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

2020-03-03 03:0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九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重“知”轻“能”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向注重写作知识和写作文体,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这种写作教学只强调教师应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这种综合培养是指,不仅要进行与字、词、句、篇以及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进行与写作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重“外”轻“内”

与以写作知识为纲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文体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之间联系的记忆与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单词、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习者形成对语词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强调对个体“外显行为”进行强化,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行为联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即习惯于模仿和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三、重“写”轻“说”

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指的是书面语言,合起来才是“语文”。而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却普遍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重让学生多写、多练,直至多多益善,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

从信息加工过程看,“说”和“写”均属于信息输出(“听”、“读”则属于信息输入),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在开始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诃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

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重“理”轻“情”

这里所说的“情”指“情感”。理是指“理论”、“理性”,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写作教学中偏重有关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理论知识固然应当介绍,问题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通过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我们绝不应忽视写作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五、重“文”轻“境”

传统写作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即重视对范文从“文字”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对于范文不应该仅仅按照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几大块进行讲解,而应该利用创设情境、环境烘托所带来的真实气氛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第二节 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一、写作能力研究概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能力研究有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写作能力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关于写作能力内涵、外延的界定;二是关于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研究;三是关于写作能力培养目标、水平的研究。

分歧的焦点实际上在于:写作能力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或者是两者的叠加?绝大多数研究者将写作的一般能力与心理学领域中所说的一般能力等同,即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从特殊能力角度理解写作能力,有两类:一是指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写作能力、说明文写作能力、议论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二是写作各种题材的文章所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如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等。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新理念

世纪之交兴起的语文课程改革对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了一次全盘反思。程改革所倡导的写作教学理念无疑是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里写作教学需要着力实践的基本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传统理念的再强调: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

我们的学生今天为什么要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操作层面上,新课程突出了写作过程,尤其是写作中的修改、交流与合作。

第三,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三、创新的写作教学实践举隅

(一)三级作文训练体系

1979年,刘腓腓、高原就尝试建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三级作文训练体系总体结构是: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分别在三个年级中进行:一年级着重观察能力,采用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记叙、描写;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采用写分析笔记的训练方式,侧重练习议论、说明;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采用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的训练方式,侧重语言运用与文章结构的练习。三级之间的关系,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二)农村教师的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农村教师的研究中有许多具有闪光点的观点,例如:教学内容的开放提及了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重视写作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写作教学的过程开放包括:命题形式的开放、向学生思维开放、向学生情感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让学生自主合作作文、写作修改要开放、作文批改形式的开放;写作教学的手段、方式要开放是说要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整理有关写作的信息,师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写作教学„„

(三)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

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快乐”、“趣味”、“大作文”等概念,把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生活和激发写作热情放到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与写作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的天然联系——文字处理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目前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

语文学科中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前面我们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表达与交流。信息技术的产生首先改变的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以及方式。那么,计算机对教师、学生而言有何用途?“目前,计算机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是文字处理”。所谓文字处理,主要是文字的输入、输出和编辑。

二、信息技术赋予写作教学的发展契机

(一)丰富写作资源

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以承载海量信息。这是写作教学青睐信息技术的重要理由之一。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建设写作素材库的方式:第一,软件、平台系统中的写作素材库;第二,相关网站导航;第三,是写作网站或一般语文网站上开放的写作素材库与网下个人电子写作素材库,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可以随时添加、更新(上传或下载)写作素材,供学生阅读。

(二)赋予自由的发表空间

网络写作以及网络文学受到大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拥有了自由发表的空间。“自由发表”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主体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自由选择发表的时间和场所。 第二,写作主体自由地选择表达的形式,自由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三)拓宽交流的渠道

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显得四通八达起来。这些交流渠道对于写作而言尤为可贵。从参与者角度来看,日常写作教学中至少有三种写作交流方式可适用于网络: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专家参与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给写作教学带来许多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写作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对写作内容新取向的包容分寸

考察当前中学生的作品,带有信息技术色彩的两大类写作内容新取向值得关注:一类是写作内容直接反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点滴与思考;另一类,写作内容可能与信息技术本身及相关的生活体验无直接关系。

(二)新的写作形式带来的困扰

小说之兴起要归功于印刷术的应用,网络是否像印刷术催生小说一样催生了什么新的“体裁”?

特定的写作形式可能会张扬特定的写作特质,同时淡化某些写作特质,新的写作形式又会酝酿某些新的写作要求。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而言也许基本的态度是积极面对种种新的写作形式,但前提是能意识到种种写作形式的特质及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特定意义。

(三)新的评价方式及其质量与意义问题 1.“跟贴”——新的评价方式

微观的“新的文学批评文体”——“跟贴化文体”已经自然诞生。写作教学情境中, 师生也已经自发地加入了“跟贴”者行列。

“跟贴”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显现出了巨大的话语力量和批评效果。三两句话,几句点评,甚至简单到只有一个“好”字就构成了一次跟贴,它能给网络文学作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支持。

2.写作教学对“跟贴”的要求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当“跟帖”作为一种评价形式时,“跟贴”要求不需要达到文学批评所追求的标准,无需苛求“厚积薄发的气度”,但应该有他特定的取向和分量,应当从可以启发、推动作者和评者的思考角度追求评价的质量。

敏感于“跟贴”这类新的写作评价形式,并关注“跟贴”的质量,这应该属于学校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四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十一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doc》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九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