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教案

2020-03-03 17:34: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难点: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主动探究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学时安排:3学时

第1学时

学习要点:了解故事背景,解决文言字词与句式,疏通课文大意

一、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 1 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二、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2 (2)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4)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3、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3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做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2)倒装句

4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是宾语前置标志,“有何功”) 何泣也(宾语前置,“泣何”)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置,“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儿) (3)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4)被动句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表被动。)

三、疏通课文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 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8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第4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第5~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第7段:破秦救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第8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 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四、研读文本:

1、第1自然节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第2自然节作者选用哪两件典型事例描写信陵君与侯生交往来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分析: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

3、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分析:写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4、此节可以看出侯生事怎样的一个人?

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舍己为人

5、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 数清朱亥

第2学时

学习要点:研读第三部分、小结

一、文本研读: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分析: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命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哪几节是写窃符救赵的?复述故事情节

分析:5—8节,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朱亥椎杀晋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到。

4、侯嬴为什么不在信陵君辞决时献上计策,而一定要让信陵君去而复返才献计?是否当时侯嬴并未想好计策?

明确: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之意,作为门客不能主动干预;此时耳目众多,不便说出;此计关乎多人性命,干系重大,故不可轻易说出;若轻易说出恐不能引起信陵君的重视;侯嬴料定信陵君心中有憾,必定去而复返。

侯嬴早已想好此计,这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早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考虑到晋鄙的态度;计划好用朱亥去对付晋鄙等。

7 5讨论: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明确: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时提出将以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侠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且告信陵君他是不会泄秘的。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基于对晋鄙、魏公子、朱亥的为人有所认识,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也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相反,他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人物形象小结:

信陵君: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

侯生:忠诚,聪明智慧,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推荐]

魏公子列传练习题

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doc》
魏公子列传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