窦窖,修困仓。”水窖一般修在路边低洼处,或打碾粮食的土场边。水窖大部分是露天的,也有建在窑洞里的。窖的内部是葫芦形。窖底、窖壁用粘土处理后,达到不裂缝、不渗漏的效果。雨水收蓄窖中,需要严密封存一段时间,待泥土、杂草等沉淀发酵后才能供人畜饮用。

(4)弈棋游戏

庆阳民间弈棋游戏名目较多。这些游戏的共同特点是,器具简陋,名称朴素,简单易学。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山坡草场,对弈者只需要找来几粒石,在地上划出棋盘,就可以对弈搏杀。游戏的名称,有的来自农牧业生产,如捉蹩、吊葫芦;有的来自日常生活,如补裤裆;有的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斗争和对大自然的认识,如狼吃娃娃、掐方。游戏规则十分简单,易学易懂,乡间男女老幼,几乎无人不懂,无人不会。

(5)春节风俗

民间称春节为过年。庆阳人沿袭先周风俗,春节从当年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到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结束,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多天。节日期间,活动多,讲究多,礼节多。祭祀祖先、向长辈拜年、吃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严肃、最重要的活动。从除夕到正月初七,是节日期间最重要的时段,每天都有讲究和忌讳。正月十五日元霄节,主题活动是社火演出。正二十二日到二十四日燎疳,祛病送神,宣告春节结束。

(八)饮食文化

(1)烹饪考旧

周人以黍稷为主食。烹饪方式以粒食为主,即使麦子、豆类,也和稻米一样煮成麦饭、豆饭。进食方式以抓食为主,《礼记•曲礼》有“共饭不泽手”的说法。动物性食物占有重要地位,家畜中的马、牛、羊、猪、犬等最初是作为食用动物养殖的,猪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除家畜外,一些野生动物也是他们餐桌上的佳肴。烹饪作料有盐、梅、姜、椒等。饪食器具有釜、鼎、盆、钵、罐、簋、盘等。餐具有匕、栖、勺、斗、刀、削、叉、箸等。

(2)饮食礼仪

《礼记•礼运》上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周人的饮食礼仪,主要有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等。这些礼仪习俗,早已潜移默化到庆阳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宴饮之礼,贵在庄重得体;待客之礼,贵在亲切友善;进食之礼,贵在谦让有度。重要宴会,一般都有音乐歌舞助兴,以渲染气氛,激扬情绪。日常饮食,以尊敬长辈、长幼有序为基本原则;不先

于尊者举著,不早于长者离席。

(3)今日饮食

庆阳人的饮食习惯,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实践,为一日两餐。早饭在上午九时左右,主食一般是馒头,或者是米饭;晚饭在日落时分,主食一般是面条。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主要是胡麻油、菜籽油。臊子面、酥盒子、羊肉泡馍、羊刀炖、土暖锅、猪血烩豆腐、石子馍等地方特色饮食,有的是沿袭很久的风俗习惯,有的是近现代庆阳人的发明创造。“三角席”在庆阳宴席中最负盛名,其它传统宴席名目有“八挎五”“十二台”“十三花”等。

第六篇 今日农业

概述

悠久的农耕文化,不仅成为庆阳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也对庆阳的社会历史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千年来,庆阳人民沿着周先祖开创的农业传统,不断变革,推陈出新,农业生产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跨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再次迎来新的春天,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粮食生产连年翻番,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农业品牌蜚声中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一、陇东粮仓

董志塬广袤奇特,是黄土高原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原面。土层深达150米,堪称世界之最,特别适于农耕。位于董志塬腹地的西峰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是农作物生长的一块宝地。加上苍茫逶迤的子午岭森林,雄踞庆阳市的东北部,恰似一座天然的水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就成为闻名遐迩的“陇东粮仓”,形成了以农业为本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打基础,优化布局增效益,提高单产保总量,主攻品质上水平,产销联动促流通,政策扶持谋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小麦保口粮、用玉米保安全,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生产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重新打造“陇东粮仓”。粮食总产量由2005年的99.7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27.71万吨,增长了28%,年均增长5.1%,连续迈上了100万吨、110万吨、120万吨三大台阶,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小麦总产量由37.35万吨增加到38.98万吨,玉米总产由29.41万吨增加到66.69万吨,分别增长了4.4 %和126.76%。

三、结构调整

围绕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地全膜玉米,全市劳务经济”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生猪、全膜玉米、苹果、瓜菜等“七个百万”工程建设。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385万亩;肉牛、肉绒羊、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49万头、223万只和73万头,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400个;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16万亩;苹果栽植面积累计达到116万亩;瓜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

四、产业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新建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82户,其中产值上亿元的4户,上千万元的60户,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8家,新建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10个,在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建办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37个,“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初步形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五、农业科技

大力实施节水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农业加工副产品开发利用、农膜回收利用5大循环农业建设工程,建成循环农业示范点132个;普及推广了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测土配方施肥、抗耐旱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种植等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以秸秆青贮、冻配改良、胚胎移植等为主的畜牧养殖技术;引进抗耐旱优质农作物、优良畜禽等新品种400多个,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通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实现了旱作农业由被动传统抗旱向主动科技防旱的重大跨越。

六、农业品牌

“早胜牛”、“庆阳驴”、“板桥白黄瓜”、“正宁大葱”、“庆阳苹果”等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登记。“陇东黑山羊”、“早胜牛”、“庆阳苹果”3个农产品证明商标已申请国家认定。“古象”牌奶粉、“雨林”牌小杂粮、“刘巧儿”牌调味品、“大鹏”牌杏产品等6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嘉仕“牌豆奶粉、”蓓蕾“牌金针菜等农产品获省政府名牌产品表彰。注册农产品商标100多个。

七、惠农政策

及时足额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38项,农民获得的政策性收入由人均71元增加到220元,年均增长25%,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9-2010年,全市落实各项补贴资金5.14亿元,实现了对全市51万农民的全覆盖。

八、农业指标

九、农村新貌

历经沧桑,数易变迁,刀耕火种、陶复陶穴早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小康农宅鳞次栉比,人畜饮水清洁方便,电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农民素质显著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处处呈现着生产发展,生活殷实,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庆阳人民意气奋发,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迈进。

结束语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百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四千年前,周先祖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古人类遗址星罗棋布,历史人文景点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几千年来,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近百年来,革命志士、模范英烈在这里谱写了改变命运、改造世界的不朽篇章;不久的将来,勤劳朴实的建设者们必定会在这里创造新的奇迹。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黄土地貌雄浑壮丽,山川河流纵横其间;特色产品名目众多,苹果、黄花以质优物美而享誉全国;石油煤碳资源丰富,新兴的能源之都正在悄然崛起。

21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勇敢智慧的先烈们,历尽艰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高瞻远瞩的领路人,殚尽竭虑地谋划着前进的道路;志高气昂的陇东儿女,满怀信心地瞻望着美好的未来

22

周祖农耕文化博物馆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

新集中学农耕文化展览馆建设规划案

农耕文化诗词谚语博物馆

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区别与相似

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春农耕文化进校园创建方案

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宿舍文化征文稿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doc》
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