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校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2020-03-03 14:39: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聋校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

一、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课堂教学是聋哑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聋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培养一定数学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教学经验表明,更新观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合作探究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聋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聋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聋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从而为聋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聋生的特点,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首先要求学生弄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难以理解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比较,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折纸、切苹果、切西瓜(平均分),看看纸、苹果、西瓜的大小再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在动手、交流讨论(手语交流)、吃中,逐渐的掌握了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通过合作,学生掌握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给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就要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多的看听和说写数学语句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聋生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这是聋生普遍的现象。然而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由于数学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不掌握相应的数学语言,那么他的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就很难达到心算的水平。要给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就要为他们创造提供更多的看听和说写数学语句的机会。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语言的源泉,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精当,务使聋生能够听懂或看懂,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和完整地回答问题,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培养聋生语言思维的习惯。学生完成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读几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聋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语言。在学习《认识物体》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药盒、牙膏盒、粉笔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然后说一说(手语交流)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有多少条棱?几个顶点?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它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有几个顶点?(1)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教师板书:面)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学生:有一条边。教师: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学生:尖。教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有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相对的面(上下、左右、前后)完全相同。

(3)看一看,摸一摸,归纳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6个面,有12条棱,8个顶点;它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每个面都相同。

(4)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之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方体、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聋生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教完乘法口诀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学生统计去小卖部买东西,买20本汉语拼音,(第一组用加法算应该付多少钱?第二组用乘法算应付多少钱?)是用加法快?还是用乘法口诀快?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快捷,也让聋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无穷力量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总之,我们要研究聋生、理解聋生,才能适应聋生,使聋生全面发展。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数学的价值。

聋哑学校实践

聋哑学校活动总结

聋哑学校活动策划书

聋哑学校活动策划案

聋哑学校活动方案

聋哑学校活动方案

聋哑学校活动方案

聋哑学校活动方案

聋哑学校献爱心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聋哑学校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doc》
聋哑学校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