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咨询研究意向书

2020-03-02 03:04: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意向书

一、研究背景

邯郸位于中华民族发祥的中原腹地,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邯郸历史文脉悠长,底蕴丰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演进和历史重大转折的政治舞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孕育了鲜明的文化特色。至今邯郸还保存着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从西周时期赵氏入晋主政开启政体创新,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催生古代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以及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直至20世纪40年代高树勋将军率先在邯郸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引起国民党阵营分化裂变,加快新中国诞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和邯郸古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尤其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邯郸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项目的重要基地,对我国工业化的崛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域内现存赵邯郸故城遗址、磁山遗址、磁州窑遗址、响堂山石窟、邺城遗址、大名府遗址、永年城和古运河沿岸保留的诸多重要文化遗存等等,连同绵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瑰宝。在国务院批准的建设中原经济区重大战略举措中,邯郸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切实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对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实现邯郸复兴,在河北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同寻常。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变迁留给邯郸古城的缺憾和在保护工作中思想认识上的缺失,以致对邯郸历史文化名城自身价值、特质文化及其历史文脉深入研究 1

发掘不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不够清晰,缺少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保护工作。尤其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迷茫,没有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保护工作不力。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日渐毁损丧失,古城历史地段传统建筑所剩无几,居住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另一方面对于邯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缺乏必要的梳理整合,也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2011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检查中,邯郸受到全国通报批评,限期进行整改,给邯郸市政府发出警示,已经到必须反思整改不可的时候。

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年来,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并举兼得,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状况堪忧的根本症结。邯郸同样也不例外。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举兼得,和谐双赢,已是邯郸历史文化名城迫在眉睫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围绕这一突出矛盾,进行《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从宏观指导与微观控制两个不同层面,审视既往的保护工作,对于澄清思想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厘清思路,寻找保护与发展的途径及其结合点,拟定符合邯郸历史文化名城实际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思想、总体思路、运作策略、实施方案、重点项目、政策措施、时序安排,为邯郸市委、市政府提供前瞻性和操作性俱强的决策依据,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范围

本项目课题研究的地域和空间,重点以邯郸城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从邯郸所在跨省区和市辖行政区两个区域层次入手,综合研究分析,重点解决邯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衡的关键矛盾,协调由此矛盾引起的邯郸历史城区、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区和产业集聚的冀南新区间的协调互动,以及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范围不拘泥于邯郸中心城区,而是拓展到整个市域。

三、研究内容

项目课题研究将在中国城科学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特邀国内知名专家领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规划研究人员参加,对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突出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理论性与实践性两大特点,促成理论研究成果向社会实践成果转化:其一,既注重古城空间形态保护,也注重古城历史文脉传承;其二,既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有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研究内容涵盖10大部分:

1、邯郸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及整合

研究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发掘其文脉内涵、历史价值与特色,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地位与重大影响。梳理邯郸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质,整合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2、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和整改咨询

总结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程和经验,剖析保护与发展现状、对邯郸经济社会的影响、问题及症结所在。

3、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架构

拟定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指导思想、总体构思、古城及相关文化遗产功能定位、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保护途径和方法。提出邯郸历史文化名城更新及发展的战略框架、途径、总体目标及阶段目标、和产业发展、经济建设、新区开发的互动关系,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编制近期实施方案。确定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施意见,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主要项目作出时序安排。

4、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保护层次

结合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系统进行构成要素分析,合理确定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定保护层次和保护内容。提出城市紫线管理的具体范围,拟出加强保护监管的相应措施。

5、邯郸历史文化街区和民居发掘、保护与整治

深入发掘邯郸现存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类型、形制特征、地方风格、建筑

技术,提出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限的建议,对恢复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途径、整治方法,以及合理利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创意,拟出规划意见和构思方案。

6、邯郸古代遗址群系列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融合

鉴于赵邯郸故城部分遗址保护范围与今邯郸市中心城区范围重叠,磁州窑遗址现存于观台及峰峰矿区彭城两大区域,邺城遗址和大名府遗址保护范围,以及古运河沿线遗址均有村落和农耕活动,研究这些遗址环境保护,适度进行展示和旅游开发,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改善驻地民众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规划将作为专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提出保护与发展协调双利的思路、方案和措施。

7、邯郸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保护和利用

邯郸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建国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作为国家设在冀南的老工业基地,曾有煤都、钢城的美誉。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邯郸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替代产业。“一五”时期的城市布局、厂房和设备、管网等一大批工业遗产资源亟待调查整合,与邯郸老城区南北遥相呼应,成为见证近现代工业文明崛起和邯郸城市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也是对邯郸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补充。保护与发展战略拟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评价、保护和利用纳入课题,进一步丰富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

8、邯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邯郸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农耕经济的重要活动区域,对创生和发展我国农耕文明做出过历史贡献,至今作为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域内仍旧保存着5个中国历史名镇和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部分传统村落有待发掘。如今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中,如何避免盲目拆村并点,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纳入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完善邯郸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用以指导个乡镇、村庄的规划建设。

9、邯郸域内古运河沿线遗址保护与资源整合

结合古运河申遗,对邯郸域内的运河沿线遗址统筹制定保护、展示和利用措

施,开发运河旅游项目,激发运河沿线城镇、村庄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10、风景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开发与利用

综合研究邯郸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山川形胜的自然人文景观价值、形成的基础条件和背景、历史文化特征、景观特色、在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评估机制,统筹旅游规划,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优化旅游产品品质和旅游线路组织。

(二)研究报告拟分十大章节

1、导语(包括研究范围、研究任务、研究目标、研究背景、研究依据)

2、邯郸历史文化名城要素构成及特质分析(含历史地理要素与区位特征、不同历史时期邯郸古城发展变迁研究)、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和文化特色发掘(含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特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价值特色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特色研究、传统建筑风格、资人人文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

3、邯郸历史文化遗产存续状态解析(含历史文化遗产溯源、分布、类型及特征、分等定级)、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与现状评估(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回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规划编制和实施)

4、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现实条件分析(含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现状条件、古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建筑保存数量与质量、基础设施配臵状况、居住环境、古城建设开发)

5、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选择(含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保护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障碍分析、创新保护与发展思路、探索保护与发展和谐双赢途径)、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公共政策(含保护方针和原则、保护与发展的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阶段)

6、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项目总体策划(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改、重点文物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更新、古城用地功能臵换和旅游开发、相关产业发展、旅游项目策划)

7、邯郸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8、邯郸域内古运河沿线遗址保护、资源整合利用和旅游开发。

9、邯郸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10、邯郸风景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文化发掘及整合利用

四、研究要求

通过对《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确定指导思想和实施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在充分认识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基础上,建立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走出一条“寓保护与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与发展兼得并举”的路子。该项目研究将同时为深化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提出指导意见和措施。

五、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拟形成1个综合报告和8个分报告。分报告根据研究内容协商确定。 研究所需基础资料与地形图(含电子文件)由委托方负责组织提供。 研究中期成果(含论证材料)将由被委托方向委托方提供15套,最终成果文本(A3开本规格、内含附图缩印件)与专题研究报告提供10套,另提供电子文件1份。

研究成果将完整、详细地表述研究结论、研究思路、技术经济指标及其它内容。提交成果将在文本缩印本注明被委托方单位名称、研究设计人员名单、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并盖印被委托单位公章。

六、研究优势

《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将由曹昌智领衔主持,组织多名教授、博士、硕士和建筑、规划、历史、考古、旅游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研究。曹昌智现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城委副主任委员(主持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前,曹昌智曾主持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卫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三个课题,并分别受郑州市人民政府、苏州人民政府、浚县人民政府委托,正在主持《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和《苏州太湖三山岛保护发展规划及战略研究》、《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1992年至1997年,曹昌智担任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期间,曾经按照《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创新的总体思路、途径和方法,筹划组织了平遥古城保护和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一举获得成功。《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受到了两院院士周干峙和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的高度评价,现已出版发行。2012年应宁波市政府邀请,针对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名城检查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检查组批评意见,曹昌智还主持中国名城委专家组编制完成了《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咨询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 北京瑞德瀚达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13年8月18日

规划研究咨询

邯郸

邯郸现象

邯郸钢铁企业

邯郸雁行

邯郸导游词

邯郸古诗词

邯郸考试通知

邯郸工业园

邯郸工作总结

《邯郸咨询研究意向书.doc》
邯郸咨询研究意向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