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音乐艺术

2020-03-02 23:27: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山东音乐艺术

一、山东民歌

• 主要特点: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一种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另一种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如在劳动号子中以黄河硪号(山东省阳谷县将¡°黄河硪号¡±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号子最有代表性。

重点曲目介绍

1、《沂蒙山小调》

• 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 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六声徵調式,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由“起、承、转、合”四句式构成。

• 旋律特点:朴实憨厚,感情奔放,粗犷豪放,高亢嘹亮。

重点曲目介绍

2、《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杨庶正、肖珩词曲) • 19611961年。它吸取了山东民歌的音调,曲调优美、委婉。

拓展

•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月球卫星搭载了32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名列其中。

• “搭载的32首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高山流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姑娘》《贵妃醉酒》《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节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但愿人长久》《国歌》《东方红》。

重点曲目介绍

3、《包楞调》“包楞”是歌中衬词,模仿飞快转动的纺车发出的“楞楞”声得来的。

• 流行在成武县的民间歌曲。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访民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后由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

• ,被称为中国民间的花腔独唱曲。原籍菏泽著名歌唱家的彭丽媛就是因演唱《包楞调》而一举成名。

《包楞调》歌词

1、月亮地儿那个出来了,白楞楞……。太阳来出来了一地红,葵花朵朵向太阳,条条那个道路通北京,大姐来哎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来,送给二姐紧那个包楞楞…… 棉花桃那个开花来,白楞楞……。 •

2、高粱来结籽来遍地儿红,粮棉丰收好年景,家家户户挂红灯,楞楞 …… 一对对那个飞鸽来,白楞楞 ……。

3、百花来开放来万紫千红,五谷丰登好收成,万众来个奔向锦绣前程楞楞楞。二姐来唱罢了,紧那个包楞姐,送给大家紧那个包楞楞 ……

二、山东戏曲

•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 梆子腔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余个市地。

1、山东省的代表剧种——吕剧

• 在历史上曾叫“化妆扬琴”,“扬琴戏”后称“驴戏”“吕戏”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演化而来,起源于东营,采用

的剧种方言是济南话。

•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姊妹易嫁》《小姑贤》等。

• 名家: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

• 伴奏乐器有:坠琴(主要特色)、二胡、三弦、扬琴、唢呐、打击乐器等。

2、山东梆子

• “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山东梆子

• 而形成的剧种。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 。

• 山东梆子八大名旦,她们分别是:刘桂荣、姚月芝、刘桂松、孟玉琴、郝瑞芝、李玉苓、开凤芹及尹爱菊。

3、柳子戏

• 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

• 柳子戏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

柳”就是山东柳子戏。

3、柳子戏

• 代表性剧目有 《白兔记》 (兴围、回围、磨房)、《金锁记》、《孙安动本》、《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三盗芭蕉扇》等。

•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镲、小镲、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歹”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

4、五音戏

• 原名“周姑子”或“肘鼓子”,是在秧歌腔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在淄博、济南、潍坊、惠民等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代表人物: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作品《王小赶脚》。

5、柳琴戏

• 原名“拉魂腔”,“拉后腔”。形成于山东省南部临沂、枣庄及江苏省东北部新海一带,流传于鲁、豫、苏、皖的边缘地带。• 因其伴奏的主要弹拨乐器状似柳叶,1953年起定名为 “柳琴戏”。作品《山乡锣鼓》

三、山东曲艺

• 曲艺音乐简介:亦称说唱音乐。其特点是以说、唱为手段,状物写景,塑造人人物形象,表述故事情节。表演时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

• 首先,山东曲艺主要说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胶东大鼓和山东快书。

1、胶东大鼓

• 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

• 过去多以艺人所在的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城

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民间则更通俗的叫“瞎子调”。

• 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短篇有《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等近60段,中篇有《紫金镯》、《蜜蜂记》等10余部,长篇有《呼杨合兵》、《天门阵》等10余部。梁前光新编曲词代表作有《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等10余段。

2、山东快书

• 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说唱艺术形式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个牌子,近似半说半唱的韵诵体,叫做“窜钢腔”,据说,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山东快书:传统曲目《武松打虎》、《马家店》

• ②山东琴书:传统曲目《白蛇传》

• ③山东大鼓:又称“犁铧大鼓”或“梨花大鼓”,北方大鼓之鼻祖。代表性书目有中篇《瓦岗寨》《三全镇》等,短篇《王二姐思夫》《黑驴段》等。

四、山东秧歌

• 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1、鼓子秧歌

• 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 整队秧歌少则

五、六十人,多则

二、三百人。

2、胶州秧歌

• 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

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扮为男性壮年;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 十个演员跑满场,又舞蹈,又演戏,引得千万人“听见锣鼓点儿,放下筷子撂下碗儿。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

3、海阳秧歌

• 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 • 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 领头的是“药大夫”,他身穿长袍,口戴黑须,右手持马尾拂子,左手握平顶圆伞。这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他的即兴表演往往令人绝倒。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渔夫”、“樵夫”、“货郎”、“相公”、“闺秀”、“丑婆”,“顽童”、“村姑”、“大头和尚”等等。

• 海阳秧歌的演出有串街、进村、耍大场、跑阵势、演场、收场六段六种形式。

音乐艺术鉴赏

山东菏泽音乐艺术学院

山东音乐文化特色

4年级 艺术 音乐教案

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音乐是一门艺术

音乐艺术实践总结

第三章 说唱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鉴赏论文

音乐艺术的名言

《山东音乐艺术.doc》
山东音乐艺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