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2020-03-02 19:40: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如何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主要表现为: 在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对其严加管束;在学习知识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随意加大学习量。这种倾向的存在扼杀了幼儿天性和学习兴趣,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来对其进行防止和纠正。

关键词:防止;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一、前言

当前,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它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状态化,教学化,并进行普及、区域化的教学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实质是背离了素质教育,迎合了应试教育。为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遏制超前教育,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来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还特别强调,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内容。

为避免外界对幼儿园办园宗旨端正与否、办园条件好坏、教师业务素质高低等情况进行不实评价,这往往会催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出现。有的幼儿园为了招揽生源,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凤)和迅速成才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本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家长方面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送到幼儿园,主要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现在这也不让教,那也不让教,还不如让孩子在家呆着呢,干吗每个月花那么多钱送到幼儿园呢?”,这些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广泛存在。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我们必须对其加以纠正与防止。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一)行为规范方面

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严加管束。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

(二)学习知识方面

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随意增设英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课程,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十遍甚至一页,还有100以内的加减、英语、珠脑心算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等。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扼杀幼儿的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和知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小学化”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甚至布置家庭作业,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等。这些“小学化”的做法超越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极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惧等不良情绪,严重的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心理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让孩子过早地承受学业负担,也给学校的教学计划带来了麻烦,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幼儿教育“小学化”也误导了社会教育风气,部分家长为使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拔苗助长”,要求幼儿园实施“小学化”教育;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这种需求,违背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正确轨道,这样必将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正常进行。

由于刚进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有一部分学过拼音、写字,有的甚至还会加减乘除,导致班上学生学习进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而让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笔顺不对、发音不规范等等,入小学后需花大力气进行矫正。在幼儿园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由于这阶段的课程他们已经学习过一遍,所以暂时相对会比接受正规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学习上感觉轻松一点,但孩子对重复的东西不感兴趣,学习不用功,上课不专心,有的甚至由此养成上课走神的不良习惯。接受正式幼儿园教育的孩子则在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提前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孩子,而且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一)端正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多管齐下,内外兼治,切实有效地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

1、更新观念,端正办园思想。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深入理解《纲要》精神实质,更新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切实实施符合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要加大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市教育局重点抓好幼儿园骨干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区市县教育局和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辖区内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和教科研部门充分挖掘培训资源,积极构建多元、开放、多向选择的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2、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各幼儿园要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宣传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形式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制止。

3、在幼儿教师中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全体幼儿教师(含幼儿园办园者和幼儿园园长)中深入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认真学习《纲要》,《指南》,将全体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扭转过来,与时俱进,使之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我们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遵循这一原则,不能盲目的迎合家长的需求,尤其是当园长的,一定要有正确的办园思想和办园理念。

4、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因为部分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幼儿园里很少玩具、教具和图书图片,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各幼儿园要配备教育教学、游戏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并定期组织人员通过明查暗访、定期座谈、教育教学效果测查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监督。

(二)正确理解并利用相关示范文件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此次《指南》分两个部分,一是提出学习与发展目标,二是教育建议。

客观而言,《指南》为幼儿园和家庭,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育幼儿的情感提供了不少意见。但由于对其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不论是教育建议,还是发展目标,在现实中都可能难以落实。

比如,《指南》建议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在越来越提前到来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家长就是看着孩子哈欠连天,还要送他们上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70%的中小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指南》提出5~6岁的孩子“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幼升小”的压力之下,很多幼儿早在3岁就达到这一水平了,如果到6岁还只有这一水平,是很难赢得择校竞争的。另外,《指南》提出的一些新标准,还有可能成为“幼升小”的新考题,比如,《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一些学校以此出题考学生,还可以拿《指南》作依据。虽然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指南》提供的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并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实际上,鉴于我国存在“幼升小”择校热的事实,以及学校(幼儿园)管理的行政化特点,这些标准很有可能演变为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尺”。

所以,要让幼儿健康成长,不让学业负担赶走快乐童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差异,缓解“择校热”幼儿园的“小学化”都因此而生,家长就算懂得幼儿教育理论,也难以付诸实践;二是改革我国单一的评价体系,给予幼儿发展个性、兴趣的空间,目前,很多幼儿都被裹挟进“不输在起跑线”、“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的”的洪流中,家长和幼儿园无不关注高考科目的学习,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三是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只有学校有办学自主权,不围绕行政指标转,老师有教育自主权,才有学生的个性可言,学前教育才会真正关注幼儿健康的习惯养成和情感教育。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并利用好相关示范文件,不被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据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要根据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多管齐下,有效地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

(三)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1、课程设置方面。严格按照教育厅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幼儿园课程教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每个主题可以相对划分为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严禁教授一年级课程,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不能任意增设英语、写字、珠心算等课程。幼儿园不能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人为规定识字的数量。要让幼儿通过听故事、读儿歌、做游戏、阅读图画书,练习组词、造句,使幼儿对汉字产生求知欲,培养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儿童早期阅读,为正规的小学识字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活动组织和作息时间安排方面。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试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开展备课、上课、游戏、教研、家长工作等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幼儿园、学前班每日授课不得超过3课时。学前班要制定课程表,每课时为30~35分钟;幼儿园大班每课时为30分钟;中、小班每课时为15~20分钟。幼儿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及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一日生活制度常规及保教人员工作程序要求》,使班级保教人员一日工作做到常规化、程序化。

(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从教育部下发的《指南》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南》中明确提出,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

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要在大班为孩子做好准备,让孩子认真听讲,注意坐姿等。在做游戏时,让孩子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的拓展,而不是开始就教孩子小学知识。另外,“去小学化”并不是不让孩子看书,可以让孩子阅读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生动形象的图书,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同时,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保证幼儿自主阅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可以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要结合《指南》来安排课程,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到户外游戏,而不是整天待在室内听老师讲课。此外,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幼儿园要多摆设一些能开发孩子智力的物品,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结语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当中普遍存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对其不良影响和弊端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倾向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但是,相信只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端正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理解并利用相关示范文件、回归幼儿教育本位并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效地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不良倾向,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使其茁壮成长,成为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亟需纠正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方案

幼儿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方案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题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题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活动方案

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论如何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doc》
论如何防止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