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不良心理品行表现的调查报告

2020-03-03 22:37: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中生不良心理品行表现的调查报告

更新: 2005-9-7 来源:德育网 编辑:zgx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迫切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行,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生受家庭的熏陶、社会的正面影响、学校的良好教育,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行。但是,也有一部分中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误导,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中学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良心理品行,有的甚至走向犯罪。这一现状,发展下去,实在令人担忧,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时探究其成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对初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行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为诸多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测试、座谈交流、家庭访问、心理咨询、调查摸底、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道德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1.问卷测试:我们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结合实际,编制了心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90题,涉及内容从学生生理、心理、喜怒哀乐到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由学校到社会,内容广泛而具体。参加测试的初中生2138人,我们从中抽取800人的试卷进行统计,其中男生试卷472份,女生试卷328份。

2.座谈交流:我们分别召开学生、学生干部、课任教师、家庭等座谈会52次,参会人次600人次。

3.家庭访问:通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教师全员参与家访,共家访1200多个学生家庭,收回家访登记表1200多份。

4.心理咨询: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共受理咨询400多人次。

5.调查摸底:政教工作人员深入全市10多所中学和司法、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采访、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个案跟踪调查500名品行不良初中生。

二、调查结果

(一)初中学生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

1.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凡事靠父母。28%的学生很少帮助家长做家务,有的学生在家长从未帮父母干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学生从未独自乘车远行过,34%的学生认为“自己管不住自己”。

2.意志脆弱,经不起批评。有的同学做错事,老师还未批评,眼泪早像断了线的珠子,有的同学受到一点挫折就想到离家出走甚至想到了轻生。调查中,持“遇到挫折,可能采取离家出走”者占13.5%;有过“轻生念头”者占12%。

3.严重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老师劝导,任性、故意对着干,应该向东偏往西。在“对家长或老师严厉而又偏激的批评”问题上,有5%的学生选择的做法是“心里口里均不服,还可能采取报复手段”。

4.自私、孤傲、嫉妒心强,时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很少替别人考虑,很少与同学交往,有事也不愿跟别人说。经调查,对“如果心中有了委屈,烦恼或知心话,最喜欢向谁诉说”这一问题,23%的学生选择“同学或朋友”,13.5%的学生感到“无处诉说”;17%的认为“很多方面与父母无法沟通”;53.5%的学生不愿意熟悉的同学、朋友比自己强。1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

5.表现出焦虑、恐惧、考试紧张等。11%的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9%的学生经常有烦恼,81.5%的同学认为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成绩不好,34.3%的学生害怕陌生的环境和人。

6.23%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调查发现,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方面,35.3%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成绩,21.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相貌体形,15.9%的认为是健康,15.8%的认为是性格,45.3%的女生认为“女生不如男生”。

7.追求刺激。有48%的同学最喜欢看武打和枪战影视片。据调查,5.9%的学生曾经吸过烟,8.3%的学生曾经喝过酒,9.4%的学生参与过赌博,15.8%的学生认为打电子游戏机有好处。

8.厌学心理严重。31.5%的学生对非中考学科及发明创造没有兴趣,53%的学生缺乏认知需要,即缺乏重要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活动不能感到快乐。5%的学生没有任何爱好特长。

9.出现早恋现象,持“如果某女生特别喜欢与某男生单独相处,他们就一定是在谈恋爱”的观念的同学占36%,16.5%的初中同学认为自己暗恋过异性,3.5%的同学认为自己有过初恋。

(二)跟踪调查品行不良初中性,发现他们有以下主要表现: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调查中,对“读书为什么”这个问题,品行不良的学生中有36%的持“为了个人利益”的观点;12%持“是家长逼着读”的观点;35%的认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对“如果让你选择职业”这个问题,45%的品行不良的学生认为“选择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有钱有权有势”。对“如果你手头有一笔钱,怎么利用它”的问题,57%的持“花钱要大方一些,免得让人瞧不起”的观点,只有11%的认为应“精打细算”,在校园中同学之间“有偿服务”成为一种时髦。帮同学写份作业要收钱,帮同学排队买饭要收钱,乃至帮同学考试作弊也要收钱。部分学生贪图享乐和崇尚奢侈。在校园里,部分学生对录像机、名牌服装、小轿车等高档商品的型号、特征、性能的了解不亚于成年人。他们缺乏远

大的革命理想,不重视个人的荣誉、成就,不关心国家的前途,精神空虚,缺乏文明修养的需要。对享受物质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对灰色音乐、电影、画报、书刊等,怀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大多信奉“享受至上”、“金钱万能”,他们常说:“前途钱图,有钱就图。”“理想利想,有利就想。”为了满足个人吃喝玩乐的欲望,他们就表现出损害集体、侵犯他人的不良行为,产生犯罪动机,甚至违法犯罪。据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起点和摇篮是在电子游戏室,他们大多先是迷恋玩电子游戏机,后来因为没有钱玩而开始走向盗窃和其它犯罪之路,还有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是在游戏机室认识后,结成一帮开始实施犯罪。许多家长说,他们的子女在电子游戏室里“身体打垮了,眼睛打瞎了,成绩打差了,品质打坏了”。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友谊观,善恶美丑不分,容易接受不良影响。

在调查中,对“你心目中的英雄”这一问题,48.5%的品行不良学生把“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流血和挂花”式的黑社会流氓老大当“英雄”。67.3%的认为“穿奇装异服,染黄发很美”。对“拾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你将如何处理”的问题,58.6%的认为“谁捡的谁得”,78.6%的认为“如果归还,则应给报酬”。对“看到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的问题,23.4%的会采用“事不关己,不操心”的做法;受武侠小说和影视片中“江湖义气”的影响,73.6%的品行不良学生把“哥们义气当作友谊”。有的人甚至还把义气编成歌诀:“拐子给我一杯酒,敢替拐子打出手,拐子给我一支烟,敢给别人闹翻天”。这些品行不良学生常常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欺骗父母,浪费粮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小偷小摸,毁坏公共财物,打架斗殴,强讨恶要。他们不愿关心理解他人,有的甚至视助人为乐,救人危难为多管闲事,视学雷锋做好事为“做傻事”。

3.情感畸形发展,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抱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

许多品德不忍受青少年是在被打骂、批评、斥责、讽刺中长大的,他们的心境被疑虑与恐怖笼罩着,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一切都存在怀疑、不信任、甚至仇视心理。常常不尊重他人,没有同情心,爱以捉弄弱小者来寻开心。他们的自尊心畸形发展,躲开学校、家庭等正常环境,转向他们被激怒时,往往什么都不顾,很少考虑后果,连一些很凶残的事情也做得出来。作案手段的凶残,野蛮性大大增加。如我市某乡村中学两名学生因为偷学校老师的菜被学校开除,他们在开除的第二天就去偷老百姓的香菇,第三天他们又谎称卖香菇将香菇贩子李某骗到一隐蔽处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将李打昏,然后两人又将其抬到山里,当他们发现李某苏醒后,又残忍的用木棒击李的头部,用脚踩李的身体,直至将李打死才停手,后将尸体藏匿山头,抢劫现金4000余元。

4.意志薄弱,自我克制力差

品行不良学生犯了错误,经过教育,也有改正错误的念头,但他们在进步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缺乏毅力,常常有较大反复;一些品行不良学生常常受到师生家长的歧视,产生很强的自卑感,缺乏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甚至自暴自弃。此类学生在其它不良品行学生的影响和物质引诱下,他们常常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旧的不良品行未改正,又出现新的不良品行。

5.不良品行已成为习惯

不良品行的形成开始可能是好奇地尝试或偶然的发生,但一经反复强化,这种坏习惯就形成了,而且一旦形成,不知不学地采取类似习惯性作法,而维持坏习惯得来的舒服体验又会使这种坏习惯得于加强,要想改变往往需要经历很长而且反复曲折的过程。

三、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行的形成原因

(一)内因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1岁到1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国内外很多资料也认为,这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在这个年龄阶段,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12岁到15岁,是一个由少年到青年的转折期,这是一个在生理发育方面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从生理上看,这是青春期发育很快的时期,身高、体重的生长速度比青春期前快1-2倍,机能代谢率每小时比18岁到40岁的人多8000卡左右,如果没有正常的释放处,就极易向不良心理品行方面发展。从心理上看,由于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性意识萌芽,自我意识和认识水平尚未达到相应程度,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大多感情冲动,不考虑行为的后果。从客观上讲,这一年龄大都是从小学转入中学,客观环境变化较大,原来的教育集体、人际圈子终止和基本终止,使他们要重新去适应新环境、新关系,这些也会直接引起心理上的突变,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导致心理平衡的破坏。因此,在这一年龄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环境、不良思想的影响,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不良行为。从我们调查的青少年犯罪的数据看,实效犯罪年龄在“12-15”的有65%,说明了初中学生是良好心理品行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外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家庭是教育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活动在父母身边,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品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有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生活富裕,对子女过于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吃一点苦,事事处处包办代替,甚至包庇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有的家庭,父母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往往造成孩子阳奉阴违或形成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等;特别是残缺家庭的子女,由于父母的离异或去世,跟着继父母或别人生活受到歧视、虐待产生自卑心理或抵触情绪,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在家族直观教育中,有的家长经常当着孩子抹牌赌博,有的家长有小偷小摸行为或在工作中存在不正之风,在孩子面前不检点。为人父母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言行及正确教育方法,是形成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品行的家庭原因。

2.社会的不良影响。国际格局的转化,国内社会的发展,使当今时代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一段时间曾出现的新的“读书无用论”,“拿毕业证不如拿营业证”,使有些学生不安心学习,甚至中途辍学,跑去做生意或在社会上闲荡。游荡社会的青少年聚合在

一起,十分容易滋生犯罪。又如:一些领域道德失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侵蚀,那些低级、庸俗的非法书刊和色情、武打的音像制品充斥市场,对那些鉴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无异于精神鸦片。这都是形成青少年不良心理品质的社会原因。从我们调查的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数据看,少年犯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有的学校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冷漠、歧视态度,使其中不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双差生,流失生放任自流,有的学校甚至将双差生推向社会致使部分学生有学不上,有家不归,闲荡社会。学校虽设有政治课,但内容与客观现实距离较大,学生不感兴趣,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弱点进行正面引导,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

不良考试心理的表现

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在校表现

小学生不良品质表现

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不良心理品行表现的调查报告.doc》
初中生不良心理品行表现的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