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类《望海潮》试讲稿

2020-03-01 18:39: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望海潮》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望海潮》。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使人魂牵梦萦,而杭州美景更令人心醉神怡。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望海潮》更是写尽了杭州之美,以致于100多年后,远在千里之外的金主完颜亮都起了“投鞭渡江”之志,入主江南之心,可见《望海潮》写杭州美景的词句,具有多么大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望海潮》,一起领略杭州之美,去探寻诗词的魅力。

(边讲边板书课题)《望海潮》是词牌名,是柳永自创的词牌,取钱塘观潮之意。

(整感)

首先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初步感受文本:(听录音名家朗诵---生齐读----疏通诗词大意)

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注意字词读音:重湖叠巘清嘉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赞美杭州美景人情,谒见当地官员。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不仅有一双慧眼,还匠心独运。为我们品读文本提供了一条思路:美景是什么样的美景?英雄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情是什么样的豪情?

接下来,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走进他景,走进他人,走进他情!

小组合作(从概括词意、写作整体构思、分析意象、描述意境、推敲词语、数词、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性地鉴赏自己喜欢的词句。

写景的时候,读起来感觉张弛有度,既一气呵成,又不至于上气不接下气,这完全得益于对句和散句的交替使用。

师小结:非常好!我们的同学都谈了对这首词的体会。柳永长期致力于对词的音

1 乐性的研究与实践,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音乐美或声韵美。(板书:音乐美)

4、提问:不但这样,这首词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同学们想想,哪些字用得好? 生:“弄”和“泛”用的比较好,“弄”体现出一种掌控自如,自然而然融入到那种情景之中。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泛”给人一种轻盈弥漫开的感觉,似乎笛声伴着歌声就随着湖水荡漾开来,非常轻盈。

生:我觉得“绕”和“卷”用的好,一个绕即写出了古树成行,又写出了长堤旖旎的形态,绵延曲折,“卷”是翻卷,一个翻卷把潮水波涛汹涌之势就表现出来了。

师小结:这些字不但富有表现力,而且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使得整个语言音律和谐、情致委婉,或实或虚,均具有夸大的语气,有助于构成柳永式的豪迈词风。这也是一种没——语言美。(板书:语言美)

1、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朗读视频,欣赏的同时,我请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要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作者笔下杭州的魅力,你觉得用哪一种艺术形式更好?为什么?

(补充)写景技巧鉴赏:点染手法(在同学们鉴赏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

点染本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后借用到诗词的技巧中。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所谓点,就是点明。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本词中“点”和“染”的句子,在书本上划出来并注明。 明确:(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概括性的句子,是总写杭州的,是“点”,接下来具体写杭州美景和人民生活的是分写,是“染”。(2)上阕总写杭州是“点”,下阕一开始专写西湖是“染”。(3)本词中使用点染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作者以鸟瞰式的镜头摄下杭州全貌。点出了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吟咏的主题。接下来又分镜头特写杭州的湖山盛况、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词人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杭州之美好,使读者犹如观看一部色彩缤纷的风光影片。我们发现,在作者写景的时候,用这种铺叙的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将这里的美景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境,具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也就是说,它还具有绘画美的特点。 (板书:绘画美)

2、提问:要讲到绘画,本词多处都是写景的,最典型的恐怕要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了,“三秋”什么意思? 生:深秋。

生:秋天地三个月。 生:“三秋”课下注释说是秋天。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秋天而说“三秋”?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一季度分为三个月,古代把秋季分别叫作孟秋、仲秋、季秋,合起来就是整个秋天。另外,“三秋桂子”与下句“十里荷花”句式上形成了对仗,很工整,并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写出了桂花花期之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的特点和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写尽了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师:很好。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短短的时间里,就对“三秋”做出了这么多的解释。而且,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有同学不仅解释了三秋是什么,而

2 且从对仗的需要谈了自己的理解,难能可贵,说明我们的同学学习语文头脑清醒,功底深厚。

师:都说“美景如画”,但这般景致恐怕是用尽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出来的。 师小结:当金国第四位国主完颜亮读到柳永《望海潮》以后,便急于“投鞭渡江”,“提兵西湖”,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攻宋。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杭州景色之美,吸引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3、提问:刚才我们的分析,总觉得还少点什么,少什么呢? 生1:少人的活动。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可能没有人的参与呢? 生2:这个地方不但景物美,而且还特别突出了人美。 师:作者是如何写人的活动的?

生3:人民生活很富裕,街市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宝贝,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互相比美。 生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说得是普通的老百姓,“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是当地地方官。作者不管写景,而且还写出了人的活动,有景及人,这个地方景美,人也美,人沉醉在景中更美。 师:能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美? 生:祥和美。

生:人文美,自然美。

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美。(板书:和谐美)

4、提问:前文铺叙了杭州之美,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番美景盛世呢? 生讨论明确:

生:作者说是当地地方官,是两浙转运使孙和的文治武功。 提问:为什么在写老百姓的同时又写到当地地方官? 生:表现了当时国泰民安、社会太平的景象。

生:是对上文描写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的旁证与烘托。 生:课下注释说这首词是首投赠性质的作品,所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了杭州的方方面面,是为了歌颂孙和的治理有方,与民同乐的政绩,是为了表现对孙何的恭维。

6.梳理概括,总结全词:(同学们说,老师在白板上写下来)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幅、、、的都市生活景象。(备选词: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2)这首词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备选词句: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时间到,我们先不急着展示各位的精彩回答,首先让我们带着自己心中那一份感悟重新把词读一遍,好,相信这次朗读让你的体会更加深刻了。

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杨湜《古今词话》

提问: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允许有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待讨论结束,先请同意这一看法的同学发表自己观点和理解,然后请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小组代表发言。

师小结:这首词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我们能够感觉得到,少年时期的柳永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尤其是都市生活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首词的结尾,纵使有一些恭维的色彩,但

3 是柳永渴望功名、追求功名、积极入仕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从这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情感美。

最后让我们循着柳永的情感变化,试背整首词。

(提升)

。你怎么认为?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望海潮》是杭州山水滋养下的产物,反过来柳永的《望海潮》又润泽了杭州的山水。今天,一代著名词人柳永的思想、精神通过他的美文和我们心灵相聚,读他的文,思他的人。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在一首优美的歌曲《望海潮》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再一次感受“人间天堂”杭州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需要擦黑板么?

4

诗词类《声声慢》试讲稿

诗词类《马嵬》试讲稿

诗词类《锦瑟》试讲稿

诗词类《雨霖铃》试讲稿

诗词类《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

诗词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讲稿

诗词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试讲稿

望庐山瀑布_试讲稿(推荐)

自创诗词类

试讲稿

《诗词类《望海潮》试讲稿.doc》
诗词类《望海潮》试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