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2020-03-03 08:22: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 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 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2]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 文质兼美,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在教学中狠抓朗读, 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对于学生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 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学生能 “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 读之以思” , 现思维上的递阶性。 在朗读训练前, 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 特别注意平仄、押韵。

举例来说, 古诗语言凝练, 讲究韵律和平仄, 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 而且还要注意节拍。 例如 《春晓》 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 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 结合插图, 模仿诗人的情景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 以此来增强真实感, 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语文教学, 实质上还是语言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更要地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朗读; 使得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朗读, 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应该是朗读的好处吧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 如 《火烧云》 等, 这些文章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果能借助多媒体配以美丽的画面,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 《三月的原野》 时, 学生朗读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胶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在学习《观潮》 时, 指导学生朗读 “那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中得到感染, 受到教育, 从而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如为亲”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朗读的氛围,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要借助朗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想象力, 形成最原始, 最纯真的心理感受。 这样, 既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有助于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与认知。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大有裨益。 好的文章应该包括意美、形美、声美三个方面的要求。 “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好于 “僧推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什么要胜过“春风又到江南岸” „„这些绝妙之处, 只有反复吟诵、朗读才能有深刻体会和理解[3]

(三)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等名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读” 与 “写” 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写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对名家的典范作品, 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将有所感悟,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 反复的朗读便于学生的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因此, 学生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多朗读名篇佳作, 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才能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对所读的文章主动地消化, 才能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

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及问题

(一)时间不够充分

在第一课时预习性的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文还是读得疙疙瘩瘩,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拘泥与传统的“讲问”式语文教学手法,往往针对一篇课文,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 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 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 40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课堂上朗读过少,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留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成为定式, 往往一味采取被动学习的手段,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光靠课堂学习无疑是不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让其从课外、从生活中不断学习, 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古往今来, 朗读都被证明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朗读训练目标不明确

朗读训练是泛读和精读的有效组合,在课堂朗读的有限时间内,大量的进行无目的的泛读训练,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年级越高,语速越快,虽力求整齐划一,但这种读没有专心、用情,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效用显然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将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精读与课外的针对性分泛读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三)活跃度较差

不少读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 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示范性的朗读效果,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样不仅违背教育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都是不利的。

(四)朗读主题面窄

学生的朗读主题仅限于课本,并且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都只叫那几个尖子生读。从而导致学生朗读量不够,课外朗读也未引起重视,从而导致朗读主题面窄。

(五)乏针对性的指导

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的程度, 并不是仅仅靠传统 “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 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或者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蕴。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把××语气读出来。 ”“谁能像他一样? ”教师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将学生个性化朗读在无声无息中予以否定,更导致朗读不能容“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改善与指导

(一)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知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 ”[4]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语言的顿悟。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的规范语言,受其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二)养成良好朗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读的要求, 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 对于刚刚跨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拖腔拖调, 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 读起来结结巴巴, 很不自然; 音量不适, 声音走调, 有的轻如蚊子叫, 谁也听不清, 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话, 引起大家的哄笑, 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 不愿意再读了。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一般是坐着的, 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 人坐端正, 两肩放平; 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 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 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 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 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 一旦有了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 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 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 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入情地朗读, 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然后再做好范读, 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四)把握朗读情感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 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 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 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到“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 首先必须很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 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五)发展个性,激发朗读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5],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 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 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教师应力避模糊、玄乎的指导语言,如“你们听,刚才录音里这句话读得多精彩” , “读到这里应该饱含感情”等等。这些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样的指导语言不是模糊就是玄乎。怎么“精彩”?怎样的处理叫“饱含感情”?这些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自己也没弄清楚,教师应该使用一些让学生抓得住的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责备,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激励他下次继续朗读,注意问题。朗读形象生动,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 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不直接采用评价语,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语不是孤立的,是与课文语境有机融合的,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既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端正认识

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纠正那种朗读教学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站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抓到实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 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 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三)灵活运用朗读训练方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草草走过场,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 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使其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使训练的形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有关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 , “儿歌表演评比” , “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培养朗读兴趣,并从中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在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引路者,更要积极诱导,巧妙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朗读中的评价,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参考 。

参考文献:

[1]王艳慧.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探微[J].语文教学研究;2009(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赵建华.让朗读唱响小学语文课堂主旋律[J].语文学刊;2010(12) [4]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 1993, (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随笔

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课堂分角色朗读教学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_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doc》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