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2020-03-02 16:38: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游观苏州山塘街已经整整一年,七里景致皆历历在目。此等风雅情景惟恐哪日忘却,我一直想提笔记录,但一年以来努力整理思绪,却仍然难以下笔。

也许是它名声太响,有着“姑苏第一名街”的美誉。也许是太长,它像一幅典型的中国画卷一样笔直的铺展了七里,每一小段都可以独立成景,所以不能像欣赏用“焦点透视”绘就的西洋油画一样,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可看透整体,而只能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散点透视”的方法移步换景,慢慢品位。也许是它蕴涵的历史典故太多太杂,从风流而富贵的乾隆到风流而落魄的唐寅,从烟花女子董小宛的茅舍到反阉党义士五人的墓碑。总之,山塘街是乐于游观,苦于思考的。

其实,修筑山塘街的目的说来也简单。它的建造者乃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位白师傅不但诗写得平易近人,做工程也很有想象力,杭州西湖上的白堤和苏州的山塘街,就是他专为中国的老百姓量身写就的绝对。一千多年前,在他从杭州转任苏州刺史的任上,有一日他脱下厚重的官服,换上一身轻装,怀着诗人的雅兴,踏着姑苏的晨曦,挤到喧哗的苏州市民中间,走出繁华的商业中心阊门,走向远郊那被青山绿水环绕的虎丘山。那日,他寻思,如果在两地之间开凿一条小河,那他和喜好风雅的苏州人不就可以驾乘吴中最常见的小舟,一路往西,一路划到虎丘山去采风么?回去他便立即组织民工凿河,再从开挖上来的泥土,沿河堆砌成一条堤岸。由此,虎丘山和苏州城,繁华的市井和幽静的山水,连通起来。这河道便是山塘河,这堤岸便是山塘街。从此,七里山塘便成为苏州繁华的代名词,熏陶过唐风宋韵,历经过明朝清风,至今依然。

虽为人工构建,但山塘街并不失之于苏州底色,你看水陆并行,临水而居,和另一条叫平江路的水巷同一格局。但是,和宁静内秀的平江路不同,它古人评论它“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

站在山塘路头,看到的只是长卷一角,不过这个开篇实在精彩。

色调是红色的,红得浓重而艳丽,这是迎合着中国人的喜庆和祥和的心理红。看,墙角大红的灯笼在高悬,店面上艳丽的霓虹在闪烁,天空中写着各色招牌的锦旗在飞扬,仍然感觉得到千年的脂粉在装点,在这里更能真正理解苏东坡的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的,苏州也是像西施那样的美女,不管是淡妆浓妆都一样美丽。在城中他处,是淡妆的苏州,自然而美丽;山塘街上,苏州美人着一身红装,抹了一层浓浓的胭脂,仍然美丽,而不显一丝庸俗。从整体上看,正是增添了这一条长色地带才使淡青色的苏州城别有风味。

音调是喧哗的。但这是喧哗而并不喧嚣,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而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听,熙熙攘攘的街道,笃笃笃笃的卖糖粥,咿呀呀得喂的曲调,丝竹隐隐的评弹,踢踏踢踏的石板路,唉乃唉乃的摇橹,各种充满生机的声音缠绵在一起,构成苏州特有的音韵。

情调是风雅和市井的对立统一。你可以乘一叶扁舟在山塘河荡漾的碧波里悠闲,可以在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奇货中间挑选,可以在大戏台前驻足赏曲,可以携同窗好友到各色茶馆楼上品茗危坐,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像古时的公子哥儿携友一样沿街漫步,如有红尘做伴,活得更是潇潇洒洒。如此风雅之地连风流一世的乾隆皇帝当然不会放过,他六下江南,多次游览山塘街,现在街头还留有“御码头”的碑刻。但是,并不为游客所注意——他们注意的仅是这个码头本身,乾隆以前的数百年里,成百上千的游客从这个码头望眼欲穿的眺望城外的虎丘,乾隆之后的数百年至今,又有千千万万的过客从虎丘回到这个充满人间烟火的苏州城。在这里,一个人,一块碑,一个故事,至多也只能成为芸芸路人游观的谈资,而不像景山上那棵歪脖子树一样,一个崇祯皇帝就赋予它全部的历史意义。当然,即便是富有天下的乾隆皇帝,到这里也不得不放下帝王的架子,入乡随俗,着一身便装,至多带几个跟班做随从混到市井中去风雅。因为,这里河道太窄,容不下帝王的龙舟(这里也许是少有的有御码头却没有御舫的地方);街道太拥挤,容不得你策马奔腾。所以,山塘街对于达官显贵,是容易发生微服私访的地方;对于市井中人,则是如果发生诸如《三笑》中唐寅雇船追舟,追踪至华府卖身为奴之类的风流荒诞故事。在这里,也不太适合写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里的每一天都是新的,连历史故事里的人都仿佛悄悄地被时空送到现代,悄悄地与你同行。

古老的山塘街,正是这样以喧嚣的姿态消隐在静谧的时间中自我升华,用特有的调子发出苏州的声音。

“七里山塘,走过一半三里半”,俗话说得顺口,在时间中,山塘喧哗了千年,在空间里,这三里半的半塘桥像一条明确的分割线,市井在东,郊野往西。走过半塘桥,气氛与前半段截然不同。店铺越走越少,河面越走越宽,桥、柳、村舍、人家历历在现,视野也越走越开阔,正可以放逐一下心情,感受这惬意的抒怀。

在这寻常巷陌,烟柳人家,偶尔歇息片刻于桥头,驻足凝视此桥下碧波和河边杨柳都随风飘动,很自然的希望遇到一个像柳树般柔情的姑娘。却说,半塘的村舍原先是住过一个绝世佳人的。她就是明末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她虽为风尘中人却不为此所染,仰慕清高的李白而自号为青莲女史;她又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不时在曲栏花下借笔抒怀。“残柳凋荷绿未沉,一池清水澈如心。”一句,显尽了她的魅力。难怪连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都对她一见钟情,以至于直追到半塘,只惜当时小宛也许是要保持她那份自尊和骄傲罢,远远的躲到武夷山去了。后来,小宛终于被冒襄的真情所打动,与他喜结连理。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这对遗民情人把府第那高高的大门重重的关上,书房中,他们可以评文论画,把握属于自己的这一方山水;曲栏下,他们可以赏花对酒,这在乱世中盛开的花朵,最为小宛倾心。这位隐居半塘的佳人就是这样在忧伤中自我坚强,在归隐中自我修炼。

大隐隐于市,在繁华的街市边筑一茅屋,隐于此,可以时常装着一副风流不羁的样子,天天潇洒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也可以我想如果在某个夕阳西下,享拥在阳台的摇椅上,思索人生、文章或者历史,也是很温情的情景。这也是山塘街的气质所在吧。在这片杨柳依依的河水一方,你不会生“佳人再难求”之叹,也不会发兴亡得失之感,因为山塘的河水、屋舍、垂柳,甚至住民,仍在静谧中悄悄地写就自己的历史。董小宛的时代是已过去,但董小宛的故事也许还在哪户寻常人家里发生着。

山塘路尾,就到虎丘山下,山上那座塔已层层可数。不错,虎丘是很美,但袭来的却是一股阴风,这里犹如是鲁迅笔下那个盛开野百合的地方——看上去鲜美醉人,但却是坟。

在明末苏州反抗阉党暴动中被杀的五位义士长眠于此。只要是读过中学课本上那篇《五人墓碑记》都知道这五个人,只是很普通的苏州市民,就是当东林党人被当局逮捕时,为人间的正义所激奋而死的。苏州人民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来安葬他们,建好墓门立了碑,以表敬意。这里没有高大的纪念碑,只有矮矮的一方墓穴,墓上盖有绿荫,周围环绕松柏,草丛中偶有栖息于此的蛐蛐在低吟讲叙那些古代义士的故事。墓园外面,山塘河水死般的沉静,而不忍发出一丝欢鸣。从这里回望七里山塘,挺直的路像是那些身份平凡的义士的身躯;路头繁华的街区,更加显得幽静,就像偶尔的嘈杂声更能使人入睡一样。想不到这条著名的路是这样通向这著名的墓碑。

这里的氛围和山塘路头反差很大,正如五位义士的气概和我们印象中温文尔雅的苏州人不一样。山塘街要避开的只是官场的尔虞我诈,而不是人间大义。红色只是装点,喧哗只是气氛,假如面临非常时期,人间的正义就会把归隐于此的士大夫与栖居在此的市井之士组织起来,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立刻充盈这条长长的山塘街,弥漫这如诗如画的苏州古城。而当大事之后,整条街马上恢复到它平素的状态,以特有的节奏运转着,甚至不需要留下任何的痕迹。

今天,静静的墓园里,只几个守墓人正在悠闲的搓麻将,几个小孩正在墓边嬉戏,严穆的气氛早已消融在苏州人的吴侬软语中,恢复了苏州往常特有的悠闲和风雅。只是,我很难意料,如果碰到历史的紧要关头,他们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苏州山塘街导游词(材料)

诗意辞职信

诗意民乐

诗意生活

诗意普洱茶

诗意童年

诗意偶然

夜雨诗意

诗意批语

诗意中国

《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doc》
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