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4章

2020-03-02 07:26: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化的内容

2.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

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必

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需要。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特性

1、社会强制性。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出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所逃避不了、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往往是被动的,不得已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表现出较多的能动性。

2、个体能动性。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个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并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根据社会化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个体社会化相对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另一个阶段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阶段。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上,还存在着一个再社会化的问题。所谓再社会化是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目的是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过程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与动物相比,人类新生个体的依赖期很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依赖期越长。详见教材。其原因在于首先人没有靠遗传获得的生活能力,其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一点既是人类个体须进行社会化的原因,也为社会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2、人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的学习能力是动物无法比拟的。人类的学习是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形成 独特的见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水平。

3、人的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与其语言能力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借助语言可以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因此有了语言,社会驯化、个体学习、积累知识、理解意义等成为可能。

二、社会化的阶段和过程

(一)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划分

由于社会化的过程事实上是伴随着个体的生理成长过程和心理成长过程而进行的,所以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1.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详见教材。

2.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说。详见教材。

3.弗罗依德的个性发展理论。详见教材。

(二)社会化的年龄阶段

l、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从出生到成年。在这个阶段,个体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的社会化,基本掌握了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树立起人生目标,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始以社会成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至此,个体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基本能够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初步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继续社会化。初步社会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成年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不能适应面临的新角色、新关系、新期待;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不可能向个体传授全部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传授未来的全部的知识;个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社会是剧烈变化的,很多新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体在初步社会化阶段所未遇到的,而且还冲击着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行为规范。基于这几种情况,就迫使个体在完成初步社会化之后,要继续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变化。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适应的过程。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动;三是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社会化,这是对未能成功完成初期社会化的个体进行重新再教育的过程,使他们接受社会现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概括起来,社会化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体的基本活动,一类是个体的生活领域。

一、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

个体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这一

基点出发,社会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可简称技能社会化。个体必须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包括劳动技能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二,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也可称观念社会化。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念小到消费观,大到人生观。确立何种观念对于社会个个体都是重要的。社会需要其成员都能接受并遵从社会倡导的主流的观念,个体也需要有正确合理的生活观念才能指导成功的人生。

第三,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可称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相联的,按照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模式行事,就是扮演角色。因此,社会化就要使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便扮演好每一个社会角色,履行角色义务。这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四,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每一个社会都要有社会规范,以约束个体任意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

个人的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生活领域实际上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是:

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的准则。人们有了道德观念,就能够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举动,避免错误的举动。因此,把道德一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形成道德观念,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特征的不同,还表现为社会特征的不同,如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男女之间表现出的这种社会差别,是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社会教化,另一是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l、家庭。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

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学生和各种组织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作用。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如同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同辈群体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一,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动。家庭和学校则与此相反,个体往往处于服从的地位,是非平等的互动。第二,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第三,同辈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第四,同辈群体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使成员可以相互倾吐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使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以印刷媒介(报刊书籍等)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面向多数社会成员沟通信息的方式。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它除了每天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外,还向人们提供、宣传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者。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个体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加工改造社会影响,使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意识的过程。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个体内化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具体地说,个体内化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模仿学习;第二,主观认同;第三,认识加工;第四,角色扮演。

上述内化形式的区别在于:模仿学习只是学习外显动作,主观认同则是有目的仿效他 人的行为,从中获得心理满足。通过主观认同,个体同样能学到生活知识,行为方式,掌握社会规范;认识加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判断的过程。认知加工使人们对同一环境、同一社会因素、同一影响,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判断。正是人的这种能力和方式,造成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受到的影响不一样,形成的人格也就各异。角色扮演则是一种全面的理解和实践。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这几种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彼此平行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本章思考题

问题

1、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并请比较说明。

答案参考要点:

1.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体。

2.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体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它培养了个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个体对感情的最初体验;3.学校是个体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场所;4.同龄群体是正规社会化之外个

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同龄群体中,个体逐渐增强独立的自我意识,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不断能力,同时还会发展出丰富的个性;5.工作单位使个体学习职业技能、内化组织规范、积累经验并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确立社会地位;6.大众传媒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对个体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进行引导和暗示。

问题2:何谓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何在?

答案参考要点:

1.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但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3.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好坏,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与发展。 问题3:社会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

1、社会强制性。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个体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

2、个体能动性。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

3、终身持续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

问题4:社会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1.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2.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问题5:导致个体进行再社会化的原因是什么?再社会化有哪些形式?

答案参考要点:1.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适应的过程;2.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动;三是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3.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社会化,这是对未能成功完成初期社会化的个体进行重新再教育的过程,使他们接受社会现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问题6:为什么社会化需要持续终身?

答案参考要点:1.初步社会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成年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不能适应面临的新角色、新关系、新期待;2.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不可能向个体传授全部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传授未来的全部的知识;3.个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4.社会是剧烈变化的,很多新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体在初步社会化阶段所未遇到的,而且还冲击着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第10章

社会学概论第9章

社会学概论第9章

社会学概论第3章

社会学概论第5章(教学内容)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4章.doc》
社会学概论第4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