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

2020-03-01 16:20: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

写给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年轻生物学教师(Ⅲ)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 冯永康

一名能够经受在基础教育火炉中锤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基本的科学史观;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必备的人文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教学技能。

1.对教育的执著追求

1.1 热爱是当好生物学教师的开始

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当好一名合格的生物学科教师,她首先需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生物学教育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的美丽,在于她的生机勃勃、百芳斗艳、生生不息。

生物学科的魅力,在于她能激发学生的志趣、启迪他们的智慧,促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处在风华正茂的中学时代,一个学子从中学生物学老师那里首先学到的,应该是出自内心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对生命科学的激情与热爱。

因此,作为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新课的讲述、实验的操作、专题的讨论、还是复习课的知识串讲、习题演练、问题评析,都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以生物学科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在中学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勤奋,去追求学业的辉煌,去创造人生的年华。

长期的教学实践业已证明,“相互信任、相互信赖、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保证。”

1.2 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拼搏劲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本着正(堂堂正正 )、真(认认真真)、实(实实在在)勤(勤勤恳恳)的做人原则,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己任的目标去激励、鼓舞学生;用良好的师德和表率作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以“爱学生如亲人,视学生为朋友”的挚诚情感去爱护、关心学生;用严格的纪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管理、教育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帮助和鼓励学生:立下远大志向,确定学习目标,树立必胜信心,学会顽强拼搏。要把理想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常规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融会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教导;注重并善于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做到对任何学生不训斥、不歧视,体贴关心,真心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而要当好一个高中生物学教师,还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领会高考思想,强化高考意识,熟悉高考知识,提高高考能力,平和高考心态。”告诫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才可能相信同学!相信老师!才可能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总之,一个不断追求成功的教师,必须要有“依然是一如既往地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仍然在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有苦有乐”的教学体验,才有信心、有能力带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勤勉艰辛地走过崎岖的小道,执著、坚定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的美好,在于她需要不停地奋斗,不断地创新。“求知、求真、求实”,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最大一个乐趣!

2.基本的科学史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对于年轻生物教师的成长教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学科形成的历史和人们的合作过程

生命科学史可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怎样合作。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布拉格父子发展起来的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如果没有佩鲁茨和肯德鲁血红蛋白进行晶体结构研究的重原子法;如果没有数学家格里菲斯对DNA分子中碱基之间吸引力的计算结果;如果没有查伽夫对DNA分子中4种碱基比例为1:1实验分析;如果没有鲍林对蛋白质α螺旋结构研究中创立的建立模型的方法;如果没有弗兰克林拍摄的高度清晰的DNA X射线衍射照片中反映出的主要参数;如果没有多诺休的当面质疑和建议;如果没有沃森和克里克他们两人的亲密合作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就不会有被称为20世纪生命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遗传学就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并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了解清楚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也就自然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由此引出新的问题的探讨。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各个层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差别也会更大,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则可以比较及时、迅速地弥补这种差别。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互动、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教育和启发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必须重视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更加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2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

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例如,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了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观察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分支学科都采用了巧妙设计实验,注重观察和分析,才有了新的进展。

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当时关于染色体、细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尔后的10多年,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研究,发现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此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从现代进化论的产生(从拉马克—→达尔文—→杜布赞斯基)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又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了解生命科学史,还可以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加深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基本的哲学素养。

2.3 生命科学史昭示了成功的实验是与合适的选材分不开的

例如,在遗传学的发展史上,从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比德尔和塔特姆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选择了——噬菌体;以及其他科学家选择拟南芥、老鼠等作为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等等,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这些事实都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中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也涉及到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所探究的问题,仍然必须首先选择好试验的材料。

因此,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我们自身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进行中学生物学的探究式教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4 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孟德尔——一个小小的神甫,能够在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统计、计数上万株的植株和种子,从而取得成功,不正体现出他的实事求是、敢于求真、敢于创新、坚持不懈精神的可贵吗?

科学又是一个追求发展的过程。在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从中挖掘出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乃至整个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实现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

一个能够稳稳站立在中学讲台的生物学教师,首先需要的是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过勤奋和努力,储备的较为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真正沉下心来,对高中和初中的生物学教科书,进行认真地阅读、细致地钻研,通过一定的教学经历,从熟悉教材到逐步能够驾驭教材。

3.1 继续深入奠定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生物教学的重任,作为年轻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间断地、有计划地重点阅读和钻研与中学生物学极为相关的大学教科书,例如,普通生物学(陈阅增)、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等)、植物生理学(潘瑞炽)、遗传学(王亚馥等)、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或人体生理学)、微生物学(沈萍)、生态学(孙儒泳)等等。这些面向21世纪的大学基础生物学课程,能迅速、及时地更新和增加教师应具备的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充分注意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等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目标地浏览、阅读一些主要的期刊、文献,作好可发挥教书用场的读书笔记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注意通过多种渠道,留心和了解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动态,也是必需的。

3.2 认真钻研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中学生物教学所遵循的根本是课程标准,实际操作的依据是教科书。作为年轻的生物教师,需要对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有一个清醒地认识。通过认真学习、细心钻研,达到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熟悉教学的基本内容。

3.2.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课程标准中的l0个主题,并有机地融合为教科书中的8个单元,从而构建成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还设计了以基础实验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33个、“资料分析”35个、“实验”13个、“演示实验”7个、“探究”21个、“课外实践”14个、“技能训练”25个等,总计175个。这些形式多样、循序渐进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这样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将改变原来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开创了“用教科书教”的全新教学模式。由此可从根本上杜绝一部分照本宣科的外行教员在生物教学中的滥竽充数。

3.2.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各有3个模块。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4.必备的人文科学素养

人文科学素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基本的哲学素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能给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以指导但绝不能替代生物学。生物学给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丰富的素材。早期留学欧美的老一辈生物学家,有不少获得的都是哲学博士。

在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理解生命科学的思想基础;学会归纳与演绎的基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等,都是十分基础的,也是必需的。

4.2 不可忽视的文学修养

在生物学的学习中,还必须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精炼的、脍炙人口的有关生物学的文学名句、诗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等等。

4.3 有必要读一读生物科学名著和一些专业期刊

在从事生物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教学的同时,主动涉猎一些具有人文气息的生物学名著,阅读部分的专业期刊,也是必不可少的。

5.自我修炼,加快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称之为教学的基本功。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可以概括为备课、上课和实验操作(含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

5.1 备课基本功

备教材——熟悉、把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合理运用教师教学用书,精通掌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备方法——能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写出完整、可行的教案。教案应体现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预知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与问题,有切实可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办法和辅导计划。

此外,还必须不断学习、汲取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知识和学科的教改成果,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建立备课的纵、横观,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5.2 上课基本功

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能够并善于调控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语言表达的技能——能够并善于精讲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语言清晰、准确、生动、流畅、抑扬顿挫有条理,并且能适时幽默、风趣、诙谐,没有语病。

板书板绘技能——板书规范,简明、扼要,字迹工整,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能较熟练地板绘生物简图并具有科学性。

多种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技能——为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合理恰当地运用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直观教具、演示实验以及多种媒体电教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并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多种教法的协调运用和优化组合。

此外,能够力求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重视撷取现代生物科技新成果、新信息,组织、进行本学科科普性质的教学业务专题讲座,用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热爱生物课学习的情趣。

用“心”施教,不仅体现着一个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体现着对学生的高度关切;也体现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5.3 实验操作的基本功

5.3.1 应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和熟练进行实验演示、操作的技能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能力。要有体现标本采制技能的作品和教具等。

5.3.2 能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学会做简单的生理、生化实验,学会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懂得实验原理,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5.3.3 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例如:“辨认校园植物”、参加“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美化绿化校园等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学小论文等。

这些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要求教师做到:理解每一项教学技能的含义、作用,掌握其类型及应用要求,并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将各项教学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因此,要成为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有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科教学技能的岗位训练中,切实练好自己的内在基本功。

中学生物教师工作总结

中学生物教师述职

教师的基本素质

中学生物教师培训总结

中学生物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中学生物教师培训心得

中学生物教师培训总结

中学生物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中学生物教师述职报告

中学生物教师述职报告

《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doc》
中学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