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双普论文

2020-03-02 13:06: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生进入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学习,对于全新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老师对于新授知识的步步设计,所以在进行《生活中的小数》教学知识之前,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研读。由于本周一会有经验丰富的孙瑛老师和唐艳芳老师的常规课指导,因此上课时间定为周一的第三节。

走进四(4)班的教室,心里有一些忐忑,毕竟周一的新课对于学生的听课状态有着更高的要求。经过思考,我将“名数的改写”的内容和生活中的小数结合在一起,先出示课题“名数的改写”,再由学生读标题,试着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样的数叫做名数?名数怎样改写?为什么要改写名数?等等。就这样学生们带着自己疑问以及想要求解的心态进入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教师出示不同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小数,边出示图片边有学生自己谈谈对这些名数的理解(0.5kg、1.35米、9.25分、38.5摄氏度、7.92秒)。

主题图中4个小朋友要根据不同的身高排排队(80厘米、1米5厘米、0.95米、1.32米)。当学生刚要在课堂练习本上书写时,突然听到许多表示奇怪的声音和停顿,我知道他们发现了我想要的问题,于是顺势提出“你们为什么没有直接排序?在做什么准备呢?”学生回答“排序前应该统一单位!”由此引出“为什么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并出示例1“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这一课题。 “80厘米=( )米”成为学生应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自己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将不同的方法展示成为和学生一起分享的重要内容。而学生们的思考过程也的确丰富:有利用小数的意义将80厘米先转换为80/100米说明思考过程之后在转换为0.80米;也有直接用80÷100,并且向左移动小数点这种方法,而学生在描述这样的思考过程时,语言相对精炼“由厘米转换为米要用80除以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我会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语言,并且灵活运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从整节课的流程上看,如果多设计一些学生合作交流的环节以学带学可以较好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同时适时地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吸收和掌握。所以在孙老师和唐老师的点评中对于这节课的设计进行了调整,在(3)班上课运用这些收获,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而合作交流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将教师研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行到底。

教学中,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较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一、课前收集

提高实践能力

课前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行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紧密相连。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我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引导探究

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更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郑老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较好。

我的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提问过于集中。

2、这节课在重难点方面的探究不够深入。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 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

3、困惑和不足

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馈,发现部分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

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

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部分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

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效果和成绩。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是老师完全归于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因此,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及其至关重要。

学生计算失分的原因。摈弃粗心大意所造成外。第

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很多学生对题目只求“会\",不实际求“解\",甚至认为计算是浪费时间。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

二、“涵养高”动口不动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

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之。

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作为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并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同时还须要求学生适当地降低“涵养”,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口算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每位同学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而教师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3~5分钟的口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要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子曰:“学而时习之”,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当然,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础训练(掌握算理、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强化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训练的手段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种类要注重多样,如:心算,口算,估算,笔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训练,我相信通过反复 的练习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鼓励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计算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带孩子参与购物、坐车、旅游等活动时有意识地计算费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举双得的好事情。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多年来学生的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仅一直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更好的成效。

提高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个学期匆匆的过去了 ,拿着手中的成绩单我做了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了自己在一学期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这学期我继续教四年级的数学,相对于他们来讲,两个班的成绩不是很好,但都有不少的进步。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我制定了以下措施:

一、求真务实,做好常规

(1)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和落实好“课标”的具体要求。

(2)要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实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必备的、扎实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合理制定好教学目标和要求,准确扎实地教好每一个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获得发展。

(3)加强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原型”的数学材料,让学生亲历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模型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数学来自生活又能为生活实际服务。

(4)加强概念辨析与分析数量关系的教学:概念教学要加强辨析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理清各种信息的来龙去脉,正确解答。 (5)重视练习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必要的练习,使学困生能保底,学优生能吃得饱,从而进一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关注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往往会得到问题的答案,而让他们自己做作业时,却有些困难。原因很简单,孩子们不会读题,或者不理解题意。本班的学生独立性比较差,还是以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为主。在做题目之前,我先范读,接着让个别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通过理解条件和问题存在的联系,结合实际生活学生解答起来就会轻松多了。

二、培优补差。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三).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双高双普

双高双普

双高双普

双高双普”工作汇报

“双高双普”实施

“双高双普”宣传材料

双高双普卫生标准

“双高双普”工作汇报

双高双普解说词

双高双普汇报

《双高双普论文.doc》
双高双普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