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报告..

2020-03-01 17:21: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建筑测绘报告

一.测绘报告的概念

测绘报告是建立在测绘对象各方面资料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料主要包括地方史志、文献、建筑物附属碑刻、铭文、题跋等相关史实。报告已文字形式出现,可以对图纸不易表达内容加以详细叙述说明,也可以对测绘实际遇到的情况加以记录。 二.测绘对象记录

1.建筑名称: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2.清真寺简介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路西,因处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 3.清真寺历史

西安市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内北侧,与化觉巷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该寺建筑规模较大,仅次于东侧的化觉巷清真大寺,故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赐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统间赐名回四万善寺,及明洪武时赐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据唐代王鉷所撰《创建清真寺碑记》记载:“及隋开皇中,其教(伊斯兰教)遂入于中华,流衍散漫于天下。”由此可知,伊斯兰教是在隋文帝时传入中国的。而清真寺的兴建大抵在伊斯兰教传入后150年左右,只是因种种原因,屡建屡毁。唐时所建清真寺已无踪迹,西安城内保存较完整的清真寺就是今东、西两大寺,它们建造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极有可能是明清时修建的。

元至明末,经赛典赤、铁铉、郑和等人几次重修扩建。明永乐、天启及清代均有碑纪其事,解放后迄今政府曾两次拨款维修。楼、台、亭殿布局庄严肃穆,外观则古老而显敞亮,结构壮观而紧凑,内观则匀称和谐,碑、雕、画多系罕见。这座清真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陆次”字样)、大门、三间庭、省心阁、南北厅、碑亭、阿訇斋、沐浴室,礼拜正殿等建筑群组成。相传,省心阁建于宋代,明朝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清真寺时复修,后经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4.清真寺布局

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明永乐十二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

省心阁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布局庄严古雅,现经彩绘,映翠飞丹,玲珑绚丽,为寺内主要建筑之一。正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石栏前一左右各立一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正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的牌匾。殿内后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系“土耳其”体书法,笔势苍劲,线条流畅。右边是阿旬宣讲台。大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作礼拜。

大殿四壁饰有花一图案,套刻着古兰经和阿拉伯文的“嘟哇”,这些沥粉贴金壁板为国内合一老清真寺现存之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真寺的整个布局以其中前合壁的建筑手法,体现出伊斯兰教份真寺在中国的早期建筑风格。此专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该寺有阿訇3人,满拉1才人,学董7人。本坊教民有5O0户,3000人,都是回族。本坊哈吉有惠志。元阿旬、铁福全、糜子玉夫妇、铁志贤夫妇、铁志明、铁元清、惠海笠等。据该寺郑和碑记载,明永乐年间,该寺学教哈桑阿訇曾应聘作为郑和船队成员兼翻译,同下西洋,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 5.清真寺风格

位于今大学习巷的西大寺,据说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由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监造。但考察其建筑,已全无唐代风貌,实难成说。倒是有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和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所立的《敕赐清净寺碑记》,西大寺的修建历史由此可见一端。观其建筑,寺内一切完全按照伊斯兰教制度布置,设有礼拜殿、宣谕台、邦克楼、阿訇斋、省心阁、左右碑亭等;神龛朝向麦加,殿内点灯,禁用动物纹图装饰。殿上琉璃碧瓦,殿内铺有地板,彩画浮雕间有,花纹雕于石阶,充分展示出明代建筑风格。 如果说西大寺与唐确有瓜葛的话,那也不假。西大寺所在的大学习巷原来只是唐长安城的一个小坊,其时,西域回纥族曾帮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年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回京时,有回纥领袖及将士等200余人随从,就住在今城隍庙附近的小坊内。他们在长安逗留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族的文化习俗,因此后来就把西大寺所在的这个地方称作“大学习巷”。由于回纥人在长安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供他们做礼拜的清真寺便应运而生了。

大学习巷清真寺有一块明刘序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石,正面汉文,背面为阿拉伯文,“碑记”中详细叙述了明初三保太监郑和求“贤”于西安东大寺的事迹。碑在西大寺,却记述了东大寺的事,值得一提。 据传说,郑和奉明成祖之旨,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下西洋,虽然使团人数达两万之众,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东大寺求贤选才。经过认真考核挑选,他选中了东大寺的掌教哈三,遂任命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望,在出使西洋途中,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外交使命。回京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再三谢绝,只要求圣上能恩泽东大寺,拨款修葺,他就感激不尽了。郑和于是领旨重返长安城,并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良材,召募能工巧匠。新修建的东大寺面貌一新,亭、台、楼、殿布置得宜,蔚为壮观。据说寺内的“邦克楼”就是郑和特别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建筑。虽是传说,却为东大寺增色不少。

古建筑测绘报告

古建筑测绘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测绘调研报告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测绘实习报告

古建筑测绘心得

古建筑测绘心得体会

古建筑测绘心得

《古建筑测绘报告...doc》
古建筑测绘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