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背背”教学

2020-03-02 11:11: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还“读读背背”一片天空

读读背背”是苏教版教材在“单元练习”中独具匠心安排的一个环节,它的选材新颖别致,它涵盖了词语积累,优美句段积累,古诗文积累,对对子积累,对联积累,名人名言积累等等。“读读背背”的出现,是新理念下新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原有教材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由过去比较单一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转为多元的鲜活的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能力。它能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

尽管如此,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毫不隐讳地说,“读读背背”这部分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教师层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既不研究读读背背的指导方法,也不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有的教师忽视教材中读读背背的教学,不少教师则往往顾名思义,即先读后背,待达到熟读成诵时便结束训练,“会背”成了训练的终点。显然这种浮躁、草草的训练是不能完全收到预期效果的。

2、学生层面

苏教版小语“读读背背”内容多数是“熟记成语”和“古诗诵读”,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又太少,面太窄,因而学生往往因为一知半解经常出现记得快、忘得快的现象。

二、研究的意义

针对以上的现状我开始重新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读读背背”教学也有了新的感悟。

1、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读读背背”中安排的一些成语或有价值的词语,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等,则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过:“读书就如同布云彩,布得云彩多,在你需要的时候,不知道哪块云就下雨了”,强调通过诵读,背诵帮助孩子们积累词汇的重要性。“读读背背”正集中体现教改中语文教学的积累运用的目的。

三、具体做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在“读读背背”教学上做了如下尝试。

1、读一读

书不读熟不开讲,“读读背背”的内容也一样,首先通过集体读、个人读、小组合作读、赛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词与词之间的韵律,在读中自然地形成对词的感性认知。最终能够达到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说一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仅靠死记硬背的记忆遗忘最快,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识记则能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所以在学生熟读内容后能适时地理解它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则能巩固学生的记忆。《语文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借助不同的途径如:借助词典,联系课文,尤其是要结合已知经验来进行理解词语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所以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各种生活体验融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让他们说一说对识记内容得理解,这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语感。如四年级下册练习二中对熟能生巧,寻根问底这一组词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具体而又牢固地掌握了他们。

3、用一用

教材把“读读背背”安排在“积累·运用”中,将积累与运用连在一起,实则在给教师一个提示:不能将积累与运用分割开来。积累与运用如孪生姐妹密不可分,既不存在单纯的积累,也不存在单纯的运用,而是积累中运用,运用中积累。它们在交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学生理解词语之后,可以将词语串联即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任选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还可以采用主题拓展式,即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更有难度的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等,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交流评议后,又可拓宽积累运用的视野。只有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才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能让读读背背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进入学生头脑的周转站,把积累的东西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学习第三单元白医天使,救死扶伤这一组词语时,我让学生联系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抢救伤员的医生,用上我们所学的词语为他们写一段话,学生写很自然流畅。我班彭一洋写到: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解放军叔叔在奋力救人,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白医天使,他们和解放军叔叔一样处变不惊,他们面对危险舍死忘生,我想只要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所有的困难。

4、拓一拓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应再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拓宽教材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读背背就像一眼清泉,唯有不断的流动,才会永不停息的涌出。如果没有流动,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最终枯竭。如果我们的读读背背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那学生犹如一个知识的容器、仓库。教材中的“读读背背”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要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学习了练习四的《三字经》中的一段文字,可以让孩子们在多读一些《三字经》中的其他内容。学习练习五中的写鸟的成语,可以让学生们再多积累些其他写鸟的词语。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学生的积累只拘于课堂上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引到课外阅读和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边去,向生活拓展,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在讲到对联时,我让学生广泛搜集民间谚语,抄录过年春联,学生翻资料,问家长,这样不但增大了学生的积累量,使知识真正化为能力并形成习惯,也拓宽了积累运用的渠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一些收获

1.孩子的背诵兴趣在不断增强,诵读速度在明显加快。识字量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

2.学生在说话写作中,能用上一些背过的好词佳句。而且,不少同学学习能力增强了,乐于课前预习,有些词语自己能主动查词典,并养成了良好的积累习惯。不少学生还主动地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特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要抓“语”,又要抓“文”,“意”“文”兼得,不可偏废。在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内在的灵魂深度,学生在捕捉和品析语言文字中能够调动情感的心弦,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读读背背则偏重于知识性,如何在相对独立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呢?

2、苏教版教材编者在读读背背的选材上可谓匠心独具,他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编排的读读背背,虽在单元练习中单独出现,但并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将读读背背的内容与课文相得益彰,还需多实践优化整合方式。

总之,在鲜艳夺目的语文天地中,读读背背像一串串流光溢彩的珍珠,散落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大花园中。等待我们去拾取。我们语文教师应满怀豪情,用创新与智慧巧妙地带着学生去颉取这些珍珠,和学生一起去收获有助于他们生命成长的文化营养。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加强积累,读写结合,带着科研的意识、态度、方法走进课堂,把每节读背课都当作研究课来上。就一定能让读读背背在课堂上时刻闪烁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一起还“读读背背”一片广阔的天空。

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读读背背

三年级下册读读背背

三下读读背背记记

四年级上册读读背背

三年级到六年级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复习教案修改稿

三年级语文组词、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教学.doc》
“读读背背”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