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8

2020-03-02 03:00: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中包含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 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2、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属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 真理的属性

任何一个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区别,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理。其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在深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变化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是辩证统一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

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一) 实践是检验着呢里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这里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 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是绝对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

的局限性。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实践只能检验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性问题。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处”的中国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重大理论创新。

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决定》提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出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等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市场具有“涓滴效应”,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

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到了新的实践高度

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误配”。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所有者、企业、消费者等)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等价交换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7月23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中全会把“建设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相对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改革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我国的各类市场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市场分割和碎片化现象明显。以土地市场为例,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失误和低效率利用现象大量存在,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其次,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全和完善,行政干预价格形成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品等一般性商品的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机制决定,但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自然资源价格仍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和稀缺性,从而导致使用上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第三,市场壁垒大量存在,商品,特别是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动,投资自由和消费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

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让资产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较高的物质福利。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4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3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0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9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6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8.doc》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