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调研报告

2020-03-02 16:58: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

调研报告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我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2009年以来实施寄宿制小学项目的18所学校,广泛听取了各方对寄宿制小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小学现状

我县从2009年到今年春季,全县共有寄宿制小学52所,学生数18700人,寄宿生8392人,占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的44.88%。已通过实施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撤并了31个教学点。

二、建设及管理经验

(一)撤点并校:对撤点并校工作,社会反响的主流声音是支持的,其主要观点一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并较大程度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三是从小开始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理、自制能力。

(二)硬件设施:自撤点并校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大大改善了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为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三)管理服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寄宿制小学,都有一整套有关寄宿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保证了寄宿生学习生活的安全和有序。

(四)素质教育:与撤点并校之前相比,寄宿制小学的硬、软件条件都优越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撤点并校信疑参半:一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寄宿学校会受苦、受累、受欺负;二是担心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1

三是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且越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教育的成本就越高。还有人认为,从小长期寄宿,缺乏亲情和社会教育因素,会对儿童的心理、完全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群众对寄宿制学校信疑参半,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多数选择到城区寄读,或由父母在中心校附近陪读,所以寄宿生中以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子女居多,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造成巨大压力。

(二)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寄宿制小学的硬件设施还十分简陋,厕所与宿舍分离,热水供应极其有限,大部分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换洗衣服,更不用说洗澡。食堂伙食标准参差不齐,且都偏低,营养卫生都不容乐观。除食宿条件差外,学生课余活动的场地、设施、器材也十分匮乏。寄宿生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活动。

(三)管理服务,亟待提高:多数学校的管理仅停留在约束学生、求不出事的低层次上。管理手段滞后,措施不够落实,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内轻校外的现象。一般只是对那些亟须呵护的幼小儿童进行纪律约束,而较少人文关怀,多数儿童在校无法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慰籍。管理过程粗约,多共性要求,少个性管理。

(四)素质教育,亦喜亦忧: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三大要素。这些要素虽然在质和量上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首先是学生。寄宿制学校里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而好生员流失严重,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其次是教师。小学教师还存在缺编状况,再加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毕竟必须摆在首位,也使教师费神费力,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再次是教学条件。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教育教学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离标准化建设相差甚远。

重点保校内平安,而校外跟踪管理则鞭长莫及。另外,偏远山村

儿童往返家校途中的交通及安全问题、学生住校期间的卫生保健问题,也缺乏有效措施解决。

四、建议

撤点并校工作从理论上讲,是与广大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渴望优质基础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上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寄宿制学校只能办好。为此,特建议:

(一)参照省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尽快制定寄宿制小学评估办法并及时对现有寄宿制小学进行评估,争取到2015年,所有寄宿制小学基本达标。达标之前,建议由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当务之急,要尽快解决一些学校寄宿生的热水供应和夜间如厕难的问题。今后,凡需撤点并校的,并入校必须符合评估标准方可撤并。

(二)创新体制、更新观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就我县而言,目前小学教师编制普遍不足,大部分的生活管理人员均是学校在编教师,寄宿制小学的保育员仍需向社会招聘,建议今后除招聘少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安人员外,还应招聘一定量的保育人员,统称为生活指导老师,占用老师编制。无论专职或兼职,都不影响他们的评先、评优评职称。绩效工资也应当向他们适当倾斜。二是管理要细化,管理流程应从集体向个体延伸,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三是管理与育人紧密结合,管理要人性化、亲情化。四是更新管理手段,改善管理条件。

(三)建立保障机制,保证寄宿制小学可持续发展。一是抓住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尽量争取将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市规划盘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县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应向农村寄宿制小学适当倾斜,弥补学校由于学生寄宿而不得不增支的水电费、柴火费、工友费等。

(四)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支持寄宿制小学建设。

首先是乡镇的支持。虽然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义务是等同的。建议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办学责任制,激励乡镇领导办好本乡镇教育的责任意识。

其次是鼓励社会捐助,各乡镇都有一些本乡本土的大款,如果他们想回报社会,除赈灾外,一般都会选择捐资助学。县乡领导应多做些协调工作,鼓励企业家对口冠名资助农村寄宿制小学,对捐资助学确有成效的社会贤达,应大力宣扬并予以表彰。

再次是加强家校、家村联系,争取广大村民及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撤点并校过程中,在主管局和乡镇领导的协调组织下,许多村都能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献物,为寄宿制小学的顺利办学解决了不少的燃眉之急。各级领导应鼓励和保护这种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村民助学行为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切实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这是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可行的激励机制,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校本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扎实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政府应尽可能地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配置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学校为了管住寄宿生,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调研报告

农村寄宿制小学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调研报告

农丰中心校寄宿制小学调研报告

农丰中心校寄宿制小学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

寄宿制调研报告(材料)

农村寄宿制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随想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调研报告.doc》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