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2020-03-03 22:33:4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

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来源:学,科,网]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来源:Z。xx。k.Com]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原因 )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表示被动 )

③故今具道所以。( 说 )

④辟邪说,难壬人。( 批驳 )

⑤非某之所敢知。( 领教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 作为 )

为天下理财。( 替 )

不为征利。( 是 )[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表示转折关系,然而 ) 3.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来源:Www.zk5u.com] 4.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 7.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 8.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来源:Www.zk5u.com]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11.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出师表》。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 (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 (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 (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 (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

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窃以为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致天下怨谤 举(推行)先王之政 辟邪说,难壬人 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国事 盘庚之迁,胥(互相,可以当作偏指一方理解)怨者民也 度义(合理)而后动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固守)前所为而已

2、重点句: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3、特殊句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二、品读研讨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

组织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并作翻译。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

提示:A“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为天下理财”; D“辟邪说,难壬人”。

小结:这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而发出的义正辞严的驳斥。

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提示: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 :“欲变此”

3、王安石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立场?(划出能表现王安石态度立场的句子) 明确: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三)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矛盾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读后感

九下29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材料)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12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

《答司马谏议书》的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