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2020-05-2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教版一下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下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在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研讨,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寻隐者不遇》,谁已经把这首诗背会了,请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今天,我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表现儿童的古诗。(板书课题:所见)

3.“所见”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根据自己的所见写下的诗篇。大家课前已查阅了一些有关袁枚的资料,谁来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关于袁枚的介绍资料作补充,学生自由阅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识、写情况。

(1)出示学生预习单,让学生认读,纠正字音。(重点是两个翘舌音生字) (2)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三个生字“骑”“振”“蝉”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要引导学生掌握这这类字的书写规律)

(3)练写自己写得不正确或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古诗朗读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再读古诗,做到读正确、流畅。

(三)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2.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问题?

(四)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出示图片(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牧童不仅骑着黄牛,还高兴地唱着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你从哪里知道的?指导理解“振林樾”。(随机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串起来说说一二句诗意。

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3)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树林,边读边想象,他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把前两行诗句再美美地读一读。 (5)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悦耳的歌,正欣赏着美丽的田园风光。突然他不唱了,为什么呢? 哪两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指导理解“意欲”“捕”“鸣蝉”和这两句诗的意思。 (7)用简练的言串起来说说全诗意思。

(8)谁能用朗读把这有趣的场景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想象古诗意境,读出节奏和韵味,后二句可小声些。)

2.表演展现诗的意境。

你能结合诗的意境表演一下吗?(先学生同桌表演,再指名表演,师生评议)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朗读了古诗,欣赏了表演,你觉得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体会写法。诗人袁枚刻画人物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谁来说说在这首诗中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通过“骑”与“立”、“振林樾”与“闭口”的对比,感受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诗中展现的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

(五)巩固、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拓展练习:展开想象,试着把这首古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骑黄牛

所见 清

袁枚

振林樾

喜爱:田园风光 对比:动静结合

闭口立

—— ——

推荐第2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7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 课

文: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板

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 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 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

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

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

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

出示词语指名读。 2.

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 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 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 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

推荐第3篇:《古诗二首所见》教学设计1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

景孝婷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 ,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 / 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

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 (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 (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振:传遍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过渡语: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歌声停了,为什么呢?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在诗中的意思是“心想”。 捕:“捉”的意思。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歌声停了?

(学生举手回答)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推荐第4篇: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篇1: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篇2: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篇3: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推荐第5篇: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所见》课堂实录

杨林桥镇中心小学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打上课铃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教室门前“候课”,孩子们很懂事,稚嫩的童声唱着“课前一支歌”,让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1:可爱。 生2:机灵。 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诗人袁枚看到这幅捕蝉的画面就写下了《所见》这首诗。假如你见到这情景会怎么样做?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推荐第6篇:4月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所见》教案

学习目标:

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

二、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 所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

害怕(怕惊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3、同学们,捉到蝉了要好好爱护他呀!

4、谁能看着图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5、拓展一首有关夏天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动画课件欣赏

六、小结

学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郭小寨小学 王 君 2014年4月

《古诗两首---所见》课后反思

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的设计意图都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的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文化之旅。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所见》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首先本课的生字很形象,我设计了一些有趣而且不同的识字方法,课堂上达到了非常好的识字效果:“所”字让学生结合生活中中见到的来扩词,降低难度。“蝉”字让学生观蝉图,听蝉声,加深形象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引以骄傲的是“立”字,我让学生做“立”的动作,孩子们很感兴趣,而且记得很牢固。这样有趣的识字方法伴随着朗读古诗,更调动了学生读诗的积极性。

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就像这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画的节奏然后再示范,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二是老师要有表情地示范读,引发兴趣。比如我读到“歌声振林樾”就做出高兴唱歌的样子,“意欲捕鸣蝉”就有模有样地学看到蝉时惊讶、高兴、想要捉的神态和动作。“忽然闭口立”,我就摆摆手怕惊吓蝉,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一看,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

郭小寨小学 王 君 2014年4月

推荐第7篇: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出示第一张图画,让幼儿自己说说内容,再出示第一句话:牧童骑黄牛(师边说边做动作,带领幼儿一起边说边做)。

出示第二张图片,师:你们看,这个小牧童嘴巴张的大大的,在干嘛呢?(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唱歌),他的声音真响亮,都传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树林上空)呦!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呢。师当牧童,幼儿作大树,进行互动表演 ,感受牧童响亮的声音,引导第二句话:歌声振林樾。

师总结:在这两幅画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诗句,是哪两句呀?(幼儿先说,师带领幼儿一起学说一遍)。

师: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画,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画和刚刚的一幅画有什么不同?(师边说边出示第三幅画)你们看,图片上出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蝉),原来是一只蝉,它在“知了知了”的鸣叫,我们可以叫它——鸣蝉,牧童看到了鸣蝉,想去干嘛呀?(引导幼儿自己说想去捉蝉),“捉”可以用“捕”这个好听的词来说。牧童想去捕鸣蝉,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意欲捕鸣蝉。

出示第四张图画,师:牧童本来在唱着歌,可是他看到蝉,想去捕,于是他立马就干嘛了?(引导幼儿自己感受牧童闭上了嘴巴,从牛背上下来,站立着)这就是最后一句:忽然闭口立。

师总结:小朋友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藏在这两幅画里的两句古诗也被我们找出来了,我们再一起将这两句念一遍:(幼儿和老师一起变念边说)。

4)师带领幼儿用做动作、模仿古代诗人、打拍子的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进一步增强学习古诗的趣味性。

推荐第8篇:古诗《所见》教案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振、蝉字)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

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 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清) 动态:骑、振,

静态:意欲、闭口, 看到:牧童、黄牛、蝉, 听到:歌声、蝉鸣

推荐第9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积累描写儿童的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古诗《村居》,谁能背给大家听听?(指名生背)

2.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3.过渡:清朝诗人高鼎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而同样是清代的诗人另一名诗人袁枚描写了一天在一片树林边却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地情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诗人去看看这个有趣的情景。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蝉)

2.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季节吗?

3.(出示图片)同学们,仔细看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放牛娃)你能说说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吗? 4(出示图片)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如果你是这个儿童你会怎么做呢?现在你觉得这个儿童会干什么呢?(指名说)诗人把看到的这些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题:什么是“所见”?就是所看到的情景。 5.出示学习要求: A自读古诗,读准生字; B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C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争取背下来。 6.学生自学古诗。 7.交流:

A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B交流诗句的意思。

(一二两句: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牧童?(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三四两句:他想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蝉,忽然闭上嘴巴站立在地上。) 预设:

讨论“立”在哪里更合适?

(立在牛背上。因为蝉一般都在高高的树枝上,站在地上捉不到,站在牛背上就可以捉到了,而且站在牛背上也更能体现牧童的调皮。) C指导朗读。

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想要捉蝉)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女生读齐读)

诗的前两句是动态描写,后两句是静态的描写,这一动一静,仿佛把画面写活了。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

D读了这么多遍会背了吗?试着背一背。 E 同学们他捉到蝉了吗?你猜猜,把这个故事将给大家听。

三、积累古诗

1.诗人仅仅用20个字就把一个天真、调皮的孩子跃然纸上了,其实不止这一首,还有很多古诗也是描写可爱的孩子的,你知道有哪些吗?(生交流)

2.老师这儿也有一首,把它送给你们。读一读。 古诗:《小儿垂钓》、

推荐第10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第11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所见》是鄂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儿童情态”,旨在让孩子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趣味,感悟童真,共享童年的快乐。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大诗人袁枚,他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乡村牧童骑牛唱歌、闭口捕蝉的两个瞬间的活动,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生趣盎然。整首诗文字朴实清新,易于学生掌握,描写集中、生动,画面感强,易于学生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学情分析】就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全诗大意相对容易,关键在于入情入境,感受牧童的快乐。由于阅读的任务相对简单,抓住诗中留白,进行发散的“说和写的训练”就大有空间,应充分鼓励学生说结构完整而内容丰富的句子,并适时进行句群和片段的训练。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理解全诗大意,入情入境,感受牧童的快乐。

发挥想象,抓住诗中留白,练说练写,提升对动作的描写能力。

拓展读写,感悟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抓住“歌”和“立”这两个词展开读中感悟,使学生入情入境。

抓住“歌”得如何,“立”在哪,这两个问题进行发散训练,提升读写。 【教学策略】

抓住诗眼,演化情境。

抓住留白,练说练写。 【教学流程】

破题导入,问所见。

简介作者,破题导入,作者在此时见到了什么呢?

初读解意,知所见。

疏通词语,读通全诗,把握大意。

演化情境,感所见。

由教师引导演化“骑牛唱歌”到“闭口捕蝉”的情景,以演促读。

边演边说,写所见。

有学生分组学习,边演边说,边说边写,想象出“闭口捕蝉”的另一情景。

拓展读写,谈所见。

拓展相应诗文,感受儿童动作的有趣,呈现身边有趣的动作,鼓励说写。

第12篇:《所见》教学设计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师:那你们知道农村的小朋友在夏天爱干些什么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你们看,(课件出示图)农村的孩子喜欢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打闹,喜欢到荷塘去采莲蓬,摘荷叶,还喜欢和牛儿玩耍。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师: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就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古诗《所见》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师: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 (指名读题)

师:注意“所”是平舌音,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师:要想把古诗学好,就得先过生字这一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借助拼音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诗,读生字)

师: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会读? (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 师:大家一起读读生字。 (齐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 (开火车认读)

师:我把画面和生字的顺序都换一换,你还认识吗?,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看谁做得最好? 师读生字,生做动作。

师:闭:(评价:你闭得可真紧啊!)

师:这就是闭眼的闭,除了闭眼,还可以闭什么?(闭嘴)读词语

师:立(评价: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读词

师:捕(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动作要用—— 生(齐):手。 师:所以捕的偏旁是—— 生(齐):提手旁。

师:“捕”字可以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

(指名读“捕蝉”)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蝉?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介绍蝉)

师出示图片,介绍蝉。播放蝉的叫声。

师:农村的孩子可喜欢捕蝉啦!夏天,他们常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可有意思啦!

师(指“牧”):你们再看看这个字,谁能给它组个读。 生:牧童。

师: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 若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板“放”,擦去“方”,写“牛”)你们看,放什么—— 生(恍然大悟):放牛的孩子叫牧童。 师:对!不仅放牛的的孩子叫牧童。还有—— 生1:放羊的孩子也叫牧童。 生2:还有放马的孩子也叫牧童。 师:说得太好了!

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古诗(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

师: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范读)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请同学借助老师的提示,自由练习读。 (指名2名学生读---男女赛读)

师:请全班齐读,想想诗人在看见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牧童、黄牛 师:还看见了什么?

(蝉,一只怎样的蝉?)(师板“鸣蝉”)

师:“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你能根据它的字形猜出它的意思吗? 生:鸟叫。 师:这里指谁叫? 生:蝉

师:一只不停叫唤的蝉,就叫—— 生:鸣蝉。

师:诗人还看见了—— 生5:树。 师: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 生6:林樾。

师: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师板“林樾”)

师:一棵树叫林樾吗? 师:两棵呢?

师: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才是—— 生(齐):林樾。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到林子里去看看。 (一) 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师: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指名读)

师: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 (指名读)

师: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

师:咱们做做动作来感受一下。 (师生摇晃身体)

师:谁再来读?还可以加上动作。 (指名读)

师: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大家一齐读。 (齐读第一句诗)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师: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哇!夏天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牧童往四周看了看,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夏天的小树林里,阳光普照,树木郁郁葱葱,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果子在点头,花儿在笑,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播放:放牛歌或快乐的小牧童)

师: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

师: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

(指名读)

师:这歌声太小,再响些。 (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振”读得特别得响。谁再来读。 (女生读,男生读)

师: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当牧童,齐读这两句诗,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生读完,音乐还继续,突然音乐停)

(三)学习第

三、四句。

师: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他干什么了?老师来采访一下, 师: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 生: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 师: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师: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捕蝉。 师: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这就是——(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

(评:1看看图,好像牧童没带工具。还有什么办法?

2、你真会动脑筋。3这是一个好办法。)

师: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

师: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 (范读) 师: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学着他的样一起读一读。 师:哎呀,你们太大声会把蝉吓跑的。 (生再读一读)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师;多可爱的小牧童啊!(指板书)诗人将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课件出示全诗)

(生配乐有感情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请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让我们看着这画面,当一回诗人,一起来吟诵这首《所见》。 (生有感情背诗)

五、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学古诗学得又快又好,相信学生字也难不倒大家,最后,咱们再来学写两个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童、黄)

(学生认读)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上下结构。 生2:第二横写得长长的。

师:说得真好!那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生1:“黄”字中间是个“由”字,一竖写在竖中线上。 生2:“童”字的一竖也写在竖中线上。 生3:这两个字的横折都落在横中线上。 (师红笔标注)

师:请看老师写这两个字,同时伸出你们的右手书空。

师(边范写边讲解):“童”先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生书空)

师:“黄”注意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 (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描红,练写。 (放音乐,学生写字)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拓展延伸,链接古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所见》这首描写夏天农村的古诗,不止这一首,描写夏天的农村趣事的古诗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

所 见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第13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

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探究法。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6、联系生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

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

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

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

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

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较难的生字。

(1)同桌说 (2)指名说

6、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尽量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辅之以认字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辨别、理解能力。)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

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 (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

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

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抓准探究点,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你们能看着板书,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吗? (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插图配上古诗。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插图配上了小诗,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音乐

3、搜索有关夏日的古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记忆古诗、深刻体会古诗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设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第14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第15篇: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秋夜因 倍感孤独寂寞

第16篇:3 所见 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课时重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池上》。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等。

二、初读感知

1、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简介作者袁枚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诗主张抒写性情,倡导“性灵说”。多数诗篇抒发闲情逸致。主要作品有《所见》《山行杂咏》《湖上杂诗》

3、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4、指名读、齐读。

5、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

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

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找一找作者袁枚的其他作品阅读。

第17篇:所见教学设计(推荐)

《所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丽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

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第18篇: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3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 2.预习课文。 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

整体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

1 新课导入 方法一

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 方法二

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

[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诗文 诗画并赏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指名说)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寻:访问 不遇:没有遇到 。 言:回答,说。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山深云雾浓 处:去处)

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 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诗文的节奏)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

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

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

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 指名回答。

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 预设:

问:(你师傅到哪去了?) 答 : 言师采药去 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答 : 只在此山中 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答 : 云深不知处

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为“苦吟诗人”。

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 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 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

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 5.展开想象,演一演

(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指生读,齐读) 3 课堂小结

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

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 3.同位交流、补充

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 4 作业设计

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 ) 童( ) 此( ) 松( ) 探( ) 章( ) 些( ) 讼( ) 隐( ) 采( ) 遇( ) 药( ) 稳( ) 彩( ) 偶( ) 约( )

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 1.寻隐者不遇()() ..2.松下问童子() ....3.言师采药去() .4.云深不知处() .【答案】

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

探(神探)章(文章)些(一些)颂(赞颂) 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 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

二、1.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3.言:说、告诉。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 新课导入 方法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方法二

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 (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 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

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出示:骑、振、蝉

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指导:

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

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 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B.怎样记住这些字? 预设: 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C.我们一起来写一些好吗? (指导学生描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 (比赛读 齐读等)

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字或词语好吗? 教师出示:欲、林樾、鸣、捕 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5.谁结合插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

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歌声振林樾——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读了这两句诗,你觉得小牧童他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快乐)

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师引导: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A)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像的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语引导,结合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闭眼去感受去想象古诗锁描写的美景,对学生而言是件很美的事,既感受了音乐,又想象了美景,还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其实是一举数得。] 过渡: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2.品读体悟第

三、四句(牧童捕蝉图)。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牧童的行为、面部表情 理解:欲 捕 闭口 立)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试着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吧?(多种形式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

3.齐读诗句,想象画面。(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1)引导学生根据图文结合背诵。

(2)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三、扩展思维 说写结合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同位互说 ,指名说,鼓励说得好的)

[设计意图:编故事其实使高年级学生最拿手的,也是最爱干的事了,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喜欢编故事,进而写故事,那么,他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3 课堂小结

师:学完本课,我们有认识了两位诗人,哪两位? 让我们闭上双眼,摒除杂念,努力使这两首诗中的文字在你脑海中出现画面,再次感受这两首诗的独特魅力吧!(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松下问 — 对话描写

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此山中

(唐.贾岛) 不知处 — 景物衬托

骑黄牛—动作

振林樾—语言

所见 捕鸣蝉—心里

(清.袁枚) 闭口立—神态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通过教师引导和集体交流探讨,探讨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所见》这首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利用直观看图‘让学生边看边想象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里处理较好,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我还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特点。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方面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多,学生体会隐者的高尚品格及作者的感情不够深,因此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写作指导也不到位。教学《所见》时,诗的意境体会不够。

课前让学生阅读第9课《推敲》,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贾岛对文学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同时适当补充因为与韩愈结缘,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的坎坷经历,从而明白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流露出对隐者仰慕、钦羡之情。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隐者”的理解。

第19篇: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听了上海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和他们的讲座,颇有感悟。因此,将我所悟出的点滴,融入到《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

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熏陶感染,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考证。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进行弹性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

《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三年上册教材。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我班住宿生比较多,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与语文课的整合

多媒体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夜书所见》一诗中,为了扫除学生学习的障碍,突破学生对“梧桐树”“促织”词语的理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深为浅,化难为易。由此我体会到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课件内容的选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脱离教学目标重点,只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使课堂教学更落后。

以上三点只是我在《夜书所见》一课中,略感到的成功之处。但本节课可也存有不足。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视野,把课堂教学资源延伸到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夜书所见》既是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满浓郁思乡之情的诗。类似这样的古诗很多。在教学时,我只是鼓励学生课余进行大量搜集,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组织、督促、交流,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厄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充分培养。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从实践中反思,从反思中实践,才能更好的驾驭现代课堂教学。

第20篇:古诗《所见》扩写(优秀)

古诗《所见》扩写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沙发里看书,闷热的空气让我喘不过气来。没多久,瞌睡虫就找上我了……

这时,一只长着七彩羽毛的小鸟从窗外飞进来,落在我的肩膀上。它对我眨眨眼睛,便又飞起来,那情形像是示意我跟它走。不知不觉地,我在小鸟的带领下走进了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一缕缕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射进来,留下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站在林荫下,原本烦躁的我,心情变得舒畅了许多……

正当我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时,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那歌声越来越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牧童骑在一头又肥又大的老黄牛身上唱歌呢!只见他身穿红肚兜,绿裤子,头上戴一顶草帽,草帽下露出两只像葡萄般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的歌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好听极了!

我闭着眼睛沉浸在牧童的歌声里,突然发觉没了响声。睁眼一看,原来他发现大树上又来一位“歌唱家” —— 蝉。它比牧童唱得更响亮,更动听:“知了,知了……” 有时还扇着它那透明的翅膀打拍子呢!

这时我看见小牧童停下脚步,牵住老黄牛身上的绳子,挺直腰板儿,伸长脖子,昂起头,瞪大眼睛,认真地看着那只蝉儿。就连老黄牛也像是遇到“知音”一样,一动不动。

就这样,蝉儿唱着、唱着;牧童看着,看着……

“小宝,你这是看的哪家子书啊?”耳边突然传来了老妈的“咆哮”声,瞬间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睁眼一看,嗨,原来是个梦!低头一瞧,嘿,我正翻到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哈哈!真是日有所读,日有所梦啊!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doc》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