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2020-03-02 10:58: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附件2: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年 级: 姓 名:2013专 业:吴玉鹏学 号:文化产业管理201302120202

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 排版格式:正文:5号,宋体,行距:1.5倍,用A4纸打印。

※ 每位学生需撰写一份不少于2500字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或者心得体会。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这祭灶在我国民间可是一项流传相当广泛的习俗了。就像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说的一样,尽管在户口本上没灶王爷的名字,但灶王爷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他可是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能耐!

至于有关灶王爷的来历,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在河南,则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关于这方面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他垒灶手艺高,还喜欢处理别人家的纠纷,因而受人尊敬,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他后来活了整整70岁,于腊月廿三深夜去世。这一家之主去世后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而画师又不会管家务。无奈之下,画师趁着腊月廿三哥哥忌日这天在灶壁上绘制哥哥的画像,称玉帝封大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大哥见家里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他们。儿女侄媳们听了后,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后来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事实上,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便被列为五祀之一,并且是五祀中唯一一个得以流传下来的活动。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

祭灶流传甚久,自然也有特定的仪式,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祭灶词》中有详细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正如范成大的诗,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然后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吕蒙正曾在《祭灶词》中写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以此换取食物。

当然,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不仅仅是这一种: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虽说这样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甜甜嘴,贿赂贿赂说好话,但是为何祭灶糖会那么的粘牙?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祭灶糖也与酒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赠送所写“„„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当然与过去祭祀贡品相对比,似乎寒

碜多了,要知道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对这个打小报告的神的敬畏度一直在降低,或许可以说是百姓在官员的“努力”下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那些基层官员。

当然,祭灶并不是全家齐上阵的,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但是“男不拜月”还可以理解,可“女不祭灶”就有点可笑了:“男不拜月”是男子汉大丈夫拜这个没用不说还丢脸,“女不祭灶”却是为了避男女之嫌!在中国民间所祭拜的神仙里面,灶王爷绝对是个老资历了,早在夏朝便已经被尊奉,不过灶王爷到底长什么样,还没有定论:《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于是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种说法倒是挺迷人;但是《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也就是火神祝融,这可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大神,只会人少女害怕啊。不得不承认,中国确实有一些比较好笑的习俗。

虽然祭灶后就快过大年了,但有不少人非常惧怕,就像那两句俗语一样“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

其实,如今的祭灶除了祈福的意义之外,还更象是一个标志——从这天开始,春节便进入了倒计时,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就真正拉开了序幕,年味儿也渐渐浓厚起来。孩子开始到处放炮仗,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从此便不断地响起。卖对联、鞭炮便都出来了;大人们也都开始忙,大街上立时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各个商户也都准备来个“最后的疯狂”,商场里人密密匝匝的,推着车子寸步难行,颇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虽然每个人都报怨着人满为患,可每个人又都乐此不疲。

如今,作为古时“五祀”中唯一流传下来的“祭灶”,早已失去了求神保佑的意义,人们也不再指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了,佛龛、香烛之类的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年年还在祭灶,可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民俗被传承下来,为浓厚的民族节日又增添了几分传统的色彩,不过就像那祭灶糖早已翻新,这祭灶又还剩多少?或许只剩下了一个表皮吧,就像现在的过年等传统节日一样,

小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全文)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祭灶》读后感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春节。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小年祝福语

小年主持词

《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doc》
传统节日祭灶日(小年)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