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综述

2020-03-03 08:09: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当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所受到的影响,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论述,并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关于保护乡村地区社会文化的措施做了总结。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 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 来。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 80年代后期。在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影响及物质环境影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的同时,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受 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分析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对其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以期能把握现状,为今后乡村旅游的研究提供借鉴。

1、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概况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是从1950年代开始的,1970年代开始了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经济效益分析,其间还出现了对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影响的一系列问题的批评声音。进入1990年代,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在乡村旅游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对女性问题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态度的研究,认为当地人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影响旅游者的感受,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的关系研究方面,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由于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势必被异化、削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研究中,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应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保护乡村的“乡村性”特征,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1]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在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不但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1990年代的初期才开始。1990年代末期,涉及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明显的增多,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概念的阐释、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的等方面,而有关

[2]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少。杜江,向萍分析了乡村旅游中的主客互动关系,提出就乡村旅游而言,特别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主客关系的不对称和不平衡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受到威胁。左晓斯[3]认为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性与作为一种行动的乡村旅游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密切关系、通达性或不谋而合,乡村旅游的命运取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较量无论较量的结果如何,而它的最终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我国大多数学者赞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产生的文化“涵化”现象;宋章海等[4]引入“新殖民主义”的概念,旅游社区的文化涵化程度是影响社区居民心理承受力的社

[5]会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金方梅对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要实现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优化、发展与保护的统一,主要是对各种旅游因素和旅游地居民思想意识的引导规范,在适当的时候还要采取强制管理的措施,否则会造成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的破坏。

2、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的主要影响 多数学者在探讨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时,都能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缩小城乡差距,加速贫困地区的脱贫。

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很多地方通过这一农旅结合的新模式,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了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为农业经济乏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过竹[7]等学者在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认为旅游开发是解决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这些无形的资产又获得了新的价值体现,原本无法衡量的文化在经济杠杆的调节和作用下成为了财富,促进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8] [9]

(3)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自豪感。

与游客的接触会唤起当地乡村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关注,强化对自身身份和自身表述的关注,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重新唤起了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游客的认知和评价中获得新的肯定和认同[8]。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乡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区进步,促进乡村人口素质的提高[9] [10]。 (4)乡村旅游对乡村的社会结构的改变。

乡村旅游对乡村妇女具有特殊意义。在传统农业活动中,妇女由于身体等条件限制,在乡村社会经济中大多处于从属地位。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在旅游行业,妇女与男子在体力上的差别变得不那么重要,相反,妇女与生俱有的善于与人沟通、细心周到的天性在旅游服务行业有了用武之地。在许多地方,妇女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不仅增加了妇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且通过职业培训及与外界的交往机会的增加,提高了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扩大了她们的视野。Evansh等认为,乡村旅游“潜在地改变了农户丈夫和妻子的能力分布范围”,在对英国斯塔福德郡、林肯郡和多塞特郡212个农户调查中,发现58%的权利由妻子掌握;Dernoi通过奥地利乡村旅游的调查显示,妇女在劳动中承担了多种角色,81%的妇女在从事旅游活动的同时也从事其他农业活动和家务劳动;Nilon的研究也表明,妻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乡村旅游中,有一件事情是不变的:妻子控制着旅游业”;然而Gaon和Winter的调查结果有些不同,认为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只有32%的农户妻子真正从事旅游业”。[1] 2.2 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2.2.1 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1]

发展乡村旅游大大拉动农村经济,带动人员的交流。人的流动,必然带来信息、资金、人才、人际的流动。城镇居民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意识观念、价值认同、生活习俗的改变和演绎。这种互相渗透的交流,对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和小生产者习俗,无疑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改造过程,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了解。由于时尚高消费的城市游客的进入,在游客财富和生活方式的诱导下将对部分村民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地居民在日常言行中向旅游者的模仿。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2] [11]

(2)经济观念增强: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当地居民长期、持续地接触这样一群来参观当地民居、风光,对当地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并愿意因此而支付一定费用的人群,并从旅游的开发中获得了一定收益,突然发现很多传统上跟钱无关的活动原来也是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

[12]于是对传统活动重新以盈利为目的加以审视。

(3)民族自豪感降低: 和占琼通过对纳西族的调查,发现而当今许多年轻的纳西族父母,特别是跟外来人群接触最频繁的城区或城郊父母不教子女说纳西话,这是民族自豪感降低的一个典型表现。

(4)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旅游业的发展,增多了乡村地区的就业途径,然而旅游经济所创造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所提供的绝大部分是较低层次的就业机会,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不受更高的教育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打工的机会,致使当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及支持程度

[12]降低,导致子女出现厌学后即弃学,或完成一阶段学习后不再升学,或干脆弃学打工。 2.2.2 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乡村地区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中国的城市居民和部分国外游客,乡村居民会对游客产生羡慕心理,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接近于游客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叫做文化的同化现象。这样就会降低

[7]文化差异,乡村旅游很快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吸引。

[12]和占琼在纳西族的调查发现在丽江古城过分浓重的商业气息破坏了宁静的生活,在古城的商业繁荣下,居住在那里反而不方便,使得很多居民选择外迁,随着古城原有居民的外

[14]迁,本地人独特的婚丧嫁娶、柴米油盐的活动自然也就随之不在。而刘昌雪等在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作调查时发现旅游发展对古村落的文化环境造成一定损害,一些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古村落,过浓的商业气息冲淡了古村落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甚至有居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破墙开店、拆除古民居改建餐馆、旅店等,破坏古村落原有的建筑和环境,使古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游客的不良行为对古村落的优良传统形成一定冲击,旅游发展也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和社会道德标准下降。 2.2.3 乡村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必须通过作为实物的景观触发而引起。乡村传统文化意象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缩影,由乡村一些地方性、传统性景观表现出来。乡土建筑、乡村劳作形式、乡风民俗这些乡村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它们共同烘托出[15]乡村传统文化意象。 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实质是异质文化群的相互吸引,是从城市文化角度对乡村文化的考察和欣赏,是城里人对乡村又一价值的发现和承认,它为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提供了平台,使之在共时条件下体会传统与现代的差异:现代化城市和典型传统农村社区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异质文化群。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将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4][16]价值。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因而

[12]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对当地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对当地文化方面的影响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道德水平的下降

一些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致使乡村居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进而影响乡村社区秩序

[2][17]的安定,这将断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旅游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活动、一种文化移人活动,游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无疑会把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带到东道社区,即“文化移人”。当旅游者渗透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时候,文化在旅游时空中必须形成高差或势差,双方的文化和社会差异才会真正显露出来。而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旅游又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互动过程,旅游地区自然而然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交汇点,两种文化相互发

[4]生影响,发生变迁,必然产生文化涵化问题。由于参加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一般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大量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同化导致城乡差别的日趋缩小或最终消失,乡村也就因此失去对都市旅游者的

[18]吸引力,乡村旅游也将会不复存在。

(3)民俗风情的失真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吸引游客前来的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所蕴涵着的独特的民俗风情,而这点往往被忽略掉了。[19]一些开办农家旅馆的农户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盲目化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如购置卡拉OK机、游戏机等,大规模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向豪华宾馆的客房装修看齐,接待设施建设陷入了城市化的误区。可惜这些举措非但没有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反而使旅游者失望,因为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恰恰是为了逃避其惯常的城市环境而选择生动野趣的乡村旅游的。[20]

3、保护乡村地区社会文化的措施:

乡村旅游离不开乡村民俗、民间文化;乡村民俗、民间文化同样需要借助乡村旅游而被外界所认识。自乡村旅游的开发之始,就与乡村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必须要有所创新的处理好这些矛盾,这样才能吸引旅游者,也才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国外学者们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组矛盾时,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和文化传统,即保护乡村的“乡村性”特征。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独特卖点,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开发的深入,乡村的“乡村性”特征会受到削弱,从而使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在发展策略上要变“给予游客们想要的(giving the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为“生产我们能出售的(producing what we can sell)”。[1]

农村社区居民面对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振兴和地区繁荣的同时,不得不忍受随之而来的各种不适与矛盾:他们是乡村旅游消极影响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为了协调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矛盾与不适,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倡导社区参与乡村旅游[4]发展。宋章海等提出在文化的整合中,吸收外来文化要以不导致社区原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丧失和价值观念的异化为原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社区文化:(1)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社区社会进步进程,努力改变旅游地社区文化的弱势地位。(2)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推动和加强社区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承。(3)在正常生活中通过舆论、媒体等多种途径强化居民的文化评估同感,减少社会张力,促进社区文化的[13]整合。王兴水提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满足游客休闲的需要,还要以丰富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为目标。只有让当地居民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受益,才能培养居民热情友好的待客态度,避免旅游主体文化与旅游客体文化问的冲突,同时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文化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加多彩的文化,加深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美好体验,提高重游率,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杜江等认为实现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单纯依靠乡村旅游的供需双方是不够的,它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他们认为通过政府有关旅游环境意识的有效宣传和旅游者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充分尊重,特别是通过提高接待地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4、小结

通过对有关乡村旅游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学者已经注意到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但系统科学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尚未完全形成,多是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尚缺。

乡村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乡村地区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更多地借鉴并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加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和分析因子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3,18(1):76-80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15-18 [3].左晓斯.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广东社会科学.2005(1):179-185 [4].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

[5].金方梅.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探讨——重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13-17 [6].毛勇.关于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2004:17-18 [7].和占琼.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52-56 [8].何婉,吴杰.我国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开发关系之探讨.产业经济.2005:74-76 [9].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5,20(1):81-86 [10].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人文地理.2005(3):84-88 [11].周慧颖,吴建华.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旅游学刊.2004,19(6). [12].过竹,邵志忠,执笔.旅游开发与乡村社会发展——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旅游开发启示录.广西民族研究 .2003(1):109-116 [13].王兴水,甘巧林,尚志海.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4):48-51 [14].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旅游学刊.2003,18(6):100-106 [15].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16].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1999(2):38-42 [17].陈晓燕,段德君.后旅游扶贫时代的乡村旅游探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431-433 [18].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5-9 [19].谢雨萍,李肇荣.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经济地理.2005,25(3):418-421 [20].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 [21].尹振华.河北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问题解析.经济坛.2004:32-33. [22].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大理学院学报.2003,2(4):11-16 [23].宗晓莲等.国外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4,19(4):14-21 [24].张朋.乡村旅游中的问题探讨.世纪桥.2005(3):69-70 [25].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旅游学刊.2004,19(4):33-37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开发对诸葛村社会文化影响调查问卷

旅游开发影响

第二章 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开发的典范

乡村旅游的开发论文

浅析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

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

《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综述.doc》
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综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