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020-03-03 08:18: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累而乐之 苦而爱之

任 涛

2010年12月15日

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累而乐之 苦而爱之

最近电视上经常在讲,国家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人民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好象是人民的不满足感高了,才导致幸福指数的下降。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生活负担在不断加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一方面,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

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按照这种说法,教师从事的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工作。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在每个家庭,孩子的教育被放在压到一切的头等位置,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几近于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化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学压力、职称压力、继续教育压力、竞聘压力等,幻化出繁重琐细而无多少实际意义的工作,你不做也得做,做也做不完,做得你汗流浃背,枯燥乏味,做得你身心憔悴,直到无力教学。教师的工作很多时候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停地往山上推石头,滚下来推上去。如此循环往复,教师的幸福感一点点被偷了去。正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一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忧心忡忡。

1、教师职业符号的神圣化、高大全的额外附加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在我国一直受到格外尊重,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在当代,教师更是被贴上了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标签”——

“蜡烛”“春蚕”“灵魂工程师”。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符号还是文化标志,教师都被社会附加了太多额外的荣耀与绚烂。于是,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义下,教师被要求是不能有个性的、不能犯错误,并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这种“高大全”的救世主情结把教师祭上了“神坛”,承载起社会太高的期待、太多的要求。

不仅如此,教师往往扮演的都是悲情诉苦的道德楷模,尤其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蜡炬”“春蚕”,都要像类似于宗教祭品那样以牺牲自己为前提来谋他人之幸福,却鲜有教师自身美丽人生的幸福体验,其人性界面上的本真生活遭受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排挤。社会大众一味要求教师奉献、付出,却漠视教师的生活情感需求,这种强烈的、单向度的索取必然导致教师职业角色的断裂与失衡,以及教师自我认知的偏差,其劳动付出与实际地位、物质报酬间的矛盾在所难免。从而导致了教师对道德目标的漠视,也在无形中放大了这种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设定”带来的消极心理感受。(说到这里,最近看到关于教师奉献精神的一个论坛 ,说不要再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因为春蚕在为人民奉献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作为教师,追求卓越,讲求奉献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健康的身心作保证,而不是以牺牲自己为最终目的)。

2、教师职业特点的程式化、草根化的现实定位

我曾经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位中学教师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晚上带着疲惫的身心走进家门,时间是早7点到晚9

点。在这14个小时中,教师找个别学生谈话、召集全体学生讲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各项教学活动等等一系列事务后面那奔波不停的身影。似乎越认真负责的教师,其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越逼真于这份札记的描述,从这不堪重负的疲惫中,读出了教师们职业倦怠的征兆。更需重视的是,在现实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已不再是少数,而且呈现日趋上升的趋势。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重复而又繁杂。沉重的教学任务、不停的调研测试、过度的社会期待,再加上职评、考核等现实问题,造成了当下教师身心疲惫。这种忽略了生命意义的、单调机械的生存方式,也必然带来信仰的荒芜和价值的偏转,使广大教师失去了对自身价值的热切拥抱,失去了对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失去了专业成长的能力创造。这种失去幸福源泉滋润的机械化、低端化的现实角色定位,不仅会带来内心自我质疑拷问的痛苦感,更可能产生毫无依附的漂浮感。

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正在猛烈地颠覆着教师传统所固有的职业特性,无论新老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压力,如果不能正视和积极应对,则必然会产生对新课程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形成职业反叛。

3教师职业幸福的多元化、表象化的个体认同

如何理解“幸福”,这也影响幸福感的获得。有的教师认为,升学率高、奖金待遇高是一种幸福;有的教师认为社会认可、领导赏识

是一种幸福;也有教师认为学生成长、师生感情融洽就是一种幸福。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现实生活中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方面也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发达地区,有丰厚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工作环境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没有或少有幸福感;而另外一些贫困落后的乡村教师,却能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验到幸福的原因。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外部条件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这就不仅要有敏锐的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用心来传递幸福的能力。有的教师是为了生存而从事教育,教育只是他们生存的工具,而不具有本体意义。这样的教师看到的只是教师工作的繁琐与重复,看到的只是教师生活清苦与劳累。因而,他们无法从繁杂的工作中感受到成长进取的乐趣,无法从师生交往中联想到青春的蓬勃,无法从淡静校园香樟树里嗅到春的气息。一个能够发现与把握教育幸福的教师,他的心不应在教育现象上滑行,他需捧着自己的心,进人的心灵世界,进入教育的人文层面,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中,发现教育这种生命事业所蕴含的人性美好。

4、教师的紧张焦灼由生存压力所致。近一时期,辽宁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的80多位教师在见面时改变了问候语,原来是“吃了没有?”“忙啥呢?”现在则改成了“离了没有?”就连这些教师的亲戚和朋友,在见到这些教师面时,也问“离了没有”,这个问候语不是相互之间的玩笑话,据调查得知,到目前已有近60名教师真的离了婚。(《时代商报》9月14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区教育局

一个文件——在最近一次的上岗考核当中,如果有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人的,可以不通过考核直接上岗。这是一出荒唐的闹剧。教师的行为姑且不论,但如果一个教师的工作非得在是要教书,还是要老婆之间作出抉择,那他的工作还有什么动力,更遑论幸福感了。(列举事例 贫穷感焦虑症 北京)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呢?我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1领悟职业真谛,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使人幸福。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反思我们的教育,被功利迷惑了视线,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提升生命作为其基本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乃是精神成长,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然而,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学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场景中展开。只有教师“幸福地

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建构属于自己的幸福。

2优化专业生活,发掘职业幸福的源泉

无意义的工作只会孵化出无意义的人。同样,今天教师生活的无意义,很大程度上源自教育教学工作的无意义。教师幸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职业和生命的热爱,离不开校内外生活的充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教师感受和创造职业幸福的基础和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无法回避教师这一职业简单重复的特点,作为教师不要只像“春蚕”“蜡炬”一样来毁灭自己,获取畸形的心理满足;也不能只靠升学率等教育的GDP来显耀自己的职业成就,而应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功自我。

3完善心性素养,打造自我幸福的尺度

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心性境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一个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够用心去感受幸福与快乐、心性素养比较高的人。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于是,“扮演”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惯常方式。在“扮演”中,教师的角色不断自我膨胀,而个性则日渐萎缩,教师生活的内在价值基础

日渐动摇和脆弱。在“扮演”中,一定社会的角色规范影响着教师幸福标准的定位,教师依据一种被教化和灌输的幸福标准来体验自己的幸福。实质上。这是没有自我内核和内心根基的幸福。“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表演,而是他的一种个性存在。”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更要摆脱有心无力的“神往”心态,力戒对外部力量驱使的听任。深入到个体心灵层面,形成属“我”的幸福尺度和自主的创造、感受、享用幸福的心理图式。

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职业是充满职业魅力的,是能充分体现和提升从业者生命价值的职业。教师应当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教师从事其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对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虽然现实中部分教师生活拮据、清苦,甚至仍有捉襟见肘的寒酸,但这并不排斥某些教师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从职业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实现自我,充实人生,感受到幸福和美的存在,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4重塑教育信仰,追寻职业幸福与尊严

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行为的终极依据,它从终极关怀上指导人类精神世界,它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评价和把握。因此。具有信仰的人一定是个内心自由、心灵幸福、生命丰富的人。

然而,当前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严重的“信仰危机”,由此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是一种精神的痛苦、意义的失落、价值的迷茫。它使人

生活在一种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之中。教育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教育信仰把教育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它能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仰能为教师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引导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一杯淡水,一杯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常常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间陋室,一卷书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这个世界有人因喝茅台而优,有人却以饮白开水而乐。贫贱夫妻往往能相濡以沫,富贵人家的夫妻却常常怨偶。正如80年代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他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他在辛勤的工作中,他在艰辛的劳动里。。。。。。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带给你的幸福,只有你体验到这种幸福,用心去感受这种幸福,才有可能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镇中才有可能走出低谷,步入辉煌。但愿今天的讲话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谢谢大家!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演讲稿

教师职业幸福感演讲稿

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doc》
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