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2020-03-02 06:11: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构美丽中国

摘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两个亮点关键字。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家园。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对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 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

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不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依托与主线,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荣。文明形态演进的表象往往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变更,但在本质上则依赖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发展。可以说,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将成为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源动力。

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牢牢树立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各种小事做起,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培养生态意识文明的作用及意义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去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必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十分深刻的论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也是在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中提出并丰富发展的。面对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后,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3、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4、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二、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生态意识文明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来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2、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 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三、结语

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要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作为重要目标,而且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重要目标,研究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及其路径选择,通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

协调运转和共同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能够扬起智慧的风帆,驶向历史的长河,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李鸣:《绿色财富观: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理性选择》,《生态经济》2007 年第8期,第152-157页。 [2]赵小贤:《用生态文明引导生活方式的变革》,《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第25-27页

[3]布朗族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探析——以临沧市邦协村为例-黑河学刊-2013年 第1期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doc》
生态文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