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感

2020-03-02 10:4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红楼梦中真志士 清风月里叹芳魂

--------观朱水永老师讲座有感

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

-------题记 人文名师讲坛这门课程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特有的快乐,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觉得入学以来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又因为我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红楼梦》这本书,看过一些有关红楼研究的书籍,因此对朱水永老师讲解的课程内容感触颇深。

朱老师的讲座题目是《红楼梦与人类想象体验中的三个世界》,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当中,朱老师着重从两部典型文本来分别阐述东方与西方的人类文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1.首先,我想谈一些与本文主旨关系不是很紧密但却令我感触很深的内容,我很赞同朱老师在讲座中最先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文学即人学”,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本质是自由的,然而在与社会的融合和世俗的打磨中,本质逐渐被异化,而这种异化又是怎样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呢?

朱老师运用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对此加以阐述,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它统治着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游离在意识边缘,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

由此引发了个人的“三我”状态,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冲动,是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它与生俱来,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是意识的主体部分,它控制着能动性的入口,及将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自我调节本我,与之相对立,是检查精神内部运动的所有过程。自我是部分意识的参与者,它的任务是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了好与坏的范本,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是通过超我传递下去的。 如何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文学即人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潜意识中人类理性的长期压抑不得释放,自我对于本我的调节过于严苛,内心感情宣泄的出口被控制的过于窄小,因此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情结,人类需要有宣泄的渠道来解开情结,而这种渠道,恰恰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记叙和留存。因此,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最原始的内心意识的表达,文学,即人学。 2.从《红楼梦》看待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

《红楼梦》中的奇绝诗词有很多,我很喜欢当中的这一首《红豆词》: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字里行间并不单纯的流溢出欲说还休的相思之愁,更饱含着浓重的空虚寂寥之感。这种文字的感伤弥漫在整部作品当中,以奢华的表现形式着重渲染浮华背后的内心空洞与麻木的挣扎,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根据朱老师的讲解,曹雪芹先生在这部书中构建了人类想象和体验当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即太虚幻境,象征现实世界的荣宁二府,以及象征着理想世界的大观园。

太虚幻境出现在第五回当中,是清一色的女儿世界,保存着女儿们的天宫档案,也是本书中一处绝妙的伏笔,悉数望去,大观园中各人命运早已昭然纸上,我们不过是眼睁睁的看着她们以不同的姿态走进每个人的命数当中。太虚幻境以一种玄虚的笔调揭示了“情”之一字的悲剧色彩。

荣宁二府是现实中男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染满功利色彩,腐臭气息的,令宝玉 避之犹恐不及的现实世界,在这里,没有所谓水做的骨肉,只有一些宝玉所谓的渣滓浊沫,在封建秩序麻木的碾压之下互相的倾轧,在仕途经济学问的熏染之中小心翼翼的谋求着虚华的生存,只是一个与宝玉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世界,也是一个在世俗迷离的眼中再名正言顺不过的最高境界。

因此,宝玉在完全否定了他的阶级为他规定的道路之后,用自己的方式将他的叛逆展露无遗,宝玉的叛逆不仅表现在他对于科举,仕途等一系列封建制度的不满和鄙弃,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于女儿的爱慕,同情和尊重。宝玉是不甘被这个令他厌弃的现实世界毁灭的,可是他的抗争却是显得那样无力,这也是他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作品中叛逆者形象的根本表现,宝玉的抗争不在于力挽狂澜,他甚至不看重这场较量究竟会有怎样的结果,他的抗争表现在立场坚定的沉默和逃避。也正因此,宝玉在他的父亲面前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曾有过义正言辞的辩驳,贾政其人,用蒋和森老师的话说:“ 这是一个封建主义最恭谨的信徒,一个被名教礼法雕刻得工工整整的人。”1 ,这是个被封建思想打磨的光光滑滑的一个很不合理的存在,在他的身上并看不到丝毫情感的流泻,只有一个冰冷的虚伪的面具,包裹着一颗疲倦的空荡荡的心。

而大观园,正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世界,也正是宝玉甘愿纵情投身的女儿的世界,在这里,纵使也有眼泪,有争吵,有误解,有明争暗嘲,但那也不过是云归雁去间的一抹调笑,大观园的色调是丰富的,因为这里边生活着各色风韵才情的奇女子,然而大观园的悲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依附于荣宁二府这一现实的腐朽的世界而存在,它的安宁和谐不过是摇摇欲坠的一场浮梦而已,最终被现实世界所摧毁,成了封建社会最悲哀的陪葬品。这些钟灵毓秀的女子,也不过是众人掩卷之后的一声叹息,或许,目睹珍宝的消亡比现实的毁灭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大观园是宝玉逃避现实世界的安身之处,这里有着他不能割舍的生活的依恋。宝玉真心爱人,而众女子也都不曾辜负他的爱。黛玉自不必说,二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纠缠,是前世今生的眷恋,黛玉对于宝玉,是一种无论莺莺燕燕纷纷扰扰都无法取代的特别的存在,而宝钗,虽然很多评论对她颇有微词,但是无疑,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抑制的表达,也正是这份小女儿情思的流露,使得宝钗这一人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多了一分灵动。袭人也是爱护宝玉的,然而袭人的爱太过正经,太过周全,因此与其他人相比显得认真不足,晴雯,她的爱是骄傲的,是清白的,是勇敢的,甚至是惨烈的,交付爱情的同时也交付了生命,这注定了她之于宝玉,是一个永远刻骨铭心的存在。尽管这一切最终化为泡影,可是这稍纵 1 古耜选编 《百年一觉红楼梦》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第228页 即逝的繁华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更加轻灵旷远的声响。

作者将《红楼梦》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他对于大观园的描写越是热闹,封建制度的罪恶就表现得越是深刻。因为越是对美好的事物的摧残,人们的愤慨就表现得越是强烈。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达到了它的高峰。 3.宝玉是志士而非纨绔。

或许在红楼众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活脱脱的纨绔子弟,然而在我看来,宝玉称得上是一个有志之人,志者,士心而志,士,为知己者死,心,慕红颜而生。宝玉的社会理想终不能被世人所容,然而他并没有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抗争,而是忘我的投入到一个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宝玉的理想缘何注定失败,就在于他叛逆的不彻底性,宝玉鄙弃功利,却不得不依附于功利所带来的奢华生存,尽管如此,宝玉精神上的坚守也注定了他是悲剧的,但却并不悲哀。

4.结语

《红楼梦》的奇妙之处,在于她是有生命的,每一次读这本书,她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这一次在朱老师的讲解下,又仿佛赋予了她更深层次的生命,尽管我知道,现在我对于经典的解读难免浅薄,可是这也恰恰证明了何为经典,经典是无法被埋葬的,正因为她的价值永远不朽。

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三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有感.doc》
红楼梦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