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020-03-02 16:46: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09-2010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数理科学

数 学

当代数学的发展趋势是其各分支学科的内在统一,且在众多的其他研究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前景。数学科学鼓励针对当前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对数学中的重大重要问题、公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探索新的数学思想和新的数学方法,形成新的数学理论;鼓励数学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鼓励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鼓励和资助有较强实际背景和应用前景的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项目;关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以及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主动了解这些学科领域中一些重要的前沿问题,积极寻找与这些领域交叉和渗透的切入点,以促进应用数学的发展。要求申请者应具备相当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实力,并对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对项目的资助和实施,培养优秀人才,调整、重组研究方向,逐步使我省的数学研究与国际研究的主流接轨,为赶超国际数学研究水平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

力 学

力学主要资助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力学学科分支领域的研究。一方面资助处于国际前沿、具有创新学术思想的基础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侧重资助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的、能推动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重点实验室条件开展力学的实验研究;提倡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一道进行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领域的申请项目应注重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理性力学和物理力学等基本理论的研究;重视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注重刚、柔、液、控制耦合动力学建模和理论分析;关注动力学反问题及微纳系统动力学问题;注重与物理、材料、信息和生物的结合,善于从工程应用领域提炼科学问题;拓展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理论,推动微纳米力学与多场耦合力学的发展。加强对宏细微观本构理论、损伤演化过程与失效机理,新材料力学行为及其性能控制,结构的优化、耐久性分析与安全评估,岩土类材料的破坏与地质灾害的防治等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复杂流动(包括非定常流、湍流与多相流等)的演化规律和机理的研究;支持航空航天、土木水利和化工等领域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加强能源、环境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中流体力学问题的研究。关注人类健康及医疗科学领域的力学问题,注重与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的结合,加强对生物力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并加强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鼓励结合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开展研究。

物 理 学

物理学资助涵盖基础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粒子物理、核物理、核技术与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离子体物理、同步辐射方法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对新的交叉研究领域,更支持侧重于探索性和基础性的物性研究。

资助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物理及其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注重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尤其与实验紧密结合、通过科学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前沿性及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物理问题。重视对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量子现象,突破传统“物理极限”的各种低维度、小尺度系统(器件)量子现象和量子效应以及与生命科学中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实验方法的研究;鼓励对软物质中的基本物理问题,表面、界面和薄膜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纳米系统的物性研究、器件物理以及纳米结构表征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新功能材料的结构形成与制备过程中的物理问题、以及与凝聚态物理相关的交叉科学问题等的研究;特别关注重大需求技术中的急需解决的物理基础问题;在继续择优支持原子、分子和团簇的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的同时,鼓励在冷原子分子物理及应用,原子、分子体系的复杂相互作用,原子分子精密谱、精密测量的原理与关键技术;以及材料、能源、生命、环境与空间等科学领域中有关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等方面开展研究,鼓励结合内陆核电站建设的重大需求,研究堆功率控制、反应堆泄露监测、辐射监测与评价、三废处置等新方法与新技术;鼓励结合一些重大需求、研究关键的基础声学问题的申请项目;希望在超声学及声学效应、结构声学与振动、声学材料、声信息处理、噪声及其控制、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等方面提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课题。重点资助粒子物理中的唯象理论及其实验,极端条件下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等问题。探索瞬时、高能量、高功率的各类强场辐射(如离子、中子、电磁场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重视加速器与探测器和等离子体领域中的纳米微束、高功率离子束、强流加速器、等离子体源以及各类先进辐射源的研究。

二、化学科学

无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理论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放射化学基础,无机生物及药物化学基础,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功能无机材料的设计及合成,分子组装、结构与性能,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重视无机功能材料的复合、组装与杂化;加强功能无机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以及介观和微观结构的理论研究;深化金属生物大分子、无机仿生过程及分子以上层次生物无机化学基础研究。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优先资助研究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中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生物单分子、单细胞分析及实时、定量生命信息表达;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草药分析及活性成分筛选;食品分析与食品安全;疾病预警与诊断新技术、新方法;各类探针和传感技术研究;波谱、质谱分析;表面、微区和形态分析;原位成像分析;过程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纳米分析化学;芯片分析化学;化学信息学;涉及突发性事件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方法学的研究、方法的集成, 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检测与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有关物质相互作用、信号转换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发挥分析化学在各类生物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中重要作用。

有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有机反应及机理;高效率和高选择性有机合成反应,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有机合成新试剂、新方法和新技术;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研究;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能的基础研究;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结构新颖、独特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发现、生源合成途经以及合成研究;高选择性生物(酶)催化与生物转化反应及仿生催化。重点资助以生物医学中重要生命现象和过程为对象、旨在解决基本问题并能产生学科新的增长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多肽等和有机小分子的相互识别与相互作用;有机化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结合中其他基本理论问题。

物理化学和理论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光、电、磁等功能材料合成过程的调控策略以及在液相、固相中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理论化学新方法及其在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及其在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界面科学基础及其与材料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复杂体系的热力学;化学信息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生命体系和纳米科技中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原位、实时动态表征的方法与技术等。鼓励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应注重有可能成为新生长点的基础研究,重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

高分子科学

鼓励高分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注重吸收物理新理论与思想, 发展软物质理论、电子学聚合物和光子学聚合物;善于从天然高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寻找高分子科学发展的新切入点和生长点, 在合成高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空白区寻找发展空间,重视仿生高分子、超分子结构、大分子组装与有序结构调控的研究,发展高分子化学生物学。

环境化学

鼓励研究领域:有重大环境效应或危害的污染物的发现;新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探索;超痕量有毒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污染形成机理;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界面过程的微观机理;污染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组学;复合污染过程与机制及对生态和健康的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原理与技术;纳米材料在生态环境修复及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其生态效应;有毒化学物质低剂量长时期暴露的生物效应;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学、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指示物;新发现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效应等。

化学工程

鼓励研究领域:化工基础物性数据测定、计算与模拟,传递过程,分离与纯化工程,化学反应过程,化工系统工程,无机化工,精细有机化工,生物化工及食品化工,能源、材料化工,冶金化工,环境化工,资源化工等。关注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独特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方法及在该领域的创造性应用。重点支持从交叉学科发展中提炼出的化学工程问题,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和以社会需求和我省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和创新为目标、涉及国民经济中量大、面广和国计民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

三、生命科学

微生物学

鼓励围绕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微生物细胞与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生理与遗传、微生物群落与生态功能、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研究方向和领域,对模式微生物、应用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开展系统的生物学研究,鼓励开展固氮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同时继续对“真菌经典分类”和“原核微生物分类”研究予以适当倾斜。鼓励充分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成果,促进微生物进化、遗传、发育、生理等传统学科的融合。

植物学

鼓励植物学领域开展系统学和个体发育相结合的研究,鼓励与生理生化等学科的密切结合。重视植物资源、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优先支持围绕植物学主流科学问题提出的研究项目,鼓励借鉴基因组研究成果开展植物分子生理学和发育生物学等核心领域的研究,不断挖掘新基因、新蛋白以及新功能,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鼓励科学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对新兴学科的研究。

生态学

鼓励野外生态学研究、自然水体生态系统及其安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全球变化与生态效应领域创新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多学科交叉以及新兴分支学科项目;优先支持紧密结合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研究项目,尤其是有望取得突破的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鼓励野外观察、控制实验、模型以及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林学

鼓励科学家围绕林学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林业重大工程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优先支持针对重要发现和发明而深层次解释其机制和规律的研究;鼓励利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深入认识林木特有的生物学现象的基础研究;重视林木优异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发掘和评价研究,林木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多世代遗传改良理论和育种方法创新,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森林的多重服务功能研究,林产品开发和利用以及生物质能高效转化中的重要问题的基础研究等。注重针对能源林、木本粮油、橡胶、茶、竹、干鲜杂果等经济林特有和重要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农学

鼓励源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或应用潜力的研究;鼓励科学家将学科发展与我国农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实验室工作和田间试验相结合,长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重点支持作物优异基因资源挖掘及其重要性状利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和生物固氮能力,作物生物灾害(病虫草鼠害)预防与可持续控制,农作物产品营养品质与食物安全。同时,对小作物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旱作雨养条件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抗逆的基础研究,区域性农业病、虫、草、鼠害防治的基础研究,农作物产品品质与安全的基础研究;农业信息学、设施园艺学、作物-土壤互作过程及调控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生长点将给予适当倾斜。

畜牧兽医学与水产学

重视创新与交叉,大力支持可能获得新发现、新思想和新技术的研究,重视运用先进理论与新技术解决畜牧兽医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如加强我国特有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与畜牧业发展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研究;重要人畜共患病(牛结核杆菌病、猪戊型肝炎和乙型脑炎等)传播机制和致病机制以及新型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技术研究;加强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和安全基础研究;畜禽对重要病原体免疫识别研究;加强农业动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重视畜禽营养代谢机理的研究;鼓励养殖品种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重要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以及宿主免疫机制研究;主要养殖生物繁殖与发育分子基础和调控机理;药物和污染物在水生生物中代谢过程与残留的研究;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动物学

鼓励动物比较生理学、适应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模型建立等方向的研究;加强生物多样性、濒危动物保护、重要资源动物持续利用、重要外来入侵动物相关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安全的研究;鼓励根据我国动物资源的特色和区域特点,结合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索;鼓励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对我国特有动物类群动物学研究给予优先扶持。

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鼓励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预测、蛋白质晶体学、核磁共振波谱、生物质谱、电镜等研究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申请。鼓励发展新的结构生物学方法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和功能研究;鼓励重要信号通路和途径中各个重要环节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和发现信号转导网络的新组分,揭示信号转导通路和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的研究;鼓励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特别是RNA选择性剪接、RNA水平的编辑、snRNA、miRNA在涉及诸多生命活动过程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重视膜与细胞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重视和鼓励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或整合生物学研究课题;适当鼓励计算生物学、单分子技术等交叉学科课题研究。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鼓励基因的鉴定(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植物的重要生物学性状相关基因等)和功能研究,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研究;鼓励非编码RNA基因的调控功能,表观遗传调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多基因复杂性状等方面的遗传学研究及新的信号通路组分、非编码RNA和各种表观遗传修饰对重要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及其与性状的关系研究;重视利用模式生物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疾病的机制研究;重视利用遗传资源开展基因的分离鉴定,采用遗传学研究手段,开展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研究手段开展基因功能预测、基因组结构信息特征、比较基因组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鼓励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重视组织、器官发生与再生;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的相关研究;鼓励通过模式生物(酵母、果蝇、线虫、斑马鱼、小鼠、大鼠、灵长类、拟南芥、水稻等)建立各种研究系统和模型。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研究重视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在时空上的精细的分子调节机制及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行系统研究,重视细胞在机体环境中的正常功能和异常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优先资助领域:细胞内各种结构/细胞器的组装机理;蛋白质合成、修饰、降解、定位、转位的机理;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复合物的聚合、解离、及其组分的定位和活性的时空变化;细胞衰老、死亡、癌变或其他病变的分子机理;细胞分化与迁移;染色质重塑与转录调控;miRNA对细胞功能的调控;细胞对抗逆境或微生物感染等应激反应的信号转导机理;细胞生物学新的研究技术。重视应用解剖和人类学的研究。鼓励各种新的研究手段在该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从结构形态扩展到功能,从细胞延伸到分子水平开展相关的研究。

免疫学

鼓励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分化、表型特征、组织分布与迁移和功能调控;新型免疫分子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定位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识别机制比较、固有免疫系统及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与信号传递、抗原结构及其识别机制、免疫细胞活化与调控网络;注重各种调节性免疫细胞及其亚群在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鼓励应用免疫基因组学、免疫蛋白质组学、免疫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定量生物学方法对复杂免疫体系进行系统、定量的研究,鼓励建立免疫相关疾病的模式动物研究体系和创建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学诊断技术;鼓励基础免疫学与临床免疫学密切结合、开展基于临床核心问题的免疫学基础研究;鼓励开展有湖南(或地区)特色的重大疾病和充分利用我省疾病资源优势和遗传资源优势开展的临床免疫学研究;注重疫苗研制中基本免疫学问题(如致病原的免疫逃逸)的研究,重大传染病(结核、肝炎、艾滋、疟疾、血吸虫等)新型疫苗的研究;注重器官移植、生殖与避孕、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耐受与免疫病理机理的研究;鼓励应用各种现代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体系发现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鼓励免疫学与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相互渗透。

神经科学和心理学

鼓励与特定行为相关的神经通路及其分子细胞机制的深入研究;针对神经和精神系统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支持将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新概念用于研究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鼓励利用掌握的有价值的遗传资源、病理标本等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重点关注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侧重于生物诊断标记的发现、心理应激等环境因素的致病机理等。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鼓励开展人类思维、创造力、心理健康(如网络成瘾、未成年人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的认知神经基础和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支持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开展神经心理学的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鼓励生物力学、生物流变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领域相结合的研究,强调力学-生物学(化学)耦合;鼓励组织工程、新型生物材料、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安全性评价;鼓励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中隐含信息的提取与整合,无创、实时、动态信息检测和传感技术的研究;鼓励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治疗。鼓励超声、核医学、影像诊断学、光学成像以及放射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功能影像及分子影像中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

预防医学

鼓励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新理论、新途径和新技术的研究;根据我省卫生保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合理选用现代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将现场人群与实验室相结合的研究;针对我省卫生保健工作急需的人群流行病学基础数据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重视学科交叉渗透或多学科综合研究。

生理学与病理学

鼓励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和分子,尤其是新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的创新性、前沿性研究;分子病理学,尤其是针对临床病理学问题开展深入的机理研究;重要病理生理学问题,如炎症、应激、血管新生等在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相关疾病等重大疾病和肿瘤病理学,以及发病趋势明显增加的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重视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在加强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时,注意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水平上的整合性研究;鼓励开展以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过渡为目标的实验研究;鼓励利用我省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等逐渐整合性地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干细胞的研究是新兴学科领域。鼓励开展离子通道、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生物调控分子作用机理、细胞间相互作用等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关系的研究。对于本学科属内科学领域的申请项目,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基础研究阐释病因及发病机制,为提高疾病诊疗水平提供依据的申请。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要突出我省的优势和本学科的特点,鼓励创新,强调开展严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研究。鼓励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理论探索的研究;鼓励将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向临床实践过渡的研究。鼓励发挥我省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现相关疾病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并阐明其功能的研究。

诊断与治疗学基础主要涉及检验医学、物理诊断和治疗学的基础研究,体现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和在检验医学中的发展;体现物理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外科学及其分支学科涉及麻醉与复苏、感染与炎症、移植与免疫、烧伤、创伤与修复、肿瘤、畸形等。以“无创修复”替代传统的“以创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在人口老龄化和老年退行性疾病年轻化的趋势下,老年医学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筛查、鉴定和检测衰老相关易感基因以及我国族群特异性易感基因、研究重要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探讨衰老的发生、发展机制、衰老与老年退行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关注其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新对策是老年医学的方向。康复医学研究既涉及传统康复疗法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也体现了组织工程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交叉渗透和推广应用。

肿瘤学、妇科学、生殖医学、产科学、围生医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和护理学

鼓励研究领域:来自临床实践、湖南需求、并凝练成临床医学科学问题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特别是其研究成果有可能向临床转化的探索性研究;重视结合省情,利用临床资源优势,在一定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的合作研究;微观与宏观、形态与功能、局部与全身整体相结合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重点支持对本学科领域重大疾病或常见、多发疾病、疑难病及感官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断及创新性的治疗手段和功能重建的研究:包括对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研究;对影响母婴健康、生殖健康相关因素及探讨防治不孕不育新策略,从中发现避孕新途径的研究;探讨儿童期发病、预后较差的重要疾病的病因、早期诊治手段的研究;对口颌感官系统重要和常见疾病及功能障碍的研究;肿瘤学是本学科的优势领域,我们将继续鼓励对常见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特别是对肿瘤早诊、预警、疗效和转移复发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新途径的研究;围生医学、生殖医学、感官系统、肿瘤诊断及防治学及法医学是本学科相对薄弱而又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学科将鼓励对该领域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的交叉性的创新性研究。

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

药物学主要鼓励研究范围为: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学,药剂学,生物药物,药物分析学,海洋药物学,药用材料学,特种药物学;药理学的主要鼓励研究范围为:神经精神、心血管、老年病、抗炎与免疫、抗肿瘤、抗病毒、代谢性疾病药物药理学,其他药物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毒理学。重点鼓励对生物药物、药物分析、海洋药物、药用材料和特种药物学基础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多种成分整合作用机制的研究。

基础性研究和连续深入研究的申请项目仍将是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今后优先资助的方向。鼓励多学科合作与学科间交叉性研究,以创新性学术思想开展针对我省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药物作用机制、新型先导化合物、新的药物设计思路及新方法研究,重视临床药理学的基础研究。适当资助有特色的Me-too药物研究项目。为报批新药开展的常规研究和制药工艺研究不属于本基金的资助范围。药物学药理学研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十分重要,申请人应注意处理好项目申请和保密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关键技术秘密如化合物的结构等,如不便在申请书中介绍,应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省基金办并在申请书中对此予以说明。

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

本学科以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宗旨,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民族医药学。主要鼓励研究范围为:中医基础研究-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证候基础研究,中医诊断,治则治法,方剂学,经络学与腧穴学。中药基础研究-中草药化学,资源学,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炮制学,制剂学,中药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临床基础研究-中医内、外、妇、儿、骨伤科学,中医眼、口、耳鼻喉科学,针灸学,按摩推拿学,中医老年病学,养生与康复的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与临床基础研究。民族医药学的基础与临床基础研究。中医药学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及有效整合能切实阐释中医药理论,并有利于中医药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克服不合理应用高新技术等倾向。继续重视鼓励以下研究:藏象理论;证候病机;中医药防治重大或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经络理论与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基础;中药资源与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方药与病证相关性研究;中药毒性、毒理与毒效相关性研究;中药炮制、制剂等相关基础;中医学、中药学创新性方法学研究等。

四、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觉。现代地理科学一方面注重对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进行动态观测,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综合分析。进而在观测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表达和优化布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鼓励研究的领域,在自然地理方面包括:洞庭湖流域表生作用过程及其环境变化;极端环境事件与重大灾害致灾机制和灾害预警理论;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预防;大型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矿区陆面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城市化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分析;矿产开采对区域环境的定量评价与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在人文地理学方面包括:城市化过程的土地资源利用及其结构优化模式;区域发展中城市群、交通流的结构优化及规划设计;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人文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在土壤学方面包括:洞庭湖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发展优质农业、特色农业的土壤-肥料技术及其基础研究;土壤物质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城市化与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包括:环境变化遥感检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遥感信息机理研究;极端环境事件与重大灾害微波遥感的机理及方法研究; GIS环境模拟的理论、方法研究;城市化过程、环境影响、及其变化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模拟InSAR技术在城市灾害、地表形变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它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湖南省地球物理学研究将进一步鼓励勘探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探索,鼓励研究领域:地质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及预测预报;矿致异常机理及矿与非矿异常快速区分;深部矿产资源面积性快速探测方法与理论;隧(坑)道大深度探测;电磁法勘探的高维高分辨反演。

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

湖南地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区内地质现象典型多样,并具有很高的研究程度,是我国很多地质理论的发源地。湖南地质科学研究将进一步鼓励地质理论创新和应用地质的实践探索。鼓励研究领域:壳-幔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超大型矿床、大型矿集区的深部成矿动力机制及找矿预测;典型矿床的成矿穿时特征及其构造动力机制;盆-山耦合作用机制与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化;地质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及预测预报;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球化学

现代地球化学研究既探讨地质过程的地球化学问题,又研究人为作用的地球化学响应。鼓励研究领域包括:湖南花岗岩深部成岩成矿地球化学作用及找矿预测;低温成矿地球化学作用;湖南油页岩成岩地球化学作用及成藏预测分析;地质(自然)污染源及其环境污染效应的地球化学示踪;有色金属资源利用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的地球化学机制;微量元素土壤-根际地球化学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工程科学

冶金与矿业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绿色资源开采、数字矿山的新理论;重大灾害事故,特别是矿山瓦斯爆炸、煤炭自燃和矿井水灾的防治新理论;矿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资源循环科学,如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资源化利用、资源生态化利用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新过程;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极端条件下的冶金及加工过程理论;冶金反应工程学与冶金化工过程及设备;批量、超大尺寸冶金产品均匀性控制理论。对部分需要较多经费的研究项目,如火法冶金、电(化学)冶金、电成型、金属塑性加工等,将给予重点关注。

机械学和制造工程科学

鼓励涉及机械工程领域新理论、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项目,突出自主创新机电装备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对于面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机电系统(装备)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基础研究。鼓励与企业联合申报和有工程应用背景的选题项目,鼓励结合具体工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研究。机械学重点包括机构学、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重点包括高能束成形与短流程近净成形制造、高速高精度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量与核仪器、微/纳机械系统等。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鼓励范围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及热力系统动态学,内流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燃烧学,热物性和热物理测试技术基础,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热物理问题,以及与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领域相关问题的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鼓励跨出本科学处传统边界,研究与相邻科学处形成交叉的课题(如与物理、化学、生命、信息、材料、环境、安全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新型热力循环机理和非平衡热动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复杂系统的热动力学及其优化与控制;内流湍流特性和非定常流特性与控制;微纳尺度及微细结构内的传热传质,辐射与相变换热;清洁、高效、超声速、微尺度燃烧;公共安全防治中的热物理问题;多相流动相间作用机理和热物理模型;热物理测量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利用中的热物理新原理等领域的创新研究。 优先鼓励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把握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前瞻性、探索性,有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不支持纯技术性产品开发或一般意义的重复研究。

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研究

建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研究区域、城市、建筑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革新,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学基础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环境工程学的研究重点是水和空气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学的发展趋势在于面向工程实际、研究工程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解决带有前瞻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先进实验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新材料、新结构与新工艺的采用是本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

鼓励注重研究我省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问题,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注重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中科学决策方法的研究。环境工程领域应注重新理论及高效低耗新工艺技术基础等的研究,鼓励重点是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城镇给排水系统、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空气污染治理、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水质修复等,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研究应到其他相关学科申报,交叉学科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应注意与环境工程学科的有机结合。土木工程领域应注重复杂结构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等方面深层次的创新研究,鼓励土木工程的智能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与结构的灾害作用及失效机理与性态控制、新型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现代结构实验及实测与数字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构抗灾研究要注意加强整体结构层次的研究,提高结构抗震、抗风和抗火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岩土与基础工程方面应注重在复杂环境下土的工程性质及土工结构物和基础工程的失效机理及控制方法的创新研究,交通工程方面应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

水利科学

鼓励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文水资源、水生态与水环境工程、水利与海洋工程影响的研究;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中的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研究;岩土工程、高坝工程的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研究;干旱与洪涝灾害研究;高效节水及环境影响研究;泥沙运动及其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水环境污染治理、城乡供水安全、生态需水、生态环境水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水信息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新型水力机械系统研究等。

电气科学与工程

鼓励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有创新的课题,特别鼓励重视电磁参数及电磁特性的测量原理、方法及其与信息化的结合,重视试验验证以及试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方面的研究。

在电能科学领域,要结合我省能源发展需求,探索电能转换、传输、应用的高效、灵活、安全、可靠和环境友好的新设备、新理论与新方法。包括: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电磁特性测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系统与装备安全运行及可靠性、电力电子变换与集成化、超导应用技术等。

在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科学领域,要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需求,研究新现象、探索新原理、建立新模型和发现新应用。包括:复杂及特殊条件下的电气绝缘,纳米复合材料微结构与介电性能,电磁能量的时空压缩与传输,电磁脉冲与作用对象的能量耦合,放电理论及高活性等离子体的产生,电磁场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生命过程电磁信息提取与利用,复杂条件的瞬态电磁场等。

六、材料科学

鼓励范围包括: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类金属等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合金相、表面与界面、尺度效应、杂质与缺陷等及其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影响的机理;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相变及合金设计;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形变与断裂、强度理论;能源、环境、生物医用、循环再生金属材料中的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失效与功能退化的机制及相关基础;有关金属材料体系的计算材料学基础;新型金属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及相关科学基础;结合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发展材料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原理和技术。继续鼓励有实质性的、有深度的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与能源、信息、生物领域交叉并以金属材料科学问题为主体的基础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

鼓励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思想的、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本身为研究主体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与相关学科进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鼓励结合我省资源状况的新型无机非金属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低维材料和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技术及其性能表征、新效应及其应用中的物理与化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外场诱导相变材料及应用基础研究;复合材料的表面、界面和相容性的研究;“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材料制备科学;智能材料、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表征;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宏观、介观、微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和相应的制备科学;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和改造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有机高分子材料学

鼓励在不同层次上与生命、信息、能源和环境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鼓励提出创新思想,开展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鼓励在以下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固体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制备科学和工艺学(如:制备和加工成型新技术与新工艺;增强增韧、疲劳断裂、摩擦润滑的新理论;多组分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与界面特性;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成型);新型胶粘剂、涂料和助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有机纳米材料;智能材料与仿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

七、信息科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鼓励研究领域:电路与系统、电波传播理论、电磁场瞬态特性、电磁散射与逆散射、高精度高效率电磁计算方法、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微波毫米波器件与集成电路、新型真空器件、等离子体电子器件、高功率微波技术及应用、新型天线理论和技术、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其系统、微波光子学、太赫兹电子技术、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信息检测与识别技术、医学诊断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等。鼓励申请者开展纳米与分子电子器件、新型媒质的电磁特性与应用、太赫兹技术、电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磁信息获取机理、电磁生物效应机理等学科前沿的创新性研究。

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

鼓励研究领域:新型编解码技术、通信理论与系统、新型通信网络、通信软件与协议、探测与成像系统、微弱信号探测与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鼓励申请者探索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新的图像理解与表示方法,以及先进信息处理理论和方法,如分子、细胞、系统等层面的生物信息处理;为适应信息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移动无线互联网、网络通信理论与系统、认知无线电、传感器网络、新型接入网技术、多媒体通信、空间信息处理、天波雷达与地波雷达信息处理、服务科学、下一代网络与新型信息系统等前沿领域研究和探索。

鼓励开展与网络信息安全、探测与成像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空间信息处理、多媒体通信、网络信息处理、低功耗通信电子学有关的研究和对我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学科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鼓励在计算机科学理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原理与系统、系统软件、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信息安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信息处理、虚拟现实、人机环境、移动计算、嵌入式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研究解决国际公认难度大、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问题,以提高我省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信息科学

鼓励研究领域:面向节能减排的生产过程一体化调度与控制;基于模式的控制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复杂网络分析与网络化系统控制;复杂系统的涌现与演化进化规律;信息获取新方法与新型传感器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新理论与新方法;网络(WEB)信息检测、搜索与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语义计算;非合作目标识别;数据理解与机器学习新方法;生命科学中的信息处理与控制;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认知过程的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鼓励研究领域: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半导体电子器件、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新型信息器件(包括纳米、分子、超导、量子等各种自下而上的新型信息功能器件)。

光学与光电子学鼓励研究领域: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光子与光电子器件、传输与交换光子学、红外物理与技术(包括太赫兹)、非线性光学与量子光学、激光、光谱技术、应用光学、光学和光电子材料、空间光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以及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

信息科学优先鼓励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太赫兹器件、纳米器件与技术、量子信息与量子器件、光信息处理与显示技术、先进光子学技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SoC)等方面的研究。

着重鼓励以下领域的研究:光电转换与相互作用、功率器件与集成、射频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光机电器件与技术、传感器技术、有机(聚合物)和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及器件、纳米尺度MOS器件和工艺问题、片上系统和片上网络芯片设计、低维量子结构材料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学和自旋光电子学材料与器件、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高速光通信、光交换、光互连、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高密度信息存贮、显示材料与器件、光发射、光探测和光传感等新技术与器件、高速实时光信息和图像获取与处理、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光物理与新型激光技术、微波光子学、微纳光子器件、先进光学制造和检测技术、超光谱成像方法与技术、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研究等等,以及面向健康和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的信息器件、光学和光子学技术。

八、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包括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评价理论与方法、预测理论与方法、管理心理与行为、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可靠性与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金融工程、管理复杂性研究、知识管理、工程管理等分支学科领域。重视前沿性与基础性研究的研究,鼓励结合我省管理实践、管理哲理与文化特点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

鼓励研究领域:以微观组织(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及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战略管理、企业理论、创新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运作管理、技术管理与技术经济、企业信息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分支学科与研究领域。继续鼓励创新性和瞄准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通过实证分析、案例研究与现场观察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积累与发现的研究,重视对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凝练与总结的研究,重视能够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的研究。提倡科学精神,鼓励探索未知,积极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结合我省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提炼出的管理科学基础理论或技术、方法的研究。

重点鼓励带有管理基础数据调研与收集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项目。鼓励围绕服务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的探索研究,以及服务型制造基础理论、新兴服务(如移动商务/娱乐服务、大型会展或国际赛事服务等)管理理论或方法的探索研究。鼓励探索网络化、国际化和人才流动等新形势下企业/组织技术管理的新问题与新规律、企业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等。

鼓励在企业理论、企业战略、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运作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对组织行为、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与工程、电子商务理论与方法以及移动和智能商务、大型项目的风险与安全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研究。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

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是研究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宏观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的总和,主要鼓励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金融管理与政策、财税管理与政策、产业政策与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科技管理与政策、卫生管理与政策、教育管理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区域发展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学科和领域的基础研究,旨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培养研究人才与队伍,在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鼓励为湖南宏观决策实践提供咨询、支持和参考。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湖南省自然科学衡阳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湖南省自然科学常德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2004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doc》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