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2020-03-03 11:27: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1.模式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针对学生健康标准的界定众说纷纭,尤其是各阶段教材自量大小的错杂、学生运动能力不一和课堂上若干因素的制约,导致衡量完成教学目标与否和学生健康锻炼的评价标准更加迷茫。《学校体育学》则是依照体育课学生心率变化曲线图的绘制与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健康结果的,而运动量化、监控、调整三段式是体育教学中控制学生运动生成脉搏的主要教学模式,它是由备课时对学生运动生成心率的假想、课堂时对学生实际生成心率的扑捉和影响学生心率若干因素的调整几部分构成,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运动生成心率曲线无限度的接近预设的科学心率曲线,使学生在运动中真正的得到锻炼、获得健康。本模式在课堂实施中是对学生运动脉搏取向进行时时监测及调整,本身就是对学生运动效果的一个评价过程。

2.理论依据

(1)课标的要求: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体育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学生体质,增强训练水平,有节奏地逐渐加大或减小运动负荷。

(3)人体生理学:适当的运动量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过程。也就是说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4)学校体育学:从实际情况出发原则,是指体育课教学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知识的基础和身体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接受,便于教学工作的组织进行。

3.教学目标

(1)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初步掌握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2)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运动生成心率的深入认识和运动调整能力。

(3)建构符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模式流程

量化假想-----运动监控-----运动调整

5.操作程序

(1) 量化假想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科学心率,例如学生10岁,那么科学心率就是靶心率220—10=210,210*60%100---80%100=126---168次每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练习时间、练习次数和合理心率的持续时间。例如,一分钟跳短绳心率就可能达到160次每分钟,走步一个小时心率也不肯能达到160次每分钟,这就说明每个教材都有自量,根据教材自量的大小来确定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如果自量较大,我们在科学心率上持续时间在3分钟左右即可,但是练习的次数要增加,练习时间要短;如果自量较小,在科学心率上持续的时间一般保持在6分钟左右,那么练习时间要长,练习次数要增多。同时自量的大小也决定着运动场地的大小,自量较大,场地设计要小,反之场地要大些;根据前后课节的衔接,决定了心率曲线的走向,如果是上午第四课时,我们就要把波峰设计为后高型,这样便于午间休息来降低心率。如果体育课后还有其他课时,我们就要把波峰设计为前高型,以免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根据课程结构来设计双峰型,但要考虑到准备部分中热身教材的自量和主教材自量的搭配问题,如果主教材自量较低,那么热身教材自量就要高些,第一波峰出现的就要晚些,一般出现在10分钟左右,峰值126次左右,最高峰值出现在28分钟左右,峰值168次左右,反之,第一波峰出现要早,在7分钟左右,峰值126次左右。最高峰值在20---25分钟左右,峰值168次左右。这样可以使量化互补,控制波幅过大的问题。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描绘出本节体育教学合理的、科学的心率假想曲线。

(2) 运动监控

由于与运动量制约的因素较多,课堂上扑捉运动量变化是课堂的关键,如何将隐性的心率变为显性心率,需要具有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测量方法,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观察法。首先观察学生的脸色,微红时心率一般在110次/分钟左右;通红一般在130—140次/分钟左右;苍白一般在160次/分钟以上。其次观察汗量,微微出汗一般在110—120次/分钟左右;大汗淋漓一般在150----160次/分钟左右。最后观察气喘,微喘在120次/分钟左右,气喘吁吁一般在150次/分钟左右。

2) 询问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说“还行”时心率一般在110次/分钟左右;学生说“累”时,心率一般在120----130次/左右;学生说“累极了”或“累死了”,心率一般在150——160次/分钟左右。

3) 测量法。作为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想求得准确的教师可以采取脉搏测量法。脉搏测量法通常采取五步或三步测量。五步测量的点是:课前选出3或5名奇数同学,课前五分钟一次,课中7-8分钟一次,课中15分钟左右一次,课中28—30分钟一次,课后5分钟一次。但现在我们经常采取三步测量法,就是课中测三次。测量方法采取半分钟全体测量,集体报数,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心率变化情况。 (3) 运动调整

根据运动假想的科学心率曲线,结合各种监控方法,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率偏高,如果差距较小,可以减小练习时间,例如:个体练习5分钟,就减小到3分钟。调整次数,例如:由练习5次降低到3次等。减小练习密度,降低心率幅度;如果心率差距较大,一般采用等时轮换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分的组别增加,按主教材设计与其相关联的几个副教材,副教材的自量要小,学生按组试做,在一定的时间内轮流交换场地,这样做可以直接降低主教材的量化转移,降低运动量;如果量化差距太大,而且是全员性的,可以单独设计间歇调控环节。可以采取自量小的舞蹈放松、打气放松、意念放松等,调整呼吸,降低运动量,当然后两种方法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做好准备。另一种就是就是生成心率与预设心率偏低。如果差距较小,我们可以提高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如果偏离很大,要采取自量较大的专项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生成心率的幅度。

6.使用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运动量化应注意的问题

A.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心率标准

B.不同阶段学生的运动心率标准

C.教材自量的大小与练习密度的关系

(2)运动监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A.使用观察法时要注意不同阶段的量化数据与预计量化数据之间的关系

B.运动监测一定要体现随机性,不要格式化监测

C.针对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采取分层监测,切不可千篇1律、同等待之

(3)运动调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A.调整若干因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率生成实际而定

B.运动间歇调控时要分析好其自量的大小,才能达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该模式的局限:该模式应用于心率起伏较大的教材,例如:走跑交替教材等;反之禁止使用,例如:队列教材等。

7.小学体育课堂“运动量化、监控、调整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范例

【课题名称】

《蹲撑前滚翻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水平二 第六章第3课) 【教材分析】

《蹲撑前滚翻》是小学体育水平二中滚翻与游戏部分的内容,是在发展滚动能力练习的基础上演化成的动作,难度比前者增加了许多。该课是滚动部分标志性教材,是为做好俯撑前滚翻、手撑远端前滚翻等高难度动作的基础。重点部分是团身前滚,难点部分是支撑有力、团身要紧。

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重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科学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情分析】

经过低年级的简单学习和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学生以掌握了一些关于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相关知识,但水平二的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有恐惧心理,唯恐翻不过去和一些运动伤害等,所以我们在知识传授伊始,就要传授保护方法,让学生有安全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85%的学生能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独立完成前滚翻动作。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三段式结构和运动量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在传授前滚翻技能的同时,时刻监测学生运动生成心率发展取向,并做好调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团结意识,体会成功后的喜悦感。

【设计理念】

体育是发展学生生长发育的主体,科学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

【教学准备】

秒表一块、录音机一台、小体操垫40块、稿纸40张、半径10米圆环形场地。

【教学过程】

1.量化假象:在《蹲撑前滚翻》教学设计时,我首先考虑了教材的自量,在小学体育教材里,它区别于跑跳类剧烈运动强度的教材,又有别于队列、队形等小强度的教材,它属于自量偏中下强度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量化升高法的应用;第二我考虑的是水平二学生的年龄,大约在9岁到10岁,以10岁为基准,利用量化公式得出合理运动心率值区域是126次每分钟到168次每分钟;根据教材自量偏低的原因,我在练习密度上有所增加,主教材练习次数达到15次之多,同时选择了自量较大的教材连续前滚翻和障碍跑的游戏教材,进而扩大了游戏场地,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合理的运动心率区域值,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因为我上的课时是上午第三节课,所以我采用前波峰的心率走向,126次每分钟大约出现在课上7分钟左右,168次每分种大约出现在30课上30分钟左右。综上所述,我描绘出了此节课的运动心率曲线图,是以126次每分钟和168次每分钟为基准的逐步升高的前高型曲线。

2.运动监测与运动调整:由于教材自量较低,我在准备部分时选取了舞蹈热身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心率尽快的升起来,达到126次每分钟,真正的达到热身的目的。基本部分采用了运动升高法,结束部分采用了意念放松法,也就是间歇调控法。整课采取监测的方法是询问法和观察法。调整方法采取的是运动升高法和间歇调控法。由于监测与调整都要体现随机性,所以我将二者融为一体来谈本节课的操作过程。

教师:观察学生的呼吸情况及面部表情

学生:学生的呼吸慢慢加快,面部表情自然微红,在上课七分钟时,学生有微汗呈现,此时心率大约120次每分钟左右。

教师:在动作要领讲解和单人练习时,由于教材自量较低的缘故,学生运动心率下滑较快,大约100次每分钟,此时大约上课11分钟左右,为此我采取了连续前滚翻游戏,增加了练习密度。

学生:此时学生显得不那么轻松,一套动作下来,呼吸急促,面漏潮红,心率有所上升,大约达到140次每分钟左右。

教师:在上课28分钟时,我采取了障碍跑游戏,目的是达到学生最合理的心率168次每分种。

学生:两组游戏下来,学生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教师:我问他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学生说再练就很累了。

教师:根据上述方法,我感觉学生正是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交换时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标准,所以我在结束部分采用了意念放松的方法,尽量使学生的运动心率下降,达到运动前的基础心率,上下浮动不超过5次。

学生:经过放松调整,学生又有说有笑的,显得很轻松愉悦。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科学的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学生运动心率的走向与预设心率很接近。不足在于没有应用测量法,心率测量还不为准确,调控时机扑捉不及时,有待提高。

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孙新涛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271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

小学有效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doc》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