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

2020-03-02 01:42: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弟子规》教学教案

前言:“弟子规”教学与孩子共同成长

陈军

曾听说“宁为感动掉眼泪,不为伤心而落泪﹔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是的,在日常中,孩子一句不经心的话,一个无心的动作,会让为人父母感动的落泪,但也因孩子自私、不礼貌、懒惰等不修饰的习性,让父母伤心落泪。同样是泪,水由眼中出,心却两样情,如何将伤心转化成感动,这就是身为长者与父母的共同课题。

在孩子成长的学习中,父母以人中龙、鸟中凤作为对孩子的期待,父母努力提供孩子在才艺上的学习、音乐、艺术、口语演练、运动技艺……等,无不用心地去灌输,然而德行教育之根本,往往是排在学习之末或根本视而不见。

试想,当我们把孩子一步步送往我们以为成功大道上时,孝顺在哪里﹖礼貌在哪里﹖责任与尊重又在哪里﹖ 宁为孩子品德培养找方法,而不要为他们傲慢、自大、不负责任找理由。“教”是上所施下所效,如果我们要给孩子好的未来,我们就要以身作则来“育”化孩子做人的根本。长期善且救其失,把孩子心中的善,由教育把它引导出来,并且将孩子从坏的习惯中救助出来,这就是“弟子规”所要给我们自己以及孩子的。若我们在活动中落实弟子规的教学,这不仅在孩子品德上扎实地打好根基,未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稳健快乐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此孩子即可得到其一生的幸福,这难道不是我们身为父母所期望的吗﹖

弟子规教学坚定了我们中国传统德行教育的信心,也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再思考。相信只要我们愿意给自己人生道上一个机会,去认识去理解古圣先贤们修身立德、讲信修睦、敦伦尽份的精神,那么小至家庭和谐,大至国家社会安康,这股平和之力不容忽视。

弟子规教学于九月九日开课,时间为周四上午十时五十分至十一时三十分,地点﹕ 马寨教学点。一开始,以亲子互动学习为教学方式。弟子规不但可以让您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也可成为您自己生命的明灯,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若有任何疑问可电陈军老师(13865848681)

《弟子规》(一)

陈军

导读

《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道德启蒙读物,许多州县把它定为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李毓秀也因为撰写《弟子规》,死后被供奉于山西绛州先贤祠。 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他根据宋代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改编成《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因为朱熹看到当时的学校教育“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道德败坏,重利忘义,教育只为让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朱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主张语文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恢复夏商周三代的优良教育传统,所以编撰了一系列语文教材,其中专为蒙童编写了《童蒙须知》,教导孩童日常生活的细节。

延续《童蒙须知》内涵的《弟子规》,也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第一段的总叙根据《论语〃学而》中孔子的一段话作为全书主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文章分为七大段(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明确,现今仍广泛流行于各小学。 本教材依内容分成三十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原文、注释、白话解说及参考故事。原文标示了汉语拼音及注音符号两种方式,注释是针对文句中的字词意义加以解释,白话解说则完整翻译每一句的意义。最后,附上相关内容的故事作为学习本单元的参考,让读者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广泛,且更生动有趣,希望能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学童良好品德。

【原文】

弟 子 规 , 圣 人 训 : 首 孝 弟 , 次 谨 信; 泛 爱 众 , 而 亲 仁 ; 有 余 力 , 则 学 文。 【注释】

(1)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2)规:规范。 (3)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4)训:训示教导。 (5)首:第一重要。

(6)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7)次:第二重要。

(8)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9)泛爱众:博爱众人。泛,通“泛”,广泛。 (10)而:而且。

(11)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仁,仁慈宽厚之心,爱人爱物的基本道德。 (12)余力:剩余的心力。 (13)则:就。

(14)学文:研究学问。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才学习其它各种学问。

【白话解说】

《弟子规》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其次是做人做事要严谨且诚信。爱护天下众人,并且多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才能学习各种文学方面的学问。 【参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 s□u)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象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杀死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着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舜到历山耕种,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响,变得心胸宽大,让出田界。

舜到雷泽捕鱼,雷泽的人争相让出住所。舜到黄河边做陶器,那边出产的陶器变得非常精细。大家都喜欢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经过考察,尧帝对舜很满意,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帝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扬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动人伦道德,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先河,成为历代中国人遵循的典范。 几千年来,舜文化以德为先的传统,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附注:

三皇五帝:远古时候的伏羲,神农,黄帝,号称三皇,是中国最早的三位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号称五帝。古文献记载,黄帝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弟子规》(二)

陈军

【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注释】 (1)呼:呼叫。 (2)应:回应。 (3)勿:不可以。 (4)缓:缓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动。

(7)懒:懒惰、不努力。 (8)教:教导、训诲。 (9)须:必须。

(10)敬听:恭敬的聆听。 (11)责:责备。

(12)顺承:顺从的接受。 【白话解说】

父母有事叫唤时,我们要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们应立刻行动,不可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必须恭敬聆听,牢记在心;父母指责纠正我们的过错,我们必须顺从接受,坦承错误,不可顶嘴争辩,掩饰过错。 【参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 堕落成驴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阳县人,从小就是个小神童,读书能过目不忘,七岁就会吟诗作文。到十六岁,他的诗文更是名噪一时,被称为“平阳才子”。他因为得到大家的称赞,父母的宠爱,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邻居经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气。

有一年,周拔要进京赶考,父母为了他的旅费东借西凑,还请裁缝帮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费太少,嫌衣服太宽、裤子太长、帽子式样老旧、鞋子颜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来他满腹的抱怨,父亲忍不住教训他:“儿啊!你不要嫌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为了你这次考试,帮你准备旅费,缝制新衣,已经伤透脑筋,弄得头发都白了,你还这样不知满足,我也想不出办法了。”周拔没有被父亲的话感动,反而大声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个大贵子,你这个草包一样的土老儿,有资格当我父亲吗?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没资格做我父亲。”他父亲被气得当场晕倒。

当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阴间的官府),阎罗王对他说:“你平时忤逆父母,虽有人的躯壳,却是畜生心肠,心田里的畜生种子结果了,你就将失去人身,堕落成畜生。”

周拔辩解:“我对父母只是据理直言,怎么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绝顶聪明的才子,怎么可能变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话不能使我信服。”

阎王和善的解释:“你这辈子聪明,是因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骄慢无礼、暴躁、忤逆等恶行,养成畜生的种子,上辈子的善良种子已被摧毁殆尽。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报应就该堕落为驴,被人遮盖双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自知恶报难逃,惊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开口困难,牙关紧闭,喉咙发出驴子叫声,名医也无法诊断是什么病,不到两天,周拔就在驴鸣声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灯》)

注:驴子推磨时,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会使它想吃而停下来,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驴的双眼。

《弟子规》(三)

陈军

【原文】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毋变。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 居有常,业毋变。 【注释】 (1)凊:寒凉。 (2)省:看望、问候。 (3)昏:黄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铺。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见。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礼节。 (9)常:固定不变。 (10)业:次序、顺序。 (11)毋:通“无”,不要。 【白话解说】

冬天要为父母温席,夏天要为父母凉席;早晨要向父母问安,晚上要帮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禀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变。

【参考故事】 黄香扇枕温衾(注1)

黄香,东汉江夏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的思念非常深切,乡人都说他是个孝子。

黄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亲。夏天炎热,他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头、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体先温暖父亲的被褥。黄香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闻他的孝行而召见他,送他“门下孝子”的匾额(注2),表扬他的难能可贵。 黄香年少时就已熟读经典,博学能文,他写的文章闻名京城,大家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扇(shan),挥动扇子。衾(qan),大被子。

注2:匾额,横写大字,高挂于园亭、大厅、书房上方的木板。

《弟子规》(四)

陈军

【原文】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注释】

(1)擅:擅自主张,任性而为。 (2)茍:如果。

(3)子道: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则。 (4)亏:亏损、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占为己有。 【白话解说】

事情虽然细小,不可不禀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有亏做人子女的本分。物品虽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为己有,会使父母亲感到羞愧、伤心。 * * * 【参考故事】 陶母还鱼责子

陶侃,东晋名将,父亲早死,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湛(ㄓㄢˋ)氏靠织布供他读书,而且很重视陶侃的品德修养。

陶侃年轻时在江西浔阳县当县吏,监管捕鱼之事。他派人送给母亲一罐腌(注)鱼干,母亲将原罐退回,并写信责备他:“你当县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为我会高兴吗?这是在增添我的忧虑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处,都以清廉尽责而受人称赞。后来为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 注:腌,用盐浸泡食物,避免腐坏。

《弟子规》(五)

陈军

【原文】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注释】

(1)亲:父母亲。 (2)好:喜欢。 (3)力:尽力。 (4)具:具备、准备。 (5)恶:讨厌。 (6)谨:小心谨慎。 (7)去:去除。 (8)贻:遗留、留给。 (9)忧:担心忧愁。 (10)羞:羞愧、丢脸。

(11)何难:有何困难?何,为什么。 (12)憎:讨厌。 (13)方:才。

(14)贤:贤良,品德高尚。

【白话解说】

父母所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谨慎的为他们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

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么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

【参考故事】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注2)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缰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劝告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注3)后母听了深受感动,终于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叹再也没机会孝顺去世的父母,就从古书传记中挑出历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虞舜、汉文帝、周朝曾参、周朝闵损、周朝子路、汉朝董永、周朝郯子、后汉江革、后汉陆绩、唐朝唐夫人、晋朝吴猛、晋朝王祥、汉朝郭巨、晋朝杨香、宋朝朱寿昌、南齐庚黔娄、周朝老莱子、汉朝蔡顺、汉朝黄香、汉朝姜诗、三国(魏)王裒、汉朝丁兰、三国孟宗、宋朝黄庭坚。

注2:秋天的芦苇,花穗上包裹种子的绒絮,有点像棉絮,但保暖效果远不及棉絮。芦絮随风飞散,可帮助种子传播,俗称芦花。絮,附在植物种子上的柔白细毛。

注3:母亲在的话,儿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亲如果离去,三个儿子都遭风霜啊!单,衣服单薄,挨冻受寒。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doc》
弟子规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