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垃圾找个家

2020-03-03 14:35: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给垃圾找个“家”

一、主题确立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环保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可生活中环保行为的落实却往往不尽人意。街道边上随处堆放的各种垃圾,不仅占用了很多土地,而且发出阵阵恶臭,污染了空气和水源。这不仅使学生感到厌恶和不满,而且也引起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确立了以“我给垃圾找个‘家’”为主题的废物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研究,让学生知道垃圾不正当处理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倡导不乱扔垃圾,对垃圾分类回收。

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各种课题方案,使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有所发现,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实地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本次活动能进一步了解本地饮食,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活动难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时间为四周,分四个阶段实施:确立课题,开展活动,成果展示,拓展延伸。

(一)确立课题(1周)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上课伊始,通过课件出示各个街道,市场及垃圾桶周边的相关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导入主题。这一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和谐的活动氛围。板书主题之后,问学生看到这个主题后你想了解些什么?

(1)学生提出想知道或感兴趣的问题。

(2)围绕主题进行讨论,生成小课题并指导研究内容。

(3)全班汇报并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更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子课题。

[设计意图] 突出综合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 归纳问题,确立子课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类整理,确立了一下子课题:(1)垃圾与健康;(2)垃圾的处理;(3)寻找校园内的垃圾;(4)换角度看废物,回收废品;(5)环保口号设计。

第三环节 成立小组,制定方案。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民主选举组长,并做好分工。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目的、步骤、方法以及组员分工等制定活动方案。

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时,教师指导学生从哪几方面来考虑,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以便为第二阶段的实践探究做好准备。

(二)开展活动(1个月) 各小组自主开展活动,教师协助。

垃圾与健康小组:成员到商场,街道,居民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哪些垃圾,哪些疾病与垃圾有关,处理垃圾时会带来哪些问题,垃圾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并填写《垃圾与健康调查表》。

垃圾处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调查访问,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人们处理垃圾的一些方式及垃圾再利用的方法。

寻找校园内的垃圾小组:考察校园内所能发现的垃圾,并把垃圾按多少排序,按能否再利用归类。

废品回收小组: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回收箱,盛放可回收,可降解,不可回收三种废物,将同学们寻找的废物回收起来。同时,到废品收购站调查走访,了解废品的价值。

环保口号设计小组: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设计环保口号和箴言,并张贴于回收箱上或环保宣传栏内,或制成警示牌插在校园中,营造环保教育气氛。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小组分头行动,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落实实践内容。

(三)成果展示(1周)

第一环节:课堂展示。

课堂版块一:设置情景,导入课堂。由两名主持人主持。

课堂版块二:成果展示,交流点评。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 展示学生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及相关环境保护知识,明确垃圾分类回收的必要性,明白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

第二环节:资料整理。由教师及主持人将本次活动的各种图片、资料整理打印成册,在学校传阅。在全校形成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氛围。

[设计意图] 积累资料,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创新进取的心理品质。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出优秀小组。

(四)拓展延伸(2周)

1、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 广播站、手抄报、主题队会来宣传环保、倡导低碳生活,使环保深入人心。

2、用废旧物品制作新的作品。从已有的一次性用品再利用的例子中获取创意。通过开展“变废为宝奖”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小组合作能力。如:

(1)去除法:把牛奶盒去掉屋顶可以作储物盒。

(2)编织法:把吸管编织在一起,就可以制成精美的塑料花。

(3)组合法:一次性筷子经过巧妙的组合可以变成美丽的花盆;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和旧丝带教同学们做花瓶。

评选“变废为宝奖”。获奖作品必须:使用材料全部是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创作性,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

3、服务社区

定期对学校周边的环保实践基地的垃圾进行清理,对环境进行维护。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阶段,教师要亲临指导,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鼓励学生持之以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给垃圾找个家

为垃圾找个家

《为垃圾找个家》教学设计

给快乐找个理由

给快乐找个理由

我们给孩子找个家——关爱留守儿童方案

给失意者找个借口美文

家谱寻根 给自己找个位置

党旗下,给自己找个榜样

我想要找个女朋友诗歌

《我给垃圾找个家.doc》
我给垃圾找个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