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改工作总结

2020-03-03 06:39: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现代教育界已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 向“健身教育” 转化。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的学校体育应有重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和现代社会的要求。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谈些看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素质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体育教学要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作为首要目标。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注意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创造开拓等品德和作风,为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身心和谐发展是“健康第一”思想首先要明确的任务。

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注重在教学中有意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精神。在以往的体育课中虽然我们也提出这种思想,但真正做的却很少,在活动中特别是在分散活动中,学生各自占据自己的活动场地,占据有利的运动角色,很少与同学交流,更别说和教师的交流了。这种现象助长了学生的自私心理。在开展体育课改以来,本人也听了不少体育活动课,在这一方面我看到教师在活动前对学生强调公平、民主、合理的活动思想,对这一现象有很好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活动中交流是多了,但交流的内容很多时是与活动内容无关的,他们对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对运动的技术不关心,只是在一起玩耍。要想更好做到这一点,还要进一步协调学生间的关系,明确提出运动的要求。在学校体育中,不管是课堂教学或是课外活动,都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需要协作才能完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参加这需要担任运动角色,并按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这一些都要经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而这些都要在民主、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活动中对学生强调民主、公平、合理的原则是必要的。

二、学内容要摆脱运动技术结构的约束 为何多数学生离校后与体育活动无缘了呢?这是因为教育内容繁杂而不实用,同时也忽视了体育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本人在近阶段听了一堂小学低年级的体育公开课,教学内容为滚翻,学生对滚翻本身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开始学习时学生非常积极,但学生学会后,积极性开始下降,有的坐在垫床上聊天,有的在做别的游戏。这时有一学生上前问老师:“学习滚翻有什么用?”当时老师一愣,随即集合队伍,首先对这学生进行表扬,认为它在学习的同时善于思考,同时提出这一问题,并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很多:有说好玩的,有说能锻炼身体的„„其中有一位学生说:“练好了能当电影演员。”老师问:“为什么?”“因为我看到很多电影中都出现了这个动作”。老师随即表扬了这个学生,并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接着进一步提问:“这些动作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大都说是常出现在危险的情况下,老师随即总结,这个动作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在碰到意外的危险时,比如在受到碰撞或者从高处跳下来时可以运用这个动作,来保护自己。所以,小朋友们,你们应该更好的学习这个动作。接下的活动场面不用多说了,学生又一次掀起了练习的高潮。

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忽视对学习动机的思考,他们大多数都是按照老师教的思路学习,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很少去思考学习这个动作有什么用,这样碰到他们不感兴趣的课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厌学、逃避的情绪。教师应该用启发式或者提问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对于学生来说,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他们都是很想学的,甚至在课堂上学不会,他们会主动带到课外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要变强制性为自主性,从强调学校学习期间的效益跃升为追求长远效益和阶段效益相结合,从强调主导作用转化为主体作用。方法内容上则应实用有效,按身体锻炼为主线,而非按运动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不仅教运动技术,而且教锻炼方法,即授之以道的做法。再次,教育内容的精选决定了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内容上,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按增强体质的目标去改造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程内容主要素材的竞技体育进行加工,形成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适当降低教材的技术规格,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化比赛的内容。如非标准篮球场地的比赛、半场七人制足球赛等,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就会好起来。其次是增加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韵律操等,还可以根据地域性特点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三、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层次化、多样化。

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影响了体育的教学效果,适宜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应从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变体育教学的被动灌辅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学会用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实践中,应首先培养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其次强调趣味性情景性相结合,变厌学为乐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多考虑趣味性的因素;再次,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自身发展统一起来;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采用综合法,示范法,实习法(创造性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作业法(如利用超量恢复原理制订个人锻炼计划),还要多采用讨论时、对话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教改工作总结

教改工作总结

教改工作总结

教改工作总结

小学体育教改实验方案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教研教改工作总结

《体育教改工作总结.doc》
体育教改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