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经济林6版(送审)

2020-03-04 01:56: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桐柏,淮河源的绿色经济桥头堡

——河南省桐柏县林业经济发展综述

本刊记者 张琦 通讯员 张勇 贾德军

核心阅读:提起中原大地,也许更多人想到的是一马平川的豫州平原和“天下粮仓”的美誉,而忽略了这片土地上更有茂密的森林、俊朗的山峦和星罗密布的“地球之肾”。

桐柏——这座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由此孕育发源的城市,不但因山而名,更因绿而富。昔日的中国盘古之乡,如今正上演着一个个绿色财富故事,分享着绿色红利。

汤汤淮河水,滋润着桐柏的一草一木。苍翠桐柏山,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四季变迁。

从盘古在此辟地开天的那一刻起,这片土地注定演绎出不平凡的故事:“中国木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河南省优质板栗之乡”……一系列的称号也许能为桐柏的最生动的诠释。

“位于豫、鄂两省交接地带,坐拥大别山余脉,千里淮河由此发源延绵。林业的发展不单关乎到桐柏的生态环境、淮河下游亿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关乎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如是说。

处北接南,区位位臵意义重大,看桐柏如何兼容南北之长、因势利导,布局林业经济发展。

生态立县的绿色经济算盘

终如一的前行。但是,这其中不变的不仅仅是捍卫生态的使命责任,更有生态与民生齐头并进的谋划意识。

桐柏大地是什么颜色?

是放目四野皆绿的青翠色?是霜染黄岗后的满山火红?亦或是木瓜缀满枝头的橙黄?

桐柏向世人展示得远比“多面佳人”更多。

“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兼容南北方动植物。实行生态立县既是要以生态为核心理念统筹全局工作,更不能忽略民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桐柏林业必须发挥强劲的前驱力,开辟出经济增长新路径。”桐柏县副县长黄登科介绍说。然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的桐柏,既要“生态当先”,不走“寅吃卯粮”的死路,又要兼顾民生发展。显然,经济发展,桐柏人要在山上做文章,用林子“生”银子。

2013年6月,中共桐柏县委、桐柏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以生态立县、打造林果大县的前景进一步清晰,并加快、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布林业一子,显然意为点活全局。

“山多人多、耕地少,发展林下经济不但能整体带动林业的快速发展,更能用绿色直接惠及当地百姓。然而,发展林业产业不能只靠着一股热情,更要有科学审视和严密的规划。”桐柏县林业局局长朱盛告诉记者,长久以来,桐柏虽在林业产业发展上获得了诸多成绩,但要想让桐柏“百果飘香”、林业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更要在先理清桐柏的林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细致的规划。

在开发形式上,打破各乡镇行政界限,按照深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和相对平缓区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集中联片,分类实施,一治一架山,一连上千亩,规模发展;在管理形式上,按照建立“公司(企业)+基地+科技+农户”为基本模式,实行集约化管理;在品种结构上,立足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技术应用上,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和无公害生产技术。产业主导上,制定了《桐柏县经济林产业总体规划》和以板栗、木瓜两大树种为主的主导产业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

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桐柏立足于区位优势,不但为林业发展发展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更使得全县经济林产业在总体布局上形成“一区一带一线”的发展格局,即:以东中部山区为重点,发展以板栗为主的优势产业“区”,以“桐明”省道沿路区域为重点,建设以木瓜为主的新兴产业“带”,以“312”国道沿线为重点,培育以桐柏大枣及名优小杂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线”。

有着眼全局的规划,更有突出亮点的思路。桐柏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

工,山外拓市场”的步骤,以生产板栗、木瓜片和木瓜酒为主,并委托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木瓜香精提取和木瓜保健食品等下游产品加工利用可研报告业已完成,年加工5万吨的项目正在筹建中。

此外,建成容量100万公斤以上的板栗、木瓜保鲜贮藏库5座,年贮藏量达3万吨以上;投资800余万元,建成六大果品专业市场,培育经济林产品经销大户238个,营销人员820人,年销售量达4.5万吨,产品销往郑州等13个大中城市。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桐柏,靠以点带面,形成的是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靠的是以林为先,发挥的是林业产业的杠杆效应,撬动了全县的经济发展。桐柏有的不仅是曾经的荣誉,更以全新的姿势准备起跑,林业产业在桐柏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

油茶产业 豫军兴起 淮河汉水,不但赋予桐柏的绿色有“北之苍翠”的气度,更有“南之秀美”的内涵。同样,这片厚土也为人们实现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可能,更为绿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2011年,桐柏县人民政府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此,油茶产业有了“豫家军”的身影。

发展油茶产业?

发展油茶产业!

从未到过桐柏的人,很难将以赣、湘、桂等地为代表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大展拳脚的油茶产业与其联系在一起。

然而,当你臵身在这片淮河、汉水的交融之地时,又会被茂密的油茶林所折服,对桐柏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竖起大拇指。

“桐柏位于南阳盆地东缘,在区位划分上上市我国江北油茶产区的北缘,是油茶生长的适宜区,更有人工栽培油茶的悠久历史。”朱盛告诉记者,20世纪60、70年代,桐柏曾进行过大面积油茶人工栽植,这些油茶林不但涨势良好,更摸索出人工种植油茶的成熟技术。

拥有种植油茶的丰富经验,更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桐柏更对发展油茶产业有客观的审视。

“近年来,国家正大力发展以油茶为代表的木本粮油产业,桐柏虽在此大有可

为,但在当前还存在着油茶产业规模小、特别是良种园面积小,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桐柏县林业局副局长孙永凡介绍,在过去,桐柏的油茶产业多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了产业发展只有面积并无高产量的困境。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曾一度制约了桐柏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扭转桐柏油茶产业发展的乾坤,用油茶的绿色血液为桐柏的经济发展注入力量,2011年,桐柏县人民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计划到2015年,新建、改造高校生态油茶基地50万亩,引进良种油茶苗,使得亩产茶油40公斤以上,并延伸油茶加工产业链,使油茶产品精加工率超过85%,实现油茶综合利用率95%以上,油茶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

同时,更积极对于油茶种植大户进行政策扶持,对于集中连片种植良种油茶林基地50亩以上、经验收成活率合格的农户,给予造林补贴每亩500元的政策帮扶。

政策一出,油茶产业在桐柏犹如上演了追赶效应,油茶树在桐柏土地上花更繁、果更盛。

54岁的江中海是土生土长的桐柏人,家住城郊乡的他不但身为江记油茶合作社的理事长,更是年产量达3000吨茶油的江记油脂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用他的话说,他种植油茶、发展油茶产业的个人历程,正是桐柏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缩影。 “从9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加工生产茶油,然而由于当时茶油并未被多数人接受,生产的茶油多数卖到湖南、江西等地。”

然而,由于当时桐柏当地尚未形成完整的油茶产业发展链,江中海多去外地收购油茶果,销售成本也因此加大。“没有自己的油茶种植基地作为原料保障就等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想做大产业先要有原料库做保障。”商业嗅觉敏感的江中海在2010年种下了自己的油茶林,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政府大力出台油茶发展政策。如今,江中海拥有1000多亩油茶基地,享受政府资金油茶扶持补贴达40多万元。“茶油销售有市场,种植油茶有政策,农户种植油茶的热情怎能不高涨?”江中海笑着说。

管窥所及。

油茶产业虽在桐柏发展迅猛,桐柏林业人却并未“按图索骥”,生搬硬套南方其他省份油茶的发展模式。

“人们都知道南橘北枳的典故,这正是桐柏发展油茶产业需要逾越的潜在雷区,不能只看到桐柏兼容南北方物种的优势,更要分析桐柏自身的特点。”在朱盛看来,繁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油茶良种与先筑渠、后引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1年,油茶新品种在桐柏山区示范推广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示范区内主要种植推广长林3号、23号和豫油茶2号新品种,并采取施肥、喷洒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手段提高每亩油茶果产量和出油率。截至目前,油茶新品种示范林种植面积在桐柏达800亩,县林业局更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达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份,新品种造林成活率更超过92%。

从此,油茶产业在桐柏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后盾,油茶良种中更有了新起的“豫军”,和方兴未艾的产业蓝海。

握指成拳 合作社聚能量

发挥以一带十的榜样效益,才能出拳有力,正中要害。桐柏的林业产业发展正是依靠合作社的示范作用,积蓄出强劲的能量。

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省林业生态县……诸多荣誉称号的加冕,不仅让人思考:区区一个豫南的山区县,何以获得如此的成就?走进桐柏县的大街小巷,或许能为上述疑问找到解答:在桐柏,街边店铺挂的招牌除了各类的商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招牌要数最多。

板栗专业合作社、朱砂红桃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据介绍,这其中更有获得市级荣誉称号的示范级农民合作社,其余大大小小的合作社更是不计其数。让人不禁再次生疑:昔日的盘古之乡,缘何近日频频上演“结盟”合作“大戏”?

这一切正源于桐柏人审时度势的权衡。

“单枪匹马式的个人创业时代已经过去,面对潜在的市场风险,农民独门独户的经营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盈利,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必须整合生产资料、树立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生存。”毫无疑问,在朱盛看来,农户从事林下经济经营犹如在市场经济中单打独斗,只有整合优势资源、握指成拳才是林业产业的发展之道。

前所未有的融资难、缺乏劳动力的用工荒、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如此的困境

是公认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三座大山”。同样,小微企业的生存之困,也是农户个人发展林业产业需解决的三个难题。联合纵横,此时已不是用兵之计,而是林业产业大户的生存之法。

握指成拳,为的是重拳出击。

新春红桃专业合作社有如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合作社不但现有社员86户,还带动农户数780户。如今,合作社在原有2000多亩桃园的基础上更新建园2000多亩。

有了如此的人力、物力资源作保障,合作社不仅种植经营朱砂红桃,还在埠江镇的桃园里进行了500亩林下套种花生、蔬菜,产出的朱砂红桃更成了桐柏县林果中的拳头产品,获得了“南阳市知名品牌”的称号,合作社也因此被评选为“桐柏县先进示范社\"、“南阳市先进示范社”、“南阳市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握指成拳,更能自成一派。

众所周知,桐柏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更是中药材的天然宝库,其中桐桔梗、夏枯球、丹参、栀子等享有盛名。

如何利用好如此的“天生丽质”,是桐柏林业人需要深挖回答的。

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与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等有机结合,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目前全县已种植中药材3万亩,农民不仅靠中药材种植脱贫致富。

郭新强所在的合作社就是一家以种植夏枯草、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012年,靠种植中药材,合作社共收益352万元,为多家凉茶生产企业提供了原料,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市面上销售的凉茶饮料其中多数含有“桐柏的味道”,林下种药因此也成为桐柏自成一派的林业产业。

因山而名、因水而生、因林而兴。桐柏林业产业的兴盛是来自盘古之乡的绿色呼唤,桐柏,这座淮河源桥头堡城市,用无数鲜活的兴林富民片段为生态与民生诠释出自己的解读。

“荣誉是褒奖更是起点,桐柏的绿色增长潜力还待深挖,始终不变的应该是立足桐柏林业发展现状的工作思路,释放林业的绿的射线,辐射出更强劲的生态能效。”朱盛如是说。

经济林

桐柏自查报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经济林复习

经济林水土流失

经济林承包合同

桐柏烟草专卖总结

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6版)

预算送审申请报告

《桐柏经济林6版(送审).doc》
桐柏经济林6版(送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