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2020-03-03 08:54: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二、初读课文·自学积累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辱()食马者()槽枥()才美不外见()骈死()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划出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4、韩愈借马的遭遇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 分享收获

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学案

《马说》学案

马说导学案(竞赛课用)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

29 马 导学案

说屏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doc》
《马说》导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