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材教案及其分析

2020-03-03 23:58: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五――八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参考

秀成实验小学

刘韧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二(下)的备课会议,首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教研室的何老师,谢谢她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学习中, 我们聆听了人教社王林博士的教材分析,对第四册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特点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建议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听取了浙江省四名优秀的新课程实践教师对整个第三册的八个单元作了比较详尽的单元教材分析,她们讲得都是平时教学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实践体会,的确可以给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带来不少的启发和思考。那么可能由于我本身的悟性不是很高,在当时听的过程中,或者是等下讲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表达,或者表达的不够详尽,不够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正。我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的单元简析,那么我等会是将

5、6单元一起讲,

7、8单元一起讲的。那么在讲解

5、6单元时的侧重点是通过案例和教学设计来看看如何上好自然科学类的课文和写人的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训练的几点设想。

7、8单元的讲解主要侧重在“学习伙伴”的介绍和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设想。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古诗两首》、《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五。认识37个生字(课文中27个,语文园地中10个),书写45个汉字。

单元主题: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而选编的。其实我们在前三册的课文中也有学过和“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四个太阳>>等课文。不同是以前所学的课文,虽然本身也蕴藏着“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这个主题,可是同时又需要表达另外的主题,在我们课文的按排中也被归属于另一个主题的范筹,像<<春雨的色彩>>当时编者的主要目的也许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春雨的不同色彩,从而去感受五彩缤纷的春天,想象春天,赞美春天。而<<四个太阳>>当时是被按排在“爱动脑筋”这个主题单元里的。所以集中的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的单元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导语:日月星 1 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应该说这里的“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一些分散的有关于自然的课文之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主题整合的学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平时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接触的基础上,去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思考的问题:这一单元的课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理性,比较直白的,它的语言不像《找春天》《笋芽儿》那样的优美,也不像《丑小鸭》《拔苗助长》这样充满童话寓言色彩。本单元的课文的语言很朴实,序事性较强,其中《最大的“书”》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贯穿以整篇课文,这样的课文孩子们读上去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比较容易读懂。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存在着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学这样常识性较强的课文也学得很有趣,很兴奋呢?

一、巧妙引题,激发想学的兴趣: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雷雨》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3 评析: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提问的机会:

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的,在课堂上喜欢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着教学,对于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抓住最好的教学契机,往往是到课后才悔恨已晚。其实我们课堂上能听一听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更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也来看一个案例:《望庐山瀑布》

老师用自己很优美的语言讲述着诗的意思,学生在下面听得呆呆的,没什么反应,突然有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听了他的问题,许多同学一改刚才呆滞的表情,纷纷举起了手,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生: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 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来的。但是这句诗句的意思我说不太清楚,有谁知道的,能帮帮我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散发出了紫色的烟。

生:不对,不对,不是紫色的烟,是山顶云雾弥漫,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远远看去很美丽。

师:你们互相补充的学习习惯很好,那有谁能来说说后半句诗呢?

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4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个疑问,山真的有“三千尺”吗? 生:我想这里应该是说山很高吧。

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开始用自己很美的语言来讲诗的意思,但学生根本没什么反映,也许教师用的这些词句,在学生听来还不是很听得懂在讲些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是迟钝的,那么如何适时给我们的课堂注入点兴奋剂呢?上面的这个老师就很能抓住学生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在接下来的精彩争论和互相补充中,课文就自然而然学到位了,而且学生学得很快乐。

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绝句》可以由诗入画。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要你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你会怎么画?画些什么内容?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想像来画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同时又是对古诗内涵的再一次提升。从画中也可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明白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雷雨》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学生提出问题有:

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最大的“书”》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双的“书”里。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这次课改要求加大阅读量,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在这一前提下,本课教学试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六。要求认识47个生字(课文中39个,语文园地中8个),书写33个汉字。

单元主题: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平时我们常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牧童,竟然对着著名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另一个小孩子,打碎了老奶奶的玻璃,攒了三个星期,凑足了7美元,赔了钱,道了歉,这种诚实的品质也同样令人敬佩。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这三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维妙维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教学设计:《画家和牧童》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写的时候故意把画家两字写得很大,把牧童两字写得很小。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这一部分就不作具体讲解了)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 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

三、四自然段。) 2.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赞扬”)

(2)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7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3.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 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2)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3)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8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 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点评: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

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

9 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简析

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主要是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次口语交际安排说和写两项内容,说与写内容相同、要求相近,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思想。通过交际的形式练说,与以往单纯的看图说话等不同,可以通过交流使“说”的内容更具体,更准确,更丰富。写后再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的意见,实际又进行了第二次口语交际。学生在交流、写话、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使说与写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二、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三、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四、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与本组课文“好品质”的主题是吻合的,教材已为交际提供了情境,小华在校门口值日,同班同学小龙迟到了。小华到底要不要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呢?在口语训练时可引导学生以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懂得要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可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再现情境。口语交际之前,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难题这件事表演出来。 2.小组讨论。自己先想一想小华该怎样做,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争辩,确定一名同学做代表给小华提建议。 3.提出建议。

4.辩论赛。根据提建议的情况,教师按“要记下名字”和“不能记下名字”两种意见,推举参加辩论的人,其他同学按自己的观点分坐两边做拉拉队,开展辩论。

5.两人一组表演从遇到难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10

第七、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概况: 第七单元

课文有

25、玲玲的画 26 蜜蜂引路 27 寓言两则 28 丑小鸭 语文园地七。其中27课是寓言,28课是童话,这一单元要求认的字是47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9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一起来看看单元提示: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要拔高人文要求。”人们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到其中的一点点,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只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有那么一个道理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拔高人文要求。比如:《玲玲的画》一课,学生学完后只要能体会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就行了。还有《揠苗助长》如果学生能理解到做事情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不能违反规律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另一个含意,做事要靠自己努力,不能心存侥幸。当然学生能自己感悟到深层次的意思,当然更好。 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29 数星星的孩子 30 爱迪生救妈妈 31 恐龙的灭绝 32 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八。这个单元要求认识的字是56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0个。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近科学世界”,所选的课文科学性,常知性比较强,这样的课文如果过多过深地涉及到科学常识的问题,很容易上成常识课或科学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语文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本身的科学性而忽视和弱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也要去体验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体会了人文精神之后反过来还要巩固和发展语言文字。

(二)学习伙伴的作用:

我们的课本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伙伴,那么这些学习伙伴到底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什么作用呢?它会给我们带来发些启示呢?我们又该怎么样来用好这些学习伙伴呢?简单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

11 比如P118页的学习伙伴: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在学了课文后,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要课文中的玲玲在画被弄脏的情况下,积极动脑想出了弥补的好办法,把原本的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类似的事情,那么这里让孩子们想想以前的事,看看有没有因为自己动脑筋而解决了什么事情,或者在碰到问题时有没有努力想办法解决呢?我相信在和生活实际联系后的语文学习将会更走近学生,更吸引学生。

又比如P135的学习伙伴:今天晚上,我就去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不但把语文学习和有趣的生活连在了一起,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思考能力。也许在亲眼去看过北极星和北斗星之后,小朋友们第二天还会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在课外书上找到的知识来交流,这样一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

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我们这册书里的学习伙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比如P121上的读读想想中: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常常、往常)学生在读了句子后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语,马上就知道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所有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潜在的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又如P125: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比如第二句“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先让学生去掉带点的词读读句子,再加上带点的词再读一读,比较一下前后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来了,加上这个词语把这个人的心情写出来了,句子更具体了。是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伙伴的提醒,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了。 (3)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学习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所以即使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思考,适当的时候也要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比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学完了课文,我想对种田的人说„„„„ 学生因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关注点不同,所以想说的话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的想对种田人说:“你不要这么死脑筋,禾苗被你拔出来不就死了,下次不要再做这种蠢事了。”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动动脑筋,看看是不是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偷懒,你没有给禾苗浇水,施肥,捉虫就想有收获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这些回

12 答有的理解的比较深,有的理解的比较浅,但都是最真实的,都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声音,我们都应该尊重并认可他们的。

(4)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这一部分的学习伙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比如P132上的:这是我设计的填字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填好吗?我这儿有好多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积累了不少有趣的谜语和填字词的游戏,有很多甚至比书本上设计的还要巧妙,只是平时的课堂上也很少有机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识字教学

(1) 自主合作 探究规律

新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如果单纯地识记生字,效果肯定不好。那么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认字,在认字中发现规律,掌握了一定的认字规律之后也就方便今后的认字学习了。比如说25 《玲玲的画》

“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采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玲-铃-呤-伶-拎)在发现构字规律的同时也区分了这几个比较像的字,加深了记忆。 (2) 回归生活 真切感受

任何活动,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识字认字也是一样的,所以将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来识字,往往会事半功陪。比如说25《玲玲的画》“端详”;27《寓言两则》“喘气”可以让学生来摸仿一下动作。在模仿了“喘气”的动作后,有的学生就在说:“刚才我是大口大口地在喘气,所以这个“喘”字是口字旁。我想这样一来,以后再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肯定是记忆深刻的。又比如26《蜜蜂引路》“附近”就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现成资源:谈谈自己坐位附近是谁;也可以说说自己家附近有什么。这样一来“附近”这一词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3) 词语互换 丰富积累

字词是需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老师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比如说26《蜜蜂引路》“常常”可以在语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在学习这个句子“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时,可以问一问学生:还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这个词呢,于是孩子说了好几个“经常”“总是”等好几个词,这样一下子就积累了同一个意思的几个不同的词语。

(4) 多样形式 加强巩固

13 识字教学如果形式比较单一,那么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和毕尽只有二年级,这个年龄时期的孩子要长时间对同一种刺激起兴奋的反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要让识字教学尽可能的多样一点,精彩一点,快乐一点。可以采用“猜谜”、“鼓掌传字”、“形声字扩展”等游戏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例:

•听序号读字词。 •加一加,变新字。

氵+留=溜 尸+出=屈 火+火=炎 忄+生=性 •字苑铃儿响叮当。

四、阅读教学:

教学建议:(1)切入重点 贯通全文(2)精当提问 开放大气(3)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4)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一) 切入重点、贯通全文: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构能力。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

那么怎么样来切入课文的重点呢? 第一可以“围绕重点句子进行教学”

比如第25<玲玲的画>里,课文的中心句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很快就能找这句关健的话,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抓住这句话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玲玲遇到了一件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问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不开心的事的?学生再去读课文,马上又能找到,原来是玲玲说的“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这时又可以让小朋友想想玲玲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把想到的填到这个句式里再读读这个句子。(玲玲__地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想想坏事怎么样会变成好事的?这样一来,很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又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感受到的。

第二可以人“围绕重点词展开教学” 比如27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就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急”的词语展开教学。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觉到种田人很急,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大多数会找到这三句话: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然后通过词语的比较,为什么这里用“巴望”而不用“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这里用“焦急”而不用“着急”“急冲冲”再结合朗读感悟,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种田人的那种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心情了。

14 又如《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守”和“待”的词语展开教学。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这里就可以抓住“整天”这个词语,让学生想想这个人会有哪些时候在树桩旁等着。于是学生就说了,早上在等,晚上在等,下午在等,上午在等,每时每刻在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这个人是比较愚蠢的,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么可笑的事情上了。精当提问、开放大气:

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回避教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无意义、无价值问题的数量;二要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8《丑小鸭》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遇到了哪些困难?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的想像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在变成天鹅前丑小鸭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会被家人赶出来,会流浪街头,会冻死在湖面上等等。在变成天鹅后也许会想:原来我也能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好了!也许会想:现在我变得这么漂亮可不能去嘲笑别人,因为我以前也被虽人嘲笑,那种感受真是太难受了。也许还会想更多更多的,那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最重要的文字内容和思想内容都表达出来了。

又如31《恐龙的灭绝》可以问问学生关于恐龙的灭绝,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说法?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介绍给大家。 学生在读了课文后不难找到答案,分别是 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

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亡了。 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了。

全球气温下降,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这时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语文的本质特征,要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要凸现语文特性。在这里可以抓住“慢慢地”“渐渐地” “渐渐”和一个省略号来感受语文,通过比较,朗读,讨论等方法了解恐龙灭绝的说法。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朱熹有这样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只有有了问题才去去探究,去学习,去解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一个人没有问题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让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学语文就要学会提出问题,也就是平时说的“质疑”。那么怎么样来质疑,怎么样来探究呢? (1)就课文题目质疑 比如26 《蜜蜂引路》

引导质疑: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15 初步探究: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再次探究 :查阅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深入探究:为什么说是蜜蜂引路呢? 读一读列宁仔细观察的句子。

想一想列宁一边观察一边会想些什么。 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这样对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就进行了很扎实地探究和学习。

(四) 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9 《数星星的孩子》里的三句话: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那七颗星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

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就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看一看,悟一悟,读一读。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时的情景,也没留心观察过七斗七星的形状,更加不可能用眼睛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的情景,所以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想像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画面,这时教师通过形象的课件,把真实的事物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有直观的表象,在看,听,想后形成真实的感受,然后再着自己不同的感受再去读句子,肯定能把句子读得更有味道,更有回味。

再如还是这一课里的一个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在朗读中,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一演,亲自体会一下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样来数星星的?学生可以自己表演读,也可以和同桌或四人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读,这样加上自己动作、心情和神态的读,肯定比呆呆坐在座位上读更能吸引学生,也让他们在读的同时明白了动词的作用。

再让我们来看这篇课文中的几组人手的对话:

“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送是隔那么远。”“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这里的朗读可以用“比一比,悟一悟,读一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组对话,比一比哪些地方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哪些地方又有不同的?在学生充

16 分自学了以后,让学生在四人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刚才的感悟和小朋友讨论一下,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悟把句子读给小伙伴听听。最后再回过头来朗读这些对话,学生就能把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个性朗读。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朗读的教学设计: 这是 28 《丑小鸭》

在朗读的设计上,可以参照以下的方案 •了解起点,初读感知。 • 品读词语,体味情感。 • 多元理解,朗读激情。

那么到底这样的朗读设计能不能吸引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首选愿意去读,然后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最后读好课文,读美课文呢?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交流学习,修练提高。

最后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不断“修练”着,并不断快乐着。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音乐教材分析王芬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教材教案及其分析.doc》
二年级教材教案及其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