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教案

2020-03-04 00:13: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5.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6.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诱情激趣

师生活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我们一起写“恐”这个字。 “恐”是生字,上面是一个“巩”,下面是一个心字底,当你看到心字底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龙等等)“心字底”表示这个字常常和心情有关系。随机板书:恐龙。

大家了解恐龙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3人)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认识它吗?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

看过了图片,恐龙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难怪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当你看到“飞向蓝天”这四个字时,你又想到什么?

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飞向蓝天的恐龙”(加上“的”字)当你第一次看见到课题时,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板书:问号

看来大家的疑问时一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号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教师活动: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带着老师的要求:

可见出示朗读要求:1.读通句子,读准字音,遇到疑难的地方,多思考,做上标记。喜欢的

句子多读几遍。

2.变朗读边思考: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学习的非常认真。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很不错但难读的词

语和句子,我们先来认读两组词语。

1、出示词语:

认读第一组词语:恐龙

鸽子

顿时

描绘

骨骼

后裔

崭新

隧道

繁衍

毋庸置疑

出示第二组词语: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纠正字音)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

当你读了第一组词语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了第二组词语呢?

对比这两行,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排描写的是鸟类,第二排描写的是恐龙。)

男女生分读、齐读。

(利用课件,教学难读字音——读、难写字词——教师板书、难理解的词语——讲解)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教师活动:迟钝的反义词是什么?课文中找一找。(预设:敏捷) 钝——吨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三、疑问回顾、文本学习

(一)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

教师活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刚才的疑问:恐龙

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学生活动:学生说

教师活动:其实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恐龙飞上蓝天的结论的句子,你们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谁会读?自己试一试。指名读,提示:注意句子中的停顿。齐读。

1、这个结论多么不可思议,自己再把它读一读,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1)“二者”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根据上下文思考。 (2)“一支”:强调“一支”。 (3)“漫长”:讲解“漫长”。

2、这段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资料出示:中生代: 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约 2.5 亿万年至 6 500 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 1.8 亿万年左右,当时还没有人类,只有爬行动物和数量繁多的恐龙,因此也被称为恐龙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

4、朗读句子

教师活动:课文中也有描写恐龙的句子,老师觉得很难读,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一)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

1.过渡:科学家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请同学们一句一句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能不能发现每一句中关键的词语。 课件出示:

①发现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②没有找到相关的化石

③发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许多相似之处 ④提出亲缘关系的假说 学生排序:③④②①

2.说说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科学家指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多种形式的朗读。 (1)再次回顾“后裔”是什么意思?

(2)把课文中的“有可能”去掉,行吗?为什么?(讲解科普文章的用词准确性) 3.刚才是科学家的假说,那找到相关化石了吗?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朗读: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找到。)你读到了什么?抓住关键字:一直。

4、现在我们都很相信鸟儿是有恐龙演变而来的,但是科学家得出这个结论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学生再次默读,找依据。

1.科学家做这些研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觉得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品质?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由此讲解“赫胥黎”。)赫胥黎就是当时对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出示简介。朗读课文原文: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4.这时候,辽宁西部传来了喜讯,到底文中是怎么说的?我请同学来读一读。抓住并讲解“欣喜若狂”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会做什么?朗读。 3.出示句子: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什么意思?(结合成语画龙点睛来讲解)有一个成叫——“画龙点睛”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最后、最关键的一步)

(2)究竟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案

《比一比》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文具店 教案

jqx第一课时教案

《被子植物》第一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

《白杨》第一课时教案

航天飞机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doc》
第一课时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