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构

2020-03-03 14:21: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

《红楼梦》结构成功的关键是作者全局在胸,能够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彼此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

【推荐文本】: 宝黛来历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府概况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红楼梦曲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刘姥姥进府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大观园被抄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资料链接】

1.俞平伯论《红楼梦》原本是一百一十回

就结构来说,《红楼梦》超过了以前白话小说的名著。它的结构是完整的,谨严的;同时又是有变化的,不落入公式化的科臼。可惜书没有写完,无从全面地谈它的结构。有一点可以提到的,大概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五十

四、五十五两回做它的分界。五十四回记元宵夜宴繁华极盛时,是个顶点,以后便走下坡路。原书大概本计划一百十回左右,恰好当它的一半。五十五回紧接五十四回,文章的境界风格迥不同,好像音乐上的变调,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中肯的。

2.刘梦溪论《红楼梦》的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中的作用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贾雨村、冷子兴的村肆闲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荣宁二府的大致轮廓,使读者心中先有一个影像,并且指出这个贵族大家庭衰朽没落的征兆:“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寥寥数语,便深刻揭示了贾府政治和经济同时陷入危机的可悲情状。应该说,这是一种相当经济的叙述手法,既使读者初步接触到的贾府的本来面目,也为读者掌握贾府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提供了必要线索。脂砚斋在这回的回前总评里写道: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字(疑‘子’字之误——刘注)一人,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三染法”不“三染法”,我们且不管它,反正这种概括地介绍,便于叙述,便于阅读,是一种成功的结构手段。

《红楼梦》的总体艺术结构,是以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荣、宁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过程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四大家庭是当时那一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点,围绕它们所作的描写,是构成《红楼梦》艺术结构的基本支架。第四回提出“护官符”,通过薛蟠打死人命一案的描写,将四大家庭的内外关系揭露殆尽,就认识和掌握全书基本的矛盾线索来说,确实起到了纲领的作用。但是,第四回同前五回中其它诸回是不可分割的,它的作用是在同其它诸回的相互联系中发挥的,我们不能把这一回单独孤立起来或与其它回对立起来,应在联系中揭示它们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书,情节太复杂了,人物太众多了,不单作者写起来感到繁难,苦于“没个头绪可作纲领”,读者读起来也不很容易,往往两三遍,还摸不着头脑。确实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得读上五遍左右,才能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因此有个纲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十二钗是书里的主要人物,不预先作些交代,也不容易理解,不便于把握。王雪香在《红楼梦评赞》里写道: 一回至四回,已将贾府、史薛亲戚家世大略叙明,黛玉、宝钗已与宝玉合并一处,入后可细叙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钗尚未点明,若逐人另叙,文章便平芜琐碎,故以画册、歌曲将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点出,后来便都有根蒂。但又不便如贾氏宗支,可借冷子兴口中细说,所以撰出一梦在虚无缥缈之境。我以此论极切,道出了问题的真谛。

3.周汝昌论刘姥姥与《红楼梦》叙事方法

为什么不从本府的人写起而先写刘姥姥?这有他的用意。作者不用说书人的口吻说话,不用第一人称,他先站在刘姥姥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众多人物,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观察、认识贾府,把众多人物的关系、生活、环境……都显现出来,作者找了这样一个后来相当重要的人物来起线索的作用。我们看刘姥姥先奔荣府大门口,见到几个衣着华丽,挺胸突肚的男仆,她想进这个府,根本得不到合理的对待,甚至要开她的玩笑,亏得有一个年纪较大的男仆上前指点。接着写见周瑞家的。周瑞家的是太太的陪房,陪房和奶妈在当时有特殊地位,地位比般奴仆高,但并不管事,这次因为刘姥姥看得起她,为了显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体面,答应给刘姥姥引见,并且告诉刘姥姥,要见王夫人得先见凤姐,说这个少奶奶非同一般,如何长,如何短,两个人有一番交谈。见了凤姐,又有一系列的经过:凤姐的势派和特点,她的神情、面貌、待人……一切的一切,都跃然纸上。然后再从刘姥姥的眼里看这个大府,可真是了不起,不由得说开了粗话,当着凤姐说“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要壮呢!”这是庄稼人的话,很不文雅,在贾府中是不能说这种话的。尽管周瑞家的不断地使眼色,刘姥姥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一点也没有觉察,还是继续说,接下来是求告——借钱。凤姐先告有困难,接着说那里还有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没有发放,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吧。喜得刘姥姥眉开眼笑……。同志们看看,这种关系写得多么生动、复杂。这就叫“一喉而两声,一手而两牍”。在我的感觉,曹雪芹是同时一喉能出数声,一手能写几笔字,不仅仅是“二”和“两”。这时候,我们感到把贾府的种种都摆出来了。在刘姥姥眼里,贾府是了不起的富贵人家,其实这时贾府已经到了败落的末世,钱是真紧了。王熙凤告困难是真的,更不是为了对付一个村庄来的老太婆,故意叫穷,耍阴谋诡计。如果那么理解就会出毛病。刘姥姥一听凤姐告困难,心理直打鼓,以为没有指望,谁知后来一给就是二十两,简直大出意外。要知道这二十两银子在当时的份量,刘姥姥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一切都要认真去体会,不能流水般的读过。

4.周汝昌论《红楼梦》中的暗线、伏脉、击应

雪芹写《石头记》,明面之下有一条暗线,这暗线,旧日评家有老词儿,叫做“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意其词,俱臻奇妙,但今日之人每每将有味之言变成乏味之语,于是只好将“伏脉”改称“暗线”,本文未能免俗,姑且用之。鲁迅先生论《红楼》时,也曾表明:衡量续书,要以是否符合原书“伏线”的标准,这伏线,亦即伏脉甚明。

伏脉暗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创造,但只有到了雪芹笔下,这个中华独擅的手法才发展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的境地。

如今试检芹书原著,将各回之间分明存在而人不知解的例证,简列若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雪芹写书是怎样运用这个神奇的手法的。

当然,开卷不太久的《好了歌解注》,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都是真正的最紧要的伏笔,但若从这些叙起,就太觉“无奇”“落套”了,不如暂且撇开,另看一种奇致。

我想从盖了大观园讲起。

全部芹书的一个最大的伏脉就是沁芳溪。“沁芳”,是宝玉批驳了“泄玉”粗俗过露之后自拟的新名,沁芳是全园的命脉,一切建筑的贯联,溪、亭、桥、闸,皆用此名,此名字面“香艳”得很,究为何义呢?就是雪芹用“情节”点醒的:宝玉不忍践踏落花,将残红万点兜起,送在溪水中,看那花片溶溶漾漾,随流而逝!

这是众人搬进园子后的第一个“情节”,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所谓“落花成阵”,所谓“花落水流红”,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都在反复地点醒这个巨大的伏脉——也即是全书的巨大的主题:“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第二十三回初次葬花,第二十七回再番葬花,读《西厢》,说奇誓,“掉到池子里”去“驼碑”,伏下了一笔黛玉日后自沉而死,是“沁芳”的“具体”表象,黛玉其实只是群芳诸艳的—个代表——脂砚批语点明: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亦即此义。

这还不足为奇,最奇的是:宝玉刚刚送残花于芳溪收拾完毕之后,即被唤去,所因何也?说是东院大老爷(贾赦)不适,要大家过那边问安。这也罢了,更奇的是:宝玉回屋换衣,来替老太太传命吩咐他的是谁?却是鸳鸯!

就在这同一“机括”上,雪芹的笔让贾赦与鸳鸯如此意外地“联”在了一条“线”上!

读者熟知,日后贾赦要讨鸳鸯作妾,鸳鸯以出家以死抗争不从,但读者未必知道,原书后文写贾府事败获罪,是由贾赦害死两条人命而引发的,其中一条,即是鸳鸯被害。贾赦早曾声扬:她逃不出我的手心去!借口是鸳鸯与贾琏“有染”,为他借运老太太财物是证据„„

两宴大观园吃蟹时,单单写凤姐戏谑鸳鸯,说:“二爷(琏也)看上了你„„”,也正此伏线上的一环,可谓妙极神极之笔,却让还没看到后文的人只以为不过“取笑儿”“热闹儿”罢了。

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知所归„„。这所指何在?我姑且揣其语意,为之寻“例证”吧。

如刚写了首次葬花,二次饯花之前,中间却夹上了大段写赵姨与贾环文字。确实,这让那些评家如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殊不知,这已埋伏下日后赵、环勾结坏人,陷害宝玉(和凤姐)的大事故了。二次葬花后,又忽写贾芸、小红,也让评家纳闷:这都是什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他们也难懂,雪芹的笔,是在“热闹”“盛景”中紧张而痛苦地给后文铺设一条系统而“有机”的伏脉,宝玉与凤姐家败落难;到神狱庙去探救他们的,正是芸、红夫妇!

这是杂乱“无章”吗?太“有章”了,只不过雪芹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人难明,翻以为“乱”而已。

雪芹是在“谈笑风生”——却眼里流着泪蘸笔为墨。

所以,愈是特大天才的创造,愈是难为—般世俗人所理解。雪芹原著的悲剧性(并且为人篡乱歪曲),也正在于此。

这种伏脉法,点评家又有另一比喻:“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雪芹的神奇,真做了这种境界,他的貌似“闲文”“戏笔”的每一处点染,都是一条(总)暗线(包括多条分枝线)上的血肉相联、呼吸相通的深层妙谛。

5.王蒙论《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在结构上喜欢用先鸟瞰后铺陈展开的方法。所以开宗名义先讲题旨题名,先讲石头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先由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再写林黛玉自外面进入荣国府,再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然后这才慢慢将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开动表演起来。在爱情描写上亦是如此。在大致上尚未展开写各人的爱情经验之前,先来一段“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先来一段谜语式的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的概括性预言,先给读者摆出一个大概的阵式——叫作迷魂阵也可以,然后才有彼时彼地的栩栩如生的描述。读了“太虚幻境”章节,读者当更受到吸引愿意去知其详去亲身领略一番(所谓亲身领略当然也只是书本上的),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导游的作用,悬念的作用。而当读到那些生动的宛如正在进行时的描述时,读者却已经预知了哪怕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事件后面的悲惨结局,“悲凉之雾,遍彼华林”(鲁迅语)。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间离作用,再写得栩栩如生也好,正在进行感同身受也好,其实都是破灭后的回忆,梦幻般的追思,给整个《红楼梦》谱出了挽歌的主调,使一切“现在进行时”都成了“过去完成时”,如同看戏,幕开了以后演得无论何等红火,观众知道,甚至观众也在期待着剧终落幕、鼓掌谢幕后的岑寂。这在审美上,是很有一番效果的。

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红楼梦主题和结构新探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

《红楼梦结构.doc》
红楼梦结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