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2020-03-01 22:06: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 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 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 (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doc》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