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2020-03-04 00:51: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姓名:李沁颖 老师:胡志远

学号:120505010

4班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1)班

联系电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摘要: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世界突然遭受了金融海啸的席卷,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诟病,显露出了资本主义的腐败,而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人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者特里·伊格尔顿用“申辩”的形式,通过对十个当今最常见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的反驳,理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唯物主义

正文:

作者在书中反驳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者的十个观点,以下我将对其中的几个观点进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由此可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在西方,普遍的政治无力感是让马克思主义失去大众信任的主要原因,而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头换面,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社会主义被边缘化。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大大加深,在未来有可能因为争夺资源而频繁交战,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只要有利可图,即便反社会也在所不惜,而这意味着将有许多人死于非命,所以正如弗雷

德里克曾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必将重现人间”。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制度至今表现出来的缺陷,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仍有道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学说等等,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蕴含了颇有价值的立场、观点、方法。只要没有思想偏见,只要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只要本着理性的态度,他就不会漠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发展的,中国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会结束。

二、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

作者认为,那些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功业,在西方有很多狂热的信徒,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而且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差。资本主义虽然也能为一部分人带来富足,但是牺牲了更多人的利益所换来的。而且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因为在社会财富本来就不多的时候,根本没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所有人都受益。他也没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因为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国际性,这是冷静的唯物主义的认识。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宣称马克思本人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支持者,至少他坚信,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过渡阶段市场会继续存在,他还认为市场即具有剥削性,也具有解放性,能把人从对地主和雇主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建立都要经过对旧制度的斗争来完成,在斗争的过程中,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政权都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上的,

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共产主义者就必须要斗争。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早已意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由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的中国,物质和财富的要求还没到达共产主义的水平,我们唯有努力地发展才能向共产主义靠近,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到达共产主义,我们要相信共产主义必将会实。所以,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不能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过程中,结合对经济的集中计划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必要的。市场可以弥补计划的不足,增加经济计划的合理性,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是必要的。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是因为在共产主义国家中生产专业分工明确,如果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就无法消除物质匮乏而必须依赖的全球性资源,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被孤立的国家是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先在少数的国家中发生,从而带动其他的国家革命。

三、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将人简化为被动的受客观环境所左右的物质材料。

作者认为,马克思大胆驳斥了中产阶级唯物主义所宣扬的被动的人类这一说法,并创造性地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人类通过改变周围物质环境而实现自我的改造,他们并非历史、物质,抑或精神的附庸,而是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创造自身历史的生物。这意味着,相比于启蒙时期的知识精英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民主的。只有通过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改变那些支配我们生活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根植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思想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由我们的身体需要所决定的物质必须,意识是人类自身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人的意识需要大量的物质铺垫,这一点往往是那些一人的意识为出发点的哲学研究所忽略的,这势必引发很多问题。它忽略了那些与人类思想的产生直接相关的社会条件、人类感情、权力斗争,以及操纵这些思想的物质需要。所以马克思认为,我们的理想思考与物质生活紧密相连,实践显然是物质的,但不可分割的一面,它也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有主观动机的。

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能够脱离客观事物而单独存在的,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而人的意识又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还能在头脑中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决定人有意识产生的是客观事物,而人类史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真实属性,而大多数人的集体实践活动,能够改变支配我们生活的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深植与我们的实际行动之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飞跃,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辩证法可以给我们指引。我们只有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认识和实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

总结:

本书中,作者很少提到中国。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奉行者,但并不合适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仍然在继续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未完全得到国际社会的完全认可。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一直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核心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才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说过的具体观点乃至个别理论主张,则是容许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做出发展、调整、补充、完善乃至放弃。唯有如此,才是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800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