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0-03-03 02:02: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活语文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认为古诗词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遵循乐的精神,让诵读活起来;追求“浅”的艺术,让理解活起来;抵达“灵”的境界,让运用活起来,从而实现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审美体验、提升语文素养的古诗词学习目标。

【关键词】活语文;儿童;古诗词;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0-0022-03

古诗词是唯美而意蕴悠长的,千百年浸润熏陶着炎黄子孙。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古诗词学习在他们的童年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囿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短浅,使得古诗词学习比较困难。最近,笔者听了几节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其中一些教学现象值得关注:诗词的解读过于成人化、概念化,学习的过程则是固化、呆板、程序化。孩子傻傻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老师傻傻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儿童古诗词教学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教育,不应死教书、教死书。从活教育、活语文学习的视角看古诗词的学习,古诗词课程应从儿童立场出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选编进入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丰富多彩、充满意趣,是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审美体验、提升语文素养的优秀素材,僵化、死气沉沉的古诗词教学是难以体现古诗词特有价值的。古诗词教学应该着力体现一个“活”字,学习过程只有充满灵性、生气勃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本文试从活教育、活语文的视角,分析、探寻儿童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遵循“乐”的精神,让诵读活起来

古诗词作为一种和乐之文字,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与生俱来,最适合诵读。但如果只是单调重复、被动无奈地诵读,也会悄然消减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从儿童本位出发,让古诗词学习充满乐的精神,诵读活起来,是改进古诗文诵读策略的必由之径。

1.诵出韵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们从教材所选用的诗词来看,诗以五言、七言为主,词也简约直白、节奏明快。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特点。例如,五言诗的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为“四三”或“二二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词的重音规律则是五言诗的第三字要重,七言诗的第五字要响。掌握了节奏、轻重的特点,诵读时再放慢语速,有时还可以辅以一定的动作和体态语言,这样的诵读活泼而生动,诗词也变得朗朗上口、充满韵味,自然让孩子们喜爱。

2.诵出画面

宋诗有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把呆板的方块文字,活化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联想和想象的使用,不仅能让学生读懂诗句,更能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可以让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或影像资料,想象壮美的庐山飞瀑风景画。又如《长相思》中“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在诵读时,起初不容易想象出其中的画面,老师就可以叙述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想象词人的家乡是怎样的情景。军旅征程的艰辛、残酷画面,家乡的温馨、美好画面,在脑海中两相对比,诵读得入情入境。

3.诵出情趣

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加重要。有情趣的诵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持久兴趣。依据诗词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表演诵读、配乐吟诵、情境诵读、比赛诵读等多种形式,增强诵读的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感。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等,配上古曲,孩子们轻声吟唱,别有一番古韵古味。孟郊的《游子吟》,则以故事情景表演的方式,让一个学生扮演孟郊,一个学生扮演孟郊的母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诵读。这样多种形式的诵读,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意犹未尽”,萌生对古诗词深入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古诗词学习的主人。

二、追求“浅”的艺术,让理解活起来

儿童眼中的古典诗词,因为语言的今非昔比、环境的千差万别,在理解上似乎有一种牛郎织女遥遥相对而不可及的感觉。教师如果只是固化地用老五步法来理解:“解释题目――读通诗句――解释字句――串讲诗意――总结思想”,孩子们始终会是雾里看花、难解其意。活语文视角下的诗词理解的“浅”,是立足儿童实际,适度有效地理解,浅近不肤浅,浅白意深远。

1.允许不求甚解

所谓“诗无达诂”,很多诗意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如“苏教版”古诗词类课文练习均有这样的安排: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所表述的意思不扭曲作者原意,大体能说明白即可,在文字、具体程度、表达方式上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特级教师盛新凤教学《如梦令》时,形象引入了“读胖”的理念。她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运用举象入境的方法,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孩子将自己所意会到的景与事讲述出来,言说的就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而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则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才能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

2.体味妙笔之处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在诗中往往有一两处画龙点睛的字词。在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用心发现、品味这些妙笔生花的字词,从而进入诗词意境。如《江雪》一诗的文笔极其洗炼,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感知整首诗,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钓鱼的情景,再让学生回到诗中去寻找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渔翁的心情。 在孩子们发现“独”字后,再层层推进:从“独”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大部分孩子都说体会到了作者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心情。而一位男孩子认为他体会到的是作者的内心很平静。的确,在这大雪之中,在寂静、寒冷、人迹罕至的江面垂钓,也正是作者内心淡泊平静、宠辱不惊的一种表现。扣住妙笔之处,细细品味,诗词的内涵也就变得丰厚起来。

3.寻找背后故事

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决定着诗词的风格及其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因为,这样做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将其转化为主动寻找诗词背后的故事则更加形象和可操作。在进行古诗词学习之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翻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了解诗人的经历及性格,走近隐于诗词背后的诗人。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以背后的故事为铺垫,就不会空洞虚化。如《清平乐?村居》,词人辛弃疾怀才不遇隐居于江西上饶,一日外出游历就可以作为词故事的起点。《长相思》中纳兰性德身为贵族子弟,随康熙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词中颇有伤感之情,3年后英年早逝。这些故事既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致,也促进了他们对于诗词内涵、韵味的理解,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4.比读主题诗句

古诗词可以依表达内容、描写特点、所属诗人等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描写边塞的古诗:《从军行》《燕歌行》《关山月》等;描写儿童的古诗:《所见》《小儿垂钓》《牧童》等。教学古诗时,进行主题化整组,可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勾连互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位老师在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首教学”的传统模式,将两首古诗整合到一节课中进行教学。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紧紧扣住这两首古诗的共同主题――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开教学,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胡尘”“泪”这两个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感受“移民苦盼”之“泪”。在此感情基础上,教学《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权贵寻欢”之“醉”。两幅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相辅相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忧国忧民”这一主题更加突出。同时,还引进陆游晚年的诗作《示儿》,让学生对比参读,形成了空间上的横向对比,大大扩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学《一蓑烟雨话苏轼》主题诗词课时,则是引领学生走进苏轼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诗词,从密州太守时期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踌躇满志,到思念亲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再到贬居黄州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后比较、勾连阅读,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串联丰满,学生在主题化学习中对于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豁达淡定的性情渐渐深入了解。诗词主题教学不仅不局限于古诗词之间,还可以是现代诗与古诗词之间。如教学《长相思》时,引入《乡愁》,深情地配乐朗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悠扬的音乐声中,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这样的主题构建,古今融合,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使古诗词教学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三、抵达“灵”的境界,让运用活起来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是儿童亲近经典文化、有效积累的过程,其根本是要涵咏内化、灵活运用。在吟诵积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可以将古诗词的灵性与儿童的天性融合起来,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教学中三步渐进,实现目标:第一步,整理出自己的古诗体系。很多学校都对照课程标准要求的背诵篇目开展了古诗词背诵活动,从小学一年级背到六年级,数量不少,但学到六年级,孩子们往往遗忘了前面所背诵的古诗。这就需要教师在每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现巩固、整合梳理。以笔者班级的诗词积累为例,每学期都会指导孩子整理出自己的积累篇目,小学六年级更是将所有自己背诵过的诗词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古诗集,并与同学开展诗词点背大赛,使得孩子们获得了诗词积累的成功感,对于诗词的运用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创设情境巧运用。带领学生随着大自然阴晴圆缺、寒来暑往的变化,吟诵诗词,组织主题诗会,孩子们会发现诗词是如此与自然融合,诗人就是兴之所至、情之所发。诗词配乐朗诵比赛、诗词剧目表演、诗词配画改写比赛等丰富的诗词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浸润在诗词的芬芳中,言语能力和审美素养都会在其间同构共生。第三步,习作表达引诗文。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习作表达中,引导学生巧妙运用古诗文,可以更好地感悟古诗、领悟文字的妙处,还能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习作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中有很多就化用了古诗词,如霍尊的《卷珠帘》、许嵩的《清明雨上》、周杰伦的《菊花台》,等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品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化用了哪些诗词,并谈谈其好处,再尝试将诗文融入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如书写夏景,可以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可以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引用的基础上,试着创编与化用,让习作表达充满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更是民族文化的因子。著名学者叶嘉莹曾感叹,中国古典诗词是座宝山,而现在的诗词学习往往是入宝山而空手归。从活语文的视角引导儿童活读、活解、活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靠近它、走近它,让古诗词教学呈现出“万紫千红”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崧舟.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J].小学语文教师,2010,(10).

[2] 董华.古诗词教学中的儿童立场[J].语文教学通讯,2012,(6).

[3] 郭学萍.亲近古诗词,从儿童出发[J].小学教学参考,2015,(1).

[4] 孙庆博.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理性回归与价值追求[J].教学与管理,2015,(23).

(组稿:程振理 编辑:赵 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策略与鉴赏

经典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儿童古诗词启蒙

儿童古诗词(推荐)

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doc》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