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0-03-02 07:06: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神宗深感变法少不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又被恢复了相位,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黑暗,前途的迷茫,让王安石很不情愿去复职,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但宋神宗都不准。1075年春,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秋思》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出了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过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惶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长相思》赏析: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甚至有些豪迈的。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风雪中,蓝得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风雪异乡的羁旅情怀。

《秋思》教学设计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除了《泊船瓜洲》,你自己读了过哪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哪些是写景抒情,哪些是写事抒情。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Δ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2、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出来。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 )看到_____听到_____感到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想到了______想到了_______(课件)(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写信,告诉她 _____张籍想给父母 写信,告诉他们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

3、品味 “复恐”、“又开封”。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课件)这时,他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 (课件)

5、美读《秋思》。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 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

(二)时交流展示。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张籍眼中,乡愁是那拆了装、装了拆的家书;在王维眼中,乡愁是那一抹倚窗的寒梅。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4、《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

(一)自读《长相思》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多媒体展示)

(二)初读《长相思》,读准字词(多媒体展示带拼音的古诗)

(三)再读《长相思》,注意停顿(多媒体展示节奏划分)

三、读懂《长相思》

(一)释意

1、读,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停顿有序,那么再让我们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从中提出多音字“更”,并解释其意思)

2、你讲到了纳兰性德远在门外,为什么他会在出远门呢?看了他的生平简介,你应该有所明白。(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二)细细体会:

1.了解了纳兰性德,明白了大致意思,那么老师想问: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 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那么作者到底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三)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可以体会出此时的纳兰性德心情如何?

(四)小结:是啊,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四、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看来同学们也初识那愁滋味了。那如果此刻,你便是那远征的纳兰性德,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二)想象故园的情景

是呀,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在马不停蹄的前行中,在翻山越岭的艰辛中,在只有远望方能廖解相思之苦的愁绪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风景,才让他如此留恋故园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师: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男生朗读词)

(四)小结

1、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学生自由发言)

2、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孤独、伤感,想象与作者一同身在征途,告别了家园的美好,告别了父母亲朋,带着这一份浓到化不开的乡愁,读——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二)拓展延伸

1、师: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多媒体展示课件)师:你觉得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孩子、兄长……)

2、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女生齐读词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男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第

一、二小组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

三、四小组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全班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是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学生回答)

(四)小结升华

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他明明是重离别!他睡不着,他早已思之如狂,于是,纳兰性德趁夜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五)让我们把乡愁漾在心间,想象着翻山越岭的艰辛,思念着家乡和乐融融的美景,让这聒碎乡心的风雪声,带去我们的思、带去我们的念——长相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