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读后感

2021-06-0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诗意人生》读后感

此书是陈白子先生赠送与我的,《诗意人生》读后感。拜读后,深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了还想读。

我在南通工作生活了大半个世纪,因不属同一单位。白子先生在报社工作,我在工业战线,从无往来交友。过去只知白子其名,却不识白子其人。拜读了《诗意人生》一书,才对白子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从书中产生了共同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心灵的构通。

在我的想象中,白子先生与我都是八十出头的老翁了,又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老报人、大诗人、名作家,有这么响亮的新闻和文学头衔,肯定也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了。可从书中发现,白子先生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一辈子做的是党的喉舌工作,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从他光明磊落的一生,白子先生,虽不是一名党员,却是共产党最忠实的朋友加同志。在我党历史上,这样忠实的朋友是很多的。

《诗意人生》可谓大气隆盛。全书以朱剑书记的\"序\"开篇,以苏子龙总策划的诗文贯穿全局。

读书中所收郑槱年总编的书法墨宝、龚德的《我心中的白子》、徐应佩的诗文、杨自度老总的《江海诗坛常青树》、施亚的《吾师吾友》、白万清的《一生三求》、鲍冬和的《白子礼赞》、曹剑的贺词、朱广英的《恩师陈白子》、王建云的《永恒的守望》等诸多领导和著名作家的诗文佳作,读后从多视角、多方位感知白子先生毕生忠诚于党的新闻和文艺事业,工作中,在着重搞好搞活党的舆论喉舌的同时,不惜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精力和版面\",用之于\"为他人作嫁衣\",用之于发现、培养和造就新闻与文艺人才,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耻于把党的宣传文化阵地,沦为谋取个人名利的工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退而不休。岂不令人可敬可佩可学。

《诗意人生》一书得以问世,我认为永远不应忘记一位有心人──苏子龙同志。

朱剑书记在为《诗意人生》所作的序言中,着重提及此书是由苏子龙策划的。我想出这样一本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约稿、汇总、编排、校对、付印,工作量是很大的,责任也是很强的。我粗略统计,共有76位领导、文友,知己为本书作画、写稿,为白子先生贺寿,都有一份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是苏子龙同志,读后感《《诗意人生》读后感》。

子龙同志早已调离南通,到江苏省电视台担任领导,他为什么要策划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是为他个人?绝不是!他在为南通尽一份历史的责任。南通出了这样一位好同志、老报人、著名诗人、作家,如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将是永远的遗憾!所以我说,南通的历届当家人,都不应忘记苏子龙同志。同时也不应忘记南通日报社领导为此所做出的\"当仁不让\"的贡献。

在白子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有那么多的师友文朋,为老寿星祝贺,在南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将诸多领导和文友的诗文汇集成厚厚一部《诗意人生》,又有地级市原老书记朱剑同志为之写序,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两个\"绝无仅有\",说明一个事实。白子先生的光荣一生,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不仅是先生的个人光荣,也是南通市新闻界和文艺界的光荣!我作为一位同辈人,深为白子先生而高兴!

《诗意人生》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难得的是,书中不仅有南通市新闻界、文化文艺界的精英、文化人所写专稿,还收有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柯蓝大家所作的专文和贺词,以及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笑的书法墨宝等,表明此书的文学含金量之厚重。就我的欣赏感受,这本《诗意人生》确实太精彩了。我是一位工农出生曾担任过领导工作的干部,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却缺乏足够的评价水平。

以我个人的精读感受,老年人看了,同样会在如何做人、做文、做工作、做事业等诸多方面产生共鸣,对我来说,这既是很好的学习,也是精神文明的享受。即使青年人读了《诗意人生》一书,同样会得到启迪,同样能从中吸取文学的营养,学到许多写作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学到做人的美德。

我反复通读了《诗意人生》,白子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集中为一个\"真\"字:他为人真实、帮人真诚、做学问认真;他爱国、爱党、爱家乡、爱人民,感情质朴纯真。时至今日,他依然葆有一份毕真无暇的童趣。当我和老伴同读老作家龚德笔下的\"南通一怪\",禁不住发笑!读白子先生的忘年交苏子龙笔下的\"趣文、雅事\"更令人笑口常开。从书中看不到白子先生有丝毫虚伪的成份。这是文化老人共有的美德。

注:刘俊才同志曾先后在南通天生港发电厂、南通市机械工业局、供电局、电子工业局担任领导工作。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陈白子先生与徐应佩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南通日报老总杨自度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作家柯蓝先生)

(陈白子先生与苏子龙先生、鲍冬和先生)

(陈白子先生出席朱广英作品研讨会)

以上照片均采自陈白子博客相册

陈白子博客:

推荐第2篇:诗意山水读后感

《诗意山水》读后感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初读全文的第一感受。本文看似一篇写景文,我认为这其实我一篇抒情散文借物抒情,借山水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雅”著称——琴、棋、书、画,无不有一种浓墨滴入水中,稀释扩散的飘渺之感,或清风吹入竹林,伴着沙沙的声音端坐草房中,品茗,自己跟自己对弈的绝佳、虚无、忘我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亦是这样:清新淡雅飘渺,同时也浓郁厚重——形散而志不散。

文中,作者将对五千年这文化的精妙与神奇的赞美全融入这山、这水中。正如题一幅字,纸上的一丛劲竹,一座青山,一汪清泉,无不是为烘托那字迹所画。中华大地的山水是青的、雄厚的、俊秀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正是这些如一张轻纱般的文化,盖住了山、水、漠、月等等,令其皆着文化之色。 正如余秋雨先生的《西湖梦》所云:“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别致山水景与文化连结在一起,而中国文化却是每个中国人自古子便有的,自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必有这一景;像用墨渲染的山,伴着一滩像用墨渲染的湖,湖中有渔船,夕阳西下,伴着山中的鹭鸣,湖面碧波粼粼。中国的文化已有了“山水文化”这个新名称,一山一水只有在中国人心中才有一种令人怡然的韵味,所以“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道理”,因为这是“中国式”的文化。中国独有的。

现在的我们,看不见那些山水,固然可惜。一个国从未看过山水,从未品味它那是对中国文化多么的大不敬!我们只能在梦中赏文化,并发出同作者的“游便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的愿望了。

推荐第3篇:诗意语文读后感

2011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诗意语文》读后感

龙口市第二实验小学生丽波zhanjie7758@163.com13964570675

何为“诗意语文”?这是我从教语文而来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听陈曙光老师的一次专题报告中,他讲到语乃国语,而文是文言的问。我明白语文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在看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之后,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语文的真谛。认真审酌了自己从教这几年,曾经的艰辛,曾经的绚丽,本以为触到了语文的灵魂。现在看来我只是飘在湖上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去,没有领略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我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这条漫长而又充满快乐的路,吸引着我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王崧舟老师的这种那个执着,好学的精神,是我的佩服之心油然而生。他的诗意语文之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就的。实在锲而不舍地摸索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一个人从事教师职业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真的很不容易。我自诩也是爱读书之人,在看了此书之后,自知惭愧。读书只是闲暇时的一种消遣,没有把它作为第一爱好,真正静下心来研读也是这几年的事。

虽然没有亲耳听过王崧舟老师的演讲,但每晚在灯下夜读的时候我仿佛就是在聆听他精彩的演说。我原本对语文教学一些模糊的理解,现在清晰了。只是我还没有完全消化,而且我认为有些也需要在

实践教学中去实施探索。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并引以为豪,让孩子为语文叹服,是她放飞孩子稚嫩的幻想,唤醒沉醉的智慧,去追求理想实现自我。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算是终成正果。

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我们应具有这样的底蕴,我要试与时间比赛,多读书多学习,做个有学问的老师。把诗意语文的一些内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起来。我的生命之轮虽不是为语文而来,但语文滋润了我,赋予了我诗意,点燃了我的激情。希望我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富”起来,赋有“诗意”。

推荐第4篇:夜雨诗意读后感

真的爱读散文,就像一点风景,无论驻足远望还是身临其中,都如铤然一叶撩起心海涟波。只有她,矢车菊般的宁静、风信子般清芳。

夜雨中,人的思考格外的专注,天地一切归于反璞……

夜不知觉中深了下来,手拾半卷书香,萦回迂转于恍惚、无言的刹那。夜中的思考专注深远,深远中一缕哲思的韵味由然于脑海。——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我们的追求驶向何方?我们的心灵是在简单走向繁杂,还是由复杂中归于反璞?在记忆中翻找那曾在下意识中的共鸣。

夜更加深了……

携着那夜余秋雨带来的疑惑,日子默默地走着。

那个下午,坐公交车去学语文,无聊中,我望着窗外发呆。车开时,已有一个瘦弱的男生,背着一个单肩书包坐在我的旁边。我挪了挪身子,把视线移开。车子走过两站,当我再环视车厢时,视线却一下定格在男孩身上,无法回转。那男孩大概在补作业吧,他把稿纸本摊在腿上,已经写了一大段文字,正在策笔沉思。

我细细地读着、读着,像是欣赏一位名家的手稿。一瞬间,那曾在下意识中的共鸣那样强烈的振动。那笨拙的笔触、那直白的口吻、那匆忙的构思直截了当的震撼心扉。那宁静的、朴实的笔触中,天就是蓝的,树就是绿的,人就是忙碌的……一切,在心中如一条缓缓的溪水流过,给予无限的美感。

不时多久,车到站,走出车厢,宁静的夏天格外澄澈,脚步让思索拉得缓慢,拖的蹒跚。

走过,寻找,一直所疑问,一直所苦寻的答案,竟在这样的仲夏恍然顿悟。宁静的书写,专注的描画,质朴的抒发,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那男孩因不谙世事而拥有心灵上的宁静,因迫于时间而获得精神上的专注,又因阅历、素养的限制而懂得质朴的表达。原来我们所历千万辛苦而未达到的事情,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我们反复雕琢的人生竟会忘记那本质的生命。人们在奋斗中追求着,渐渐的竟错过了片刻的宁静……

到此,我不得不将眉心紧皱。一种生命观崭新地暴露眼前,掀去了原有的朦胧,变成了肉体中那样强烈的呼唤。生命只有一次,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环境究竟湮没了多少人生光景。扭曲了多少忘记回头的人性?又让多少人迷失了真正本质上的自我?对此,我默然,默然地继续奔走,默然地回首,默然地哀叹哭泣。

感谢余秋雨——夜寒雨诗意。这其中超脱了太多太多。寻找宁静,思想专注,生命反璞。除此之外,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推荐第5篇:诗意课谱读后感

诗意课谱,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提起诗意语文,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王崧舟老师;说起王崧舟老师,我们又会想起他的《诗意语文课谱》。

《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是王崧舟老师和林志芳老师合著的,总共有十编,每一编都以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例展开,为我们呈现了“课品综述”、“课文呈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四个精彩板块。这十编中的十个课例是王崧舟老师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代表作,从诗意语文的发轫到诗意语文的完备、转型,是一个发展轨迹的呈现,是王崧舟老师感悟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完美诠释。

在这个暑假里,我利用20天把这本书看了两遍。在看的过程中,我试着把课文与课堂实录、课堂品评、课程反思联系着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与惊喜是巨大的,震撼的是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课上到艺术品的程度,惊喜的是王崧舟老师在这十个课例里提供了优秀的教学策略。下面我把我的几点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王崧舟式的教学策略的宝库。王崧舟老师语文阅读课的主要模式是感悟理解式的。他利用“举象”、“造境”、“入情”、“陌生化”“寻根”等策略,还原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形象,触摸文字的温度,引导学生“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

在这十个课例里王崧舟老师运用得最好的策略是“读”。读,是汉语言学习的最基本策略,王崧舟老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很有成效。

《普罗米修斯》里开课时,王崧舟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里出现的五个神的名字,引着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为什么?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名字都是什么“斯”什么“斯”的,四年级的学生读不好,当然要好好读顺了。《两小儿辩日》里由读通读顺的读,到“辩斗”的多次读,学生浑然不觉,课文已经背了下来。这是读顺、读熟,更不用说“一唱三叹”的诵读了。不读,怎能入心?读,这个最基本的手段被王老师用得很有效。

被王老师用得好的基本策略还有“写”。这十个课例里,没有一个不“写”。他的课堂练笔总是在水到渠成之时出现,总是那么适时,整合得那么“雁过无痕”,既是让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甚至自己实现精神层面上的对话,又是对学生写的能力的训练。印象最深的是《慈母情深》里,学生在品完母爱之后,让学生写“作为母亲的儿子,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对母亲倾诉”,同时要求学生“母亲这个词要至少出现三次”,这是要实现对文本话语形式重要特点“排比句”的训练;还有《普罗米修斯》里,学生读完普罗米修斯受难情节后,教师出示练笔要求:“在高高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坚定地望着大地,望着人间,他看到„„”教师提示:“一个画面,一段故事,无论他看到了什么,我相信有一个情景一定会在他的面前不断出现,那就是——熊熊燃烧的火!一次,两次,也许更多次。”这既是对语言运用的指导,也是对文章主旨的再次眷顾。

其次,我觉得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榜样。欣赏这十个课例,在每一个里,你都能看到随时随地,王老师在

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王崧舟老师每引领学生品悟一处,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画下来;把你这个感受写在旁边;圈起来。举个例子,在《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教师用了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品悟神的受难:饿了,渴了,普罗米修斯为什么不吃上一口?(生答,因为他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教师要求学生把“死死地锁”圈出来;他累,他困,为什么不坐下来歇一歇,不躺下来睡一觉?(生答,因为他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教师要求学生在“锁”字上再画一圈;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他为什么不躲一躲?(生答,因为他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教师要求学生在“锁”字上再画一圈。这处勾画太精彩了,孩子们通过反复勾画,深深地体会到了曾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幸福快乐的天神为了人类拥有火受难的痛苦。就这样,学生学会了一边读书一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最后,我从王老师的课例里深深地认识到:解读文本对上好语文课的重要性。王老师对文本解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品读时,王老师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悟情、入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一口气用了多少个“有”字?此问题一出,引起了学生的深层阅读,深层思考。七个“有”字,让学生惊呼,让学生感叹,学生仿佛置身于这座世界上最精美的最壮观的皇家园林。一种自豪、一种喜悦浮上心头,这种情绪,可谓扬至高点。当学生还沉浸在无比自豪、无比喜悦之中,突然面对圆明园毁灭的事实,情感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一个地球》,王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了“不加节制”、“生态灾难”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提炼。提炼出来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联系,在学生面前,“不加节制”、“生态灾难”仿佛幻化成一幅幅让人痛心、让人揪人、让人担心的画面,“只有一个地球”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一夜的工作》抓住对总理这一夜中“简朴”的感触,品味“极其简单”。从简单的陈设,到对“极其”的理解,再到“简单”背后原有的奢华,层层递进,层层感悟,原来陈设的“极其简单”,恰是总理精神的极其不简单。

正是有了这样深刻、独特的解读,才有了课堂那样精彩的品悟。我认识到,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深度和高度。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硬功夫,我们平时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太肤浅和粗糙了,正像王老师说的,敏锐的语文意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读着《诗意语文课谱》,我仿佛置身于一节节精彩的课中。有兴趣的老师跟我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品味大师的高尚人生吧!

推荐第6篇:《诗意语文》的读后感

寒假我看的第二本书就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捧着《诗意语文》,好像王老师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演讲方式呈现给大家的。王松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争取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语文路漫漫,吾将努力而求索。

推荐第7篇:《哲学诗意三重奏》读后感

马克思课作业

多情却总似无情

——《哲学诗意三重奏》读后感

0906010092 09中文3 林彬

纪晓岚晚年不事著述,只作“整理国故”之专,自道我所欲言古人皆已言之。林语堂称此语“已宣布旧文学走到绝路”。阅微至此,已无个我,而投身于一片历史的苍茫之中。不过远非奥修所言与“在”合一,只是低首古人,欲以古人之言传诸后生,犹有明天之期待,但是这份期待,迥异革命者凤凰涅槃之憧憬。晓岚之期待明天,与期待昨天无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耳。期之未来,乃重返三代圣王之治,三代虽有民主之名,然思之于专制时代之士人,早与君主政制淆合,自非昆明劫后之想也。

于此我们可见浓厚历史意识加诸古代士人之个性枷锁和文化使命。这种历史意识,是古典意义上之历史意识,而并非包含现代性之历史意识。历史意识之本质目的都是维护伦理,向来伦理之谓,皆为男女长幼尊卑之序,可见古典历史意识背后,有着坚实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君权主义的隐形支撑。所以五四狂飙乍起,以孔氏为落水狗,则男权父权君权旦夕之间摇摇有欲坠之势矣。

历史之视乎中国古人,每有“思接千载”四字为之状名。以文明化性质而言,历史意识之深沉、苍茫,盖近乎耶路撒冷圣殿之谓也,纯乎一种接承文化之使命,而愈近于本体之神圣。大凡文明社会,尽有一定程度上完善之伦理,完善之秩序,而对于传统之尊重,对于历史之仰视,乃为文明人之必然属性。纵然目之未发达文明社会,其中底层民众,虽无腹 之全,亦无一不在伦理之治下,渠于历史,亦未敢有狂豪之视也。大略世分七洲,而治乎天下者,无论圣教之“仁”,西人之“爱”,其文明系统之情状,未始能出此疆界。

文明之社会,文明之历史,殆若是矣。然求乎道家之论,则睥睨历史,以自然为高。以老庄之慧眼视乎宇宙,言虽薄今而尚古,心实将“古”投射于一篇虚缈无垠的时空之中(不似儒家将“古”坐实为实际历史)。儒道时空论之分别,方东美《》之言,允为精析,试摘数句,可发会心者一笑一叹:“孔子在《易经》哲学中俨然以时空在过去有固定之始点,只是向未来奔逝无言。[“逝者如斯夫!”孔子川上之叹。]然而庄子却只接受时间展向未来,无穷延伸,而否认时间在过去,由于造物主之创始而有所谓任何固定始点之看法。“”太初有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此儒家之言,迥乎庄生之论,明矣。

庄生既腾飞青冥,笑斩盘古,化有为无,化始为终,则天地一切,绵绵无尽矣!既云乎词,则绵绵时空之任一点,任一人,必万有齐于一也,讵有古今贵贱之别哉?既云乎此,则何用伦理秩序,何用历史意识,何用文化传统乎?所以道家之言,必不能主盟于高度文明化社会之思想界,纵流风千古,亦非主流。盖文明之形成,必有日月之积累,必有历史之绵延,实则如是,舆论亦以为需,倘采乎老庄之论,则悖乎文明形成之条件,既无失缺,则文明之合理性亦一夕即废。

故而昌黎,永叔二公,不惜以激愤之言,攻乎佛老,以为惑乱人心,无君无父,二人大张之帜,蘸血其上,而绚烂五彩,不减先秦孟子之剑刺杨墨。魏晋靡于玄风,自宋以降,亦每受讥嘲,盖社会思想之根,已由道玄一变为理学矣。列朝诗论之中,汉末称之“风骨”,魏晋称之“风度”,一尖峭,一雍容,一字之差,万象已更矣。向论吾国诗坛,莫不以此四字为宗尚,欲寻乎天作之合于一者,君不见庐山云松之上,有人醉卧酣歌耶?太白诗清新俊逸,英气勃发,盖趋于风度而超乎“风度”者。渠之较乎猪公更近晋人趣味,于斯可见矣。

古人有赞,赞乎孔孟,古人有铭,铭乎荀杨,吾不赞,不铭,吾歌乎太清,歌乎沧浪,太白上下其间,受吾叩首。天生此子,天外飞仙,万有于一,高视千古,故其诗极兰蕙之芳,后世实无心摹手拟之人。盖圣人之道,可以传心,故孔孟之后,尚有程朱,仙人之神,不可有二,则庄生既死,再无姑射。世界本为人之世界,道统之世界,秩序之世界,伦理之世界,

行径异于常者,便为畸人,纵寻骚坛之类,亦常常不免乎伦理、传统之束缚(不尽为消极之束缚),右丞之温敦,工部之忠厚,中国诗家二脉,窥二宗于管中,可知万裔之实也。独有东山李侯,吾所谓“激情的悠游者”也,韩昌黎能“激情”,而不能“悠游”,陶元亮能“悠游”,而终乏“激情”,盖陶、韩二者,皆能超出凡俗之历史意识者,而独不能两全,一激,一和,终为两种意义上对历史意识(传统)之屈从,而不能同侪供奉,可以绝百代之姿,振翼于千仭之上,作平视甚至高视历史之远目。

吾人读其《古风》诗,有“吾祖之流沙”句,盖念念以老子为祖而自豪也,家族意识,光照云海。读其“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诗,亦未忘乎明皇七宝调羹之恩,忠君之心,亦未泯灭。读其《寄东鲁二稚子》诗,“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平阳之伤情,又岂非太白之悲催自道耶?又复“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耿耿仁心一片,众生知此,应稍宽慰。太白自非反伦理反历史之人,惟其极以个人之五彩,耀乎众人之一色,虽不能超乎二者,终是金石清铿,不同凡响。

中国之士大夫,盖集体无意识社会下之有意识群体也。然其个性,犹在伦理意识域界之内。青莲居士,独为历史意识群中异类,以古今无二之飞扬跋扈,为自由主义代言,抗乎抑我之历史意识,此一“背叛”,正反相合,正则超出伦理话语权之掣制,反则失之于轻薄、“无德”。渠之面对历史重压,亦不能免乎无奈,独其无奈,为潇洒之无奈,所谓“太白诗一味旷达”也。道家之历史意识解构儒家“历史式人生(伦理式人生、人生式人生)”之力,亦进而变为“时空式人生(宇宙式人生、非人生式人生)”。

而诗坛封禅,泰山有二,仙来矣,圣何之?噫!甫汝来前!与白试剑。一为诗家之圣哲,一为骚坛之谪仙,儒之与道,伦理之与个人,秩序之与自由,当时一战,千古未休。后来贤士,取乎所爱,亦由爱屋及乌,王介甫之尊草堂,李卓吾之亲东山,显乎其情性乃至阶级也。

兹以咏史一题为例,李虽向称作手,而杜更驾乎其上,下启梦得、牧之、义山,为此苑之广大神通也。夫太白之咏史,每见轻盈俊快,盖个人化之历史,然因其个人化,得以超出时代,然亦因其个人化,而未至深沈之境。子美则下笔极重,乃更具普遍性之历史,亦因其普遍性,而不免乎集体化之弊。倘为下一断语,则太白以多情然轻薄之眼光看历史,子美以痴情然保守之眼光看历史。

余少读许彦周诗话,为刘宾客、杜舍人诗一较,以梦得《蜀先主庙》为胜。《赤壁》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句,彦周谓为“轻薄”,讥之“雌黄”,而以中山之“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为情而不浅。当时年少,惟以少年之狂作思,不免为宋人一腔子陈腐作憾。年既长,乃知“陈腐”之谓,时或为“严谨”“深沉”之别字也。史入于诗,不能不着个人之情彩,唯着色于纸,浓淡不同。好泼墨者,或淋漓俊快,十分可人,然考之别论,艾略特不有言乎:“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好细描工笔者,则易失之于板滞,然一笔一画,庄重从容,于“通向语言的途中”,或更近乎道矣。

由李、杜飘之刘、杜,非尽离题之责,乃借少思之老,见乎伦理之力量也。伦理之作用于人生,历史之作用于人生,本人之运命,作用于文学之人生,亦文学之必经,惟入而化之,云为大道,不徒渡己,亦关乎伦理本质之解剖、世俗无此悟见,吾人亦唯以俗为马首,既不能作超越之姿态,亦惟埋首国故,借千年之古史,觅太始之童心。幽默耶?讽刺耶?传统之力,逝川不息,于今日之市场化社会、市场化之文学,来之何疾!隐之何地?若不受之,不寻之,则吾人亦去之何速!存之何时?

呜呼,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掷笔一笑而已。

推荐第8篇:读后感《教师的诗意生活》

行走在如诗的生活中

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钧儒小学 周悦佳

我是个自小就很喜欢古典文学的人,这大概缘自于我对《红楼梦》的喜爱,那里的年轻女子几乎个个鲜活而美丽,“十二金钗”更是活得如诗如画。尤其是黛玉,一生与诗结伴,用诗书写人生,用诗书写生活。她的日子在我看来就是“诗意”。春日时,“沾衣欲湿杏花雨”;夏日起,“手把花锄出绣帘”;秋日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冬日来“芦雪庵即景联句”。如斯日子,便是我向往却无法达到的“诗意生活”。而作为一名教师,这份“诗意”似乎相隔甚远。

直到拿起这本名为《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书时,我才又重新思考起所谓的“诗意生活”。“诗意”顾名思义,即为,如诗般意境的生活。凡念过诗者皆知,诗歌讲求的精髓便是意境,意境好则诗绝,否则文字只是苍白空洞的排列。诗人毕生所展示给人的就是其“意境”。所以,诗的的意境该是多么美妙!一个人要拥有诗意的生活更该是多么美妙!

随意翻看了几页书,便开始坐下。回顾自己的日子,品味自己是否曾经、正在抑或将来要有的“诗意生活”。蓦然发现,其实黛玉那份追求诗般的岁月,我也曾经过。工作在校时,我曾日日欣赏那株不惹人注目的不知名的花树,看它经历四季,由小芽而饱满,由怒放而凋零;我曾默默观赏孩子的各种表情,有考试时泰然自若的,有上课时神采飞扬的,有聊天时神采飞扬的,也有吵架时火冒三丈的。在家逢雨时,我总坐在房间飘窗上抱膝听雨,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小弦”,那哗啦哗啦的大雨声如“大弦”,均能“嘈嘈切切错杂弹”,逢闲日里,我爱拿一杯咖啡,捧一部书,等再抬头便已夜幕临近。寒暑假时,我又喜选择“文化之地”,来一场“苦旅”,只为一睹那古城历史的魅力,站在北京城内,体会帝都之豁达;站在云冈之前,感悟佛教之深远;站在晋商院落,遥想高门大户之显赫,站在悬空寺下,惊叹人类建筑之奇绝,总之每选一处,必有所思,每到一处,必有所得。

于是,我发现要想“诗意生活”必有其三:其一在于经济、其二在于文化,其三在于心态。我母亲说过一句话:“家阔出少年”,其实这话我在书中从未见过,但听之未尝不是道理。连马斯洛理论也说人的需要有层次:日夜思虑吃饭、穿衣问题者只能追求“诗意”,而无法享受“诗意”。所以“诗意”的先决条件是不能特别贫寒,起码能粗茶淡饭。这贾母能帮着黛玉装扮屋子,说潇湘馆的窗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要配上银红的“霞影纱”才是。而刘姥姥只会说“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这二人就是由于经济不同,导致对生活要求的不同,前者养尊处优,便寻求生活得更美,后者是来寻求接济,对生活当然只是温饱。所以“快乐”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诗意”却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

其二为文化。不是任何富裕者均能“诗意生活”的,宽裕而有文化沉积的人才能学会“诗意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比如生活中的美是人人都会看的,但不是人人都能懂得的。 很多富裕者都不喜欢被人称做“暴发户”,因为这个名词意味着富裕者本身欠缺文化,往往被人所不屑。许多电影电视中描绘出的“暴发户”形象都是穿金戴银,惟恐旁人不知道他(她)腰缠万贯,如此的人即使生活得纸醉金迷,也只是恣意生活,却无法“诗意生活”。

其三为心态。世间大多数人是平凡的,没有三餐不继,更没有富贵逼人。每日忙忙碌碌自己的工作,回家简简单单自己的生活。这样平淡无奇的日子要想“诗意”,就该有“诗意”的心态,就如那书中所说连失眠都要“享受”。感受 每一个早晨的阳光灿烂,每一个夜晚的繁星点点,每一片树叶的嫩绿,每一朵鲜花的娇艳;会感觉到过去不曾感觉到的那竹外桃花,荷尖蜻蜒,无边落木,卷地风来。发现陌生人的善良朴实,寻找身边人的纯真热情。给自己一个爱好,爱旅游、爱音乐、爱阅读„„温文尔雅、旷达睿智。而后你会发现,原来吃完饭,漫步小区,也能心旷神怡;做完家务,欣赏整洁,也有“一番扑鼻香”„„只要保有一颗包容、敏感的心灵,世间万物在你眼中都是如此生机盎然。那么就如袁枚所写“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样,可以如牡丹般富贵地“诗意而活”,更可如苔花般自傲地“诗意而活”。

真心地希望自己,能如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每天的日子里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

推荐第9篇:《行走在诗意间》读后感

读书心得

最近了读薛瑞萍的几篇文章,她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羡慕不已,她的一些观点又促人深思。在字里行间,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率直,她的大气,她的真诚,以及难得的纯净及浓浓的书卷气。你看她在《行走在诗意间》里写道:

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是那段“再求职”的经历,到今天我还心猿意马,徘徊歧路呢——是我的性格原本就适合做教师,还是教书育人的生涯已经改变了我?哪怕个性是石,职业是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泽与冲击,也会在石头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何况我原本就是一个怕见勾心斗角的书呆子。

并非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于那些激流涌进的弄潮儿,我深怀敬意。而我,则宁愿守着一方干净安稳的教师,做一回冷眼向阳的看客。日子不是过给人看的,鞋好鞋坏脚知道;金钱有价,快乐无价,自己觉得好才是最好。

多么精到、多么深刻的认识!其实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不也是这样,但却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

请看她在《和语文教师谈读书》里抒发的,对语文教学的独特见解: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课改”,就是让语文回到语文。……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味。怎样做到,这才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但是无论如何,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

再看她的潇洒与豪放: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可以难住我的。平时上课就是妙语连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坐在我的课堂上,想开小差都难。(好让人向往啊!我真的想走进她的课堂,一睹她的风采。)

至于公开课,说白了,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开头如爆竹之燃放,突如其来;结尾如钟磬之轻叩,余音绕梁;该问处问,该议处议;当松便松,当紧便紧;字斟句酌,环环相扣;高潮迭出,起伏有致……有什么呀!

你看,她的气魄,非一般人能比,所以她常自诩“有点狂”。但我却喜欢她的“狂”,她的狂,狂得真,狂得实。而且她的文笔清新流畅,语调风趣泼辣。

读了薛瑞萍的文章,最深的感觉就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她那开阔的书怀让我为之诈舌,让我有点高山仰止。是的,我们的生活圈子可以说是狭窄封闭的,但读书却能让人充实,我有一种获得浮出水面、透畅呼吸的感觉。我想这样,我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贫乏,才会多一片氤氲深秀的所在。

推荐第10篇: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打开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倦的深刻钻研。

在《诗意语文》一书中,曾亲聆王老师《枫桥夜泊》的教学。这首诗我教过起码四五遍,但是总感觉没有进步,仅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层面,无法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让我深深折服,再特意找来《枫桥夜泊》的课堂实录学习,再一次感到了强烈的震撼。王老师从《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的确,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上,王老师几句简单的点评,一段抒情的过渡语、一首补充阅读的小诗,一张总理日程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阅读的广泛,知识面的宽广,因此而积累的深厚底蕴。这决不是靠突击一两个晚上搜集一些资料所能达到的境地。

王老师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言: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啊,诗意的语文需要教师平和的心态和神圣的使命感。不为短期的效应,不为眼前的功利,为了花草树木整个的一生长远考虑,像春雨润物无声,奠定扎实的根基,让小苗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陶醉在学习中,语文学习成了他们内在的需要和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他自己也这样感叹:“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睡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孩童如花,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如果把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作“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来做,那他的人生必定充满快乐和收获。一直以来,在追寻这样的一个梦。虽然觉得有些迷茫,有些遥远,但始终不离不弃。

第11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我并没有刻意去学,老师也并没有刻意去教,但是语文的概念就这样根植在了我的一生之中,它抽象吗,也许是,但是我就是实实在在的记住了它。

由此可见,语文真的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东西,硬要去把语文讲出来,我想那样所得到的效果应该是更多的人不用语文,不爱语文,不理解语文吧,身正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和示范,把自身积累的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在教育的细节中与流露出来,这就是教育,这也是信念的播种,时间会是土壤,时间会把你想要传达的所有抽象的东西根植在孩子们的灵魂当中,所以语文,仅此而已。

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人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找不到突破点,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换言之没有什么有效快速提高自己的途径,其实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家长去沟通一下,问一问他:你心目里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很晦涩?它是否很难懂? 用心的去想过语文是什么吗?语文不抽象语文很简单,它既不像数学需要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它所需要的,你所需要给它的,不过是静下心来读读书,静下心来写写字,静下心来跟心灵去尝试一次对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理解的基础不过就是读,耐心的砸一点时间在读书当中,不仅理解的能力会有提高,对人生境界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语言文字对于灵魂的渲染和熏陶才是语文带给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

王崧洲先生把语文当做诗意语文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物质化的时代下越来越缺少精神上的富足,就连教育都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时代浮躁的气息,它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华而不实。而诗意化的语文则重新把教育定位成为了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如果你把语文定位成为一门功课,那么你学习接受语文的方式也就只能是学习功课的方式,公式化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所以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有的孩子不爱学语文, 如果把它当成是一门爱好,所有学习的动力都源自于喜爱,就如同你喜爱舞蹈那么你一切的动力都源自于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优雅的展现舞姿,你就不会去计较日复一日辛苦的练习与付出;如果有的孩子学习不好语文,那么我只能说你还不够爱它,你还不够懂它,语言不是语言本身更多的是交流的工具,文字不是文字符号更多的是情感的承载,如果你爱读书喜欢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踏实而又沉稳的去阅读,如果你你爱写作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娴熟而又多彩去书写,境由心生,生活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老师又能把怎样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你呢?老师所传授给你的不过是一把能打开这世界浩瀚书籍海洋的一小把钥匙,读懂多少内涵汲取多少养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不去把语文当成一门讳莫如深的功课,仅仅把它当做是体会的工具或者表达的手段。那么诗意一样的语文没有什么难学的,没有什么难懂的。

喜怒哀乐,欢笑泪水,语文是情感的承载,投入你的真情实感你得表达会富有情感,你的理解会意味深长;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语文是意象的集锦,读懂他们你才会读懂这个更加真实而又绚烂的世界,所以语文是诗,充满诗意。

第12篇:《诗刊》读后感_抵达诗意的钥匙

《诗刊》读后感_抵达诗意的钥匙

身处“后疫情时代”,生活有如一截摇摆在“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木,直到台历赫然提醒我们,2021年已然到了2月,才猛然发现,圆明园的枯草已盖不住新绿,新的“风景”正在被发现。

打开二月《诗刊》上半月刊,先是诗人胡弦的短诗《凉亭》。“木栈道延伸着,有叙述所需要的全部耐心,/在薄雾中,感觉有点摇晃,/但走在上面,很稳。” 胡弦依旧内敛、知性,顺着“木栈道”这条幽径,始于自然,通往心灵。刘波对这首诗的评论《朝向内心真实的风景书写》,提到当下诗人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朝向内心真实来书写‘风景之发现’”。这一“风景”包含了古典的自然风景,也融贯了诗人主观之“意”,却不是“以我观物”那么简单,它包含柄谷行人“风景”理论中的“内面性”和先在的“认识装置”。“风景”一词具有包蕴性和含混性,也正是这种丰富性赋予它多种可能,让我选中这个词来描述阅读这两期《诗刊》的感受。

“视点”栏目聚焦的叶丽隽和“每月诗星”推出的年微漾,两位诗人勾勒的线条或柔和或清晰,无一不呈现出具有地域烙印的内心风景。从“我灵魂的四周天色已暗”到“始终有一个/未完成的书写——如这明月孤悬”,叶丽隽古典静谧的语词下涌动着不安和内省,“在表面的平静和底下的积雪之间”是一种无声的较量,但是“经常地,我在街边的长椅坐下/花瓣宁静地飘落/而托在手上的豆腐不断散发着暖意”,终是丽水无尽的青山、高耸的云天予她生活的琐屑和内心的安宁。泸州、愚溪、禾木村、木兰溪……年微漾更是用陡峭的语言和奇崛的想象,追问山河也追问着“我” ,在文化地理中“提取出非常醒目的诗歌句法”(赵思运语)。时而有凌厉的质感,“伴随着波纹荡漾,青苔/是从月亮身上剪掉的/多余的绒毛”,时而平静温暖,“作为家中的独子/他继承了牛羊也继承落日”。

上半月的“新时代”和下半月的“诗旅·一带一路”栏目最鲜活。眼中是大时代的风景,胸中饱蘸深情,才会将之锻造成篇,这是诗人的情怀,也是《诗刊》的关怀。这里有为民族复兴高歌的《在为人民服务的田畴里播种使命》(赵琼),也有关注工人炼钢的《沸腾》(齐冬平),“沸腾是高炉和高炉群的歌唱/高炉有喉有身有腰有腹有缸/钢铁般的汉子一样 巍然站立”,诗人在政治抒情和个人主体间探寻平衡。“美好江苏诗歌小辑”为我们展示幸福的生活:倒映着灯火的洪泽湖、泛舟其上的成子湖、麦穗上黄金的村庄和聚集甜蜜与甘霖的熟葡萄,那里,一汪清泉洗亮“灰尘满面”,那里,“阳光铺满了平整的青砖路/点燃石榴叶上暗藏的生机”(龚学明)。

移步“方阵”,感触最深的是老诗人梁小斌和庞培的作品,他们独特的风景是一种娴熟的“晚期风格”。“是那忘我耕耘的岁月/将我锤炼/从此我变成一位//端详着咸味/就能喝下稀饭的人”(《端详》),如今的梁小斌呈现出一种温厚平和又不失睿智的“端详”姿态,是“端详”而不是“审视”,因为他早已褪去了当年朦胧诗的青郁,显得朴质又自如。庞培一如既往地青睐“风”“水”“马”“月”“夜”等古老的意象,发掘新的抒情,《起风》写到“一棵树在风中/这是我的全部人生/潮汐般的风/丈量这夜色温柔//风把旷世的沉默/从行人身上吹散”,这是一种冷静、自省的抒情,彷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双眸放射出智慧之光,练达通透。

“气象”栏目呈现的“风景”看似无甚新意,诗人们不再忙于摆弄技巧和制造玄虚,反而回到了诗歌本身。罗振亚絮叨着风雪之前寄来的毛衣、母亲在梦里呼喊出的我的小名,那些关乎母子的“粗糙的喜悦”;许是妻子的短暂离开,让千野深情写下了“我抹桌拖地板,没想到弄得/腰酸背痛,原来你是用三十年的/辛劳,把我惯成了生活的看客”这样朴拙动人的情话;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项建新看到了故乡的样子:“读的雪越多/就越相信/原来/大雪纷飞的样子/就是故乡的模样”。这一组诗多写母子、父子、夫妻等传统人伦母题,却在那份平实中彰显了诗人的诚意,独成一景。“短歌”虽短,却也五彩缤纷。王长军的《奢望》带我们回到一个牛羊满地,有祖先、阳光、草地,有梦想的乡土乌托邦,“这天堂里的棉花,这忘忧的云彩/忠实、隐忍,在大雪来临之后/暖着我的姓氏和单薄的故乡”,掩卷而思,余味尚存。

到达下半月刊,“发现”替读者发现的是念小丫“温和”的诗歌风景。她记录一场春雨的邀请,讨论职场中的虚无和实在,也在新年的饭桌上思考“人类行为”:“灯火依然阑珊,我们兴奋/互相传递吃法和经验/再晚一些灯火会熄灭,就像蜡梅凋敝”。念小丫的作品波澜不惊,更像是一种温和的呢喃。对此,“锐评”一如既往地提供了一个思想论争的自由舞台。如果以绝无仅有的语言建设和独创性为标准,确如反方董喜阳所说,念小丫的诗“抒情空间”不那么立体,“叙事密度”趋向扁平,但换个角度看,这正是一种“温和”和“温和的修辞学”,“温和”是一种妥协,本身也是一种对抗,一种尝试建立个体与世界美学联系的姿态,正方陈丙杰视之为一种中年写作。她写道,“前天晚上我的家就是整个世界/孩子是世界的中心,树木花朵在沙发旁/山峦在壁布上,月亮挂在飘窗间/月亮可能知晓我们的一举一动”。和睦的家庭、乖巧的孩子、美丽的夜色,生活的庸常在一种温润的叙事间流淌,这便是中年温和的理想主义,也是最抚人心的风景。

“双子星座”育邦和安然诗风迥异,却都蕴藏着“轻”“重”博弈的哲思之境。育邦的诗歌很少写宏大叙事,秘密关照着生活空间的隐微之处,轻巧的语言中却呈现出一种重力——霍俊明曾用“‘轻逸’的重力”来描述——“在一次次轻轻跃起时又携带了精神重力和人格词源”。“你像白鹳一样,穿行在荻花中/从稀薄的泪水中淬炼出黄金”,一面是美丽的白鹳、轻盈的荻花,一面是沉痛的“泪水”、厚重的“淬炼”,上句还是“你的咖啡新娘,你的黄色玫瑰”,下句便跳跃到了“人间以外”,诗意便在内与外、轻与重的碰撞中迸发。这种对抗也可以对应诗人在随笔中提到的“尘埃”与“鲜花”,创作便要在生活的尘埃里开出诗意之花来。如果说育邦是举重若轻,那安然更像是以轻为重,她张开大大的眼睛,撷取生活中最小的诗意,“小野果,小玫瑰,葡萄庄园里最小的美”,包括“一颗饱满的果子”的“长长的绒毛”,恰恰是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安然敏锐细腻,饱含深情地对待生活每一根细小的绒毛,这是极重的轻巧。

“银河”栏目众星璀璨,不一而足。张德明在黄莺与紫燕身上看到须“屈尊于俗常的生活”的诗意。杨梓的《十二时辰》用偏向古典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现代主体的乡土空间。张恩浩的《小站》可以和中海的《过江记》比读,前者因消失的“缓慢”怅然若失,一段连通县城和远方、此在和彼岸的铁轨,让我们想到《哦,香雪》中那个渴望走出大山的小姑娘,但“提速的火车/很少在这里停靠了/小站被活生生地丢在老照片里”,小站终将在渐远的鸣笛声中被遗忘。中海在两种过江方式的对比中插入了怀念外婆的情感线:“船队线一样驶过,桥下的江水/仍怀当年之勇。在桥上/有点快的速度中,我渴望/外婆的船桨,像划过一根根斜拉索”……一些具象的风景引我们追问并寻找“快”“慢”之间、生活和远方之间、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答案。

“校园”让我们看到了诗坛最年轻的力量,他们有惊奇的句式,密集的语意和丰富的主题。同样精彩的还有“E首诗”栏目,尤其是精到有力的推荐语,或耐人寻味,或一针见血,是抵达诗意的钥匙。

漫步二月刊,置身一场诗歌之旅,沿途风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然篇幅有限,暂且止步于此,更多“风景”还待诸君开卷撷取!

第13篇:诗意辞职信

诗意辞职信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束继泉

施副县级干部写“诗一般的辞职信” 欲辞职当律师

23日,网上出现一封文采飞扬的千字辞职信,当事人是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一名37周岁的副县级纪检干部。昨日,记者经过多方采访,证实了孙涌辞职获准的消息。下一步,孙涌准备从事律师工作。

“诗一般的辞职信”获点赞

“我辞职的原因,信上都已经说了,主要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昨日中午,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上孙涌时,他正陪自己10岁的儿子在野外游玩。提到网上备受关注的辞职信,他说,自己是21日挂在博客上的,23日被人转发后引发网友关注。

在这封1200多字的辞职信中,孙涌特别强调: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与“为官不为”无关,也无关人事困扰。

23日上午9时许,这封辞职信被人转发在微博上,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一天点击阅读量就超过了20万人次。信中运用了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诸如“并无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之类的语句,朗朗上口。

很多网友称赞该辞职信“文采飞扬、行文流畅”,有人称其为“诗一般的辞职报告”。 孙涌的辞职信落款日期为4月18日,当天他在微博上写下“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几个字。孙涌说,辞职信写好后放了一段时间,4月底才分别交给恩施州纪委和州委组织部。随后他请了15天年休假,“一边调整心情,一边等结果。”

通过竞聘升至副县级

孙涌1977年8月出生于利川,父亲曾在当地媒体担任过领导。2001年毕业于湖北工学院(现湖北工业大学)投资经济专业后,孙涌通过公开招考,成为恩施州首批面向高校招考的公务员。由于表现突出,他参加工作第二年便入党。成为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之前,他担任恩施州委督查室副主任,属于正科级职务。

1 2012年,孙涌参加恩施州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考试竞聘,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孙涌以笔试78.5分从众多报名者中杀出重围,面试以86.6分获得第一,随后以83分排名第二的总分,入围州纪委副县级干部3名考察人选行列,并最终成功聘上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能够从几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这说明孙涌非常优秀。”孙涌的一名大学同学称,他属于那种学霸型的人,虽然人很低调,但学习非常用功,从不甘心落后于人。

最先转发孙涌辞职信的,是2002年和他一同考入恩施州当公务员的几名朋友。他们对孙涌的辞职虽然感到意外,但能够理解,“毕竟他有自己的追求。”大家认为他有责任感、上进心强,但很少参加朋友圈子的活动。

下一个职业是当律师

昨日,恩施州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证实,孙涌的辞职申请经过州委常委会研究,已经获得批准。

今天,孙涌15天的年休假刚好到期。他说,自己将去单位领取相关文件,然后开始办理相关手续,此后专心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关于辞职原因,孙涌在辞职信中专门有一段文字:“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外人看来,孙涌其实早就为自己的“第二职业”作好了准备。2009年第一次竞聘副县级失败后,他决心“为自己的智商讨个说法”,挑战公认最难的国家司法考试。2009年3月,他从一个“半法盲”开始学习法律知识,半年后考了359分,离考取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仅一分之差。接下来的一年,工作之余他埋头于大量法律书籍之中,第二次考试终于以420分的高分如愿以偿。“等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我会开始着手下一步职业规划,干自己感兴趣的律师工作。”对于未来的新职业,孙涌充满信心。

湖北省律协刑委会副主任、恩施州律协常务理事李清安称,司法考试非常难,通过司考证明孙涌还是非常有实力的。不过,虽然他以前是副县级干部,但转行当律师,仍必须从头再来,先得度过一年实习期,然后才可能正式上岗。

2 辞职信全文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

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

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

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

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3 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

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

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

孙涌

2015年4月18日

第14篇:诗意民乐

诗意民乐

一、古旧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也叫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爱。

民乐县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犹盛文风。骚人志士,群英荟萃,;流下了许多艺术精华。对联即是其一,诵读这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对联,会使人受到启发教育。当然,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古楹联,必然带有旧时代的色彩,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些楹联,以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旧时,几乎村村都有关帝庙,因而吟颂关公的对联也就特别多。 六坝城内北大寺关帝庙楹联:

不冠不足半是英雄半是佛. 能文能武亦为名师亦为仙。

洪水城关帝庙楹联:

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风,千秋常怀赤日; 青灯观青史,青龙堰月,一生无愧青天。 永固城关帝庙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胸怀孟德; 占九州,据荆州,州守州攻,威震九州。

南古城关公庙联:

忠义常留于天地, 气节直贯乎古今。

三寨村关帝庙联:

正气塞两间,神圣文武; 丹心昭万古,日月江河。

这些楹联叙事咏史,赞扬了关公义气千秋、文武双全、见义勇为的品质和气节,对仗工整,字句简练,气势不凡。

旧社会民乐渠道破烂,旱灾横,百姓身受其苦。各村都修龙王庙,以求神灵庇佑,祈祷风调雨顺,因此,龙王庙联应运而生;

江泽汪洋,湖海沟渠滋沛泽;

涟波荡漾,江淮河汉沐洪波。

上联全用“三点水旁”的字组成,语意鲜明,强烈地表达了人们祈雨的心愿。

民乐洪水城隍庙联:

任他豪强,唯有此刀山剑树; 独遵法令,不怕他铁胆铜心。

洪水老鹳嘴城隍庙联:

善是善,恶是恶,善恶终究有报; 忠是忠,奸是奸,忠奸到此分明。

六坝城隍庙联: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知?

这些楹联告诫世人祸福自求,替恶有报.劝人行善,皆警世明言,尤其末联,用反问句式,启人深思。

有一财神庙联风雅别致,诙谐有趣,间有讽喻。联曰:

富国不妨设九府, 足民何必待三余。

要是财神爷真能显灵盼福,能便国家畜裕,人民丰衣足食,那就多修些财神庙好了,农民又何必苦耕以备荒年呢?这是对神权的挑战,是对赵公元帅辛辣的讽刺。

过去.农民以耕种为业,就把希望寄托于土地神.祈一方之清平,保四季之平安。大多土地庙联无非是祈求神灵仁民爱物,庇佑苍生。惟王什村土地庙有一幅对联,另辟路径,谈谐幽默。联曰:

莫笑我神态龙钟,无权无能,许个愿试试; 那怕你精灵乖巧,有钱有势,不烧香瞧瞧。

此联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小土地神以权谋私的霸道作风和仗势期人的丑恶行径。

南古城隆教寺内,原藏有明代宣德铁钟,钟楼有联曰:

有叩必闻,闻者自然觉悟; 无响不应,听时那昧晨昏。

民国时期.民乐沐化人孙振声在山丹县西门外经营一盘水磨,亲笔撰写一幅对联:

不管青稞麦子,谁来谁推; 那怕公侯王爷,我有我例。

真是文如其人.字句间透出凛然正气,对联庄谐并宜,妙趣横生,意境深远。

民乐圣天寺天王殿有一联,不落俗套。联曰: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坛,曾无了局; 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该联指点迷津,教人正果,参透禅机佛理。

戏台联更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向人民展示着民乐当地的民间文化底蕴。

杨坊戏台联:

格外文章圈外注, 水中明月镜中花。

上姚庄戏台联:

喜怒笑言皆教诲, 悲欢离合亦文章。 新天堡戏台联:

十几个人演千军万马, 一席方地表四海五湖。

林山堡戏台联:

乾绅一台戏, 日月两盏灯。

过去,唱戏的大多不识字,且男扮女装者居多,晚清永固举人曹清有戏对联两幅,联曰:

巾帼公尚有几分丈夫气, 纱帽下全无一个读书人。

另一联:

红妆佳人,只穿绫罗怕修足; 风流才子,爱戴纱帽不读书。

这些对联庄谐并宜,妙趣横生,含义深远,虽然是笔墨游戏,却别有情趣。

二、古人古韵

匈奴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

〔注〕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河西,攻克古城,过焉支大败匈奴。匈奴失去祁连、焉支二山后,乃作此歌。

至淡河同前之作

〔唐〕马永奇 念尔兼辞国,缄愁欲渡河。 到来河更阔,应为涕流多。

〔注〕淡河,今洪水大河。民乐大河一带口音a、an不分,淡、大相混。

天山(即祁连山) 〔明〕陈棐

马上望祁造,连峰高插天。 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音烟。 对峰拱合黎,遥海瞰居延。

四时积雪明,六月飞霜寒。 所喜炎雪消,潺潺灌入田。 可以代雨泽,可以资流泉。 三箭将军射,声名天壤传。 谁是挂弓者,千年能比肩。

南山积雪 〔清〕秦国英

层层青嶂野云铺,不减寒江钓雪图。 一带银屏天外峙,千丛琼树望中敷。 庭前曙色终朝送,眼底尘埃半点无。 想到梁园曾有赋,炉添活火酒添壶。

金山松涛 〔清〕赵赓云

独上金山兴倍豪,万松拔地起波涛。 风声贯耳来天马,雷响惊心钓海鳌。 岸帻直摩红日近,披襟不觉白云高。 应知本性原清劲,拒受秦皇片语褒。

登永固城(古月氏城)诗

〔清〕黄润勋 秋风吹上月氏城,南望祁连积雪明。 多少村墟尚寥落,十年烽火乍休兵。

〔注〕光绪六年(1831年)冬,作者省亲到甘肃,经兰州,过河西走廊,咏《登永固城》一诗。同治年间爆发了回民大起义,回部首领白彦虎火烧永固城、何家庄、姚寨子、圣天寺,对山丹亦多烧掠,历时十年,后被左宗棠率部平定。这是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洪水竹枝词 〔清末 民乐〕李鼎卿

西园种菜味偏长,东郭耕田饼饵香。 莫怪妇人都懒织,本来此地不宜桑。

四时天气尽春秋,到此人夸清福陬。 暑日悠悠常不扇,冬多炉火更皮裘。

〔注〕 竹枝词本为四川东部民歌,唐代刘禹锡根据民歌情韵,改作新词,后世诗人仿之。

洪水竹枝词

〔清末 民乐曹营 举人〕赵元普

孤城隐隐势回旋,突兀一峰高耸天。 欲指崇墉何处是,远从百里望银巅。

天山积雷通清寒,五月披裘抵复单。 夏秋棉衣才适体,哪知世上有罗纨。

南古竹枝词 〔清末 湖南〕陈情

卓午骄阳势逼人,山巅积雪化甘霖。 开渠引灌田千顷,偶不均匀即讼争。

雪山伊迩俗随胡,五月披裘信不诬。 唯有儿童真铁汉,一丝不桂舞泥涂。

永固竹枝词

〔清末 永固 贡生〕文成蔚

古堞残堆旧月支,湖山左右护城池。 牧童日夕归牛黄,犹作胡茄信口吹。 湖列东西人数家,推油磨上作生涯。 地寒不习桑麻事,无数童孙学种瓜。

月氏城郭近祁连,山色纵横销翠烟。 日夕牛羊饮北泉,行人一路唱少年。

驱狼且兔走山巅,猎火通烧野马川。 莫道居民营捷利,香茸贵重最关钱。

〔注〕这些竹枝词的作者除陈情外,其余都是民乐本地乡土诗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生活的积累,以通俗自然的语气,轻快活泼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民乐的地域特点、气候差异、服饰打扮、生产生活情况和淳朴的乡风民俗,实为难得。

三、当代新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乐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来民乐的高层领导、诗人、学者,以及本地诗学新秀、基层职工群众,以锐敏的笔触抒发情感,留下了大量吟颂民乐巨大变化的诗章,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热土的真情挚爱。

回乡偶书 王野苹

毵毵杨柳绿迎门,流水长桥小小村。 都道时清年景好,家家煮酒醉黄昏。

〔注〕新疆《绿原报》副主编王野苹1986年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情不自禁吟成此绝句,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给予了热情的讴歌。

乡村五月

李中锋

莺飞蝉叫五月天,绿染沙洲迷霭烟。 责任田头春色满,柳萌下面枕锄眠。

民乐颂 吴毓恭

祁连高峻入云天,锦绣河山碧沃田。 地载天开多秀色,民康物阜颂华年。 紫皮大蒜名中外,苹果晶梨夺状元。 革故鼎新兴大业,政通人和创新篇。

清平乐·翟寨子水库

高欣荣

翘天企盼,治水容颜变。巧夺天公宏图展,六载寒暑鏖战。 祁建叠嶂银峰,坝坚锁住蚊龙。湖碧浪花飞舞,绿洲物阜民丰。

海潮坝水库 宋根儒

两岸奇峰百丈崖,曾经虎喇浪淘沙。 而今驯得随人意,出峡清流富万家。

海潮坝水库 王梦洲

倒揽祁连入碧潭,春风放胆戏波澜。 一川云气酬行色,日夜潮声下岭南。

高峡平湖 李中峰

峡口新裁醉月图,拦腰嵌个宝葫芦。 虚怀盛满千顷绿,流出金玉万斛珠。

瓦房城水库 刘晓东

喷珠溅玉为留春,总想波光玉镜新。 万顷良曰承雨露,村民合笑看流银。

双树寺水库

王学斌

于今人力胜过天,锁得清流在此间。 浇出一川杨柳色,不教旱魃出晴滩。

翟寨子水库

王创业(省文联副主席) 库名翟寨子,水闸童坝河。 波映石窟古,渠惠平壤多。 长路随涛展,浪花逐车歌。 公仆期何事,政简与民乐。

民乐城里酒飘香

陆浩

祁连甘泉酿琼浆,民乐城里酒飘香。 李白若饮滨河酒,醉卧此地不思乡。

民乐新竹枝词

李中峰

龙头一扭水哗哗,铁管清流入万家。 雨露思承夸改革,填平涝池种桑麻。

山泉引作自来水

李中峰

高山峻岭宕流泉,曲曲弯弯百转旋。 喜见清平终有日,无波无浪向人间。

民乐行吟 张克复

俗厚民醇乐业成,神泉美酒协康宁。 黄花碧野天山雪,旖旎风光如画屏。

民乐纪游

袁第锐(省诗词学会会长) 祁连雨雪望霏微.遍地牛羊下夕晖。 锦帐琼楼人意好,秋风萧飒不言归。

贺海潮诗社成立

袁第锐

中华逢盛世,乐事干云宵。 塞北清迷雾,河西起海潮。

民乐千家颂舜尧,不须重忆霍骠姚。 玉龙飞甲连天舞,融入春江作海潮。

贺海潮诗社成立

王梦洲

霞蔚彤云烁彩虹,新翻杨柳动晴空。 祁连烟雨千年雪,鼓荡海潮唱大风。

民乐寄语

张昌言(西师大教授)

背靠祁连望宇寰,新潮澎湃欲飞天。 农林牧副扬传统,科教工商改旱塬。

西部春 杨金花

阔地高天瀚海波.胡杨红柳舞婆婆娑。 边关今日容颜变,汽笛声声奏凯歌。

山城 张真学

青山绿水抱边城,落日群楼锁雾云。 俯瞰长街灯似月.清风吹送管弦声。

民乐公园建成即兴

刘兆祖 放胆春风任剪裁,波光云影映瑶台。 廊亭水榭花千树,西子巧妆塞外来。

民乐县城新貌

王学斌

新城远比旧城丰,见日欢歌笑语声。 幢幢高楼摩云霭,坦坦通途任从容。 灯塔换光妆夜景,县标凌碧布春风。 绰约俏姿灿四季,红花绿树映霓虹。

戈壁新貌 张真学

戈壁荒雄风卷沙,燕雀草木难安家。 今朝喜得春风度,遍地盛开杜鹃花。

北滩新村 李中峰

葱笼一派掩黄沙,绿树荫中便作家。 新辟水塘鱼纵跃,地膜覆盖种西瓜。

万树笼烟竞斗妍,春风十里香花天。 红描绿绣君知否?曾是当年戈壁滩。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恭诗云: 梨花似粉又似银,田野山川一片新。 展望风光四月好,馨香馥郁艳阳春。

《张报报》副总编刘晓东诗云: 一片梨园一片情,流光溢彩世人惊。 一片甜香飘四野,八方引蔚万家荣。

诗人鲁言《为民乐园艺场题》:平畴百代足凋零,一策争开紫气生。 活水穿花环碧海,四滩金果缀枝明。

民乐行 鲁言

昔日民乐行,曰国瘠且贫。 溪壑多破旧,村中见饿馑。 岁月成过去,山川迥不同。 水库映碧波,阡陌树成林。 粮多仓廪实,清香称油品。 瓜果播远道,牛羊草青青。 五业蒸蒸起,千村处处新。

收入翻番早,金榜题其名。 政通人和美,农家乐融融。 干群同心力,劬劳多辛勤。 来年氏乐行,更上楼一层。 改革源其致,花映遍地红。

第15篇:诗意生活

拿出一本书,我们不妨认真去品味其中的奥秘;翻开一本五线谱,不妨聆听由音符组成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踏上人生之旅,我们不妨感受一下人生的诗意。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孤独的。拿起一瓶葡萄酒走上阳台,端一把躺椅坐下,拿起葡萄酒往小杯中倒入,一股红色的液体流入杯中,寒风吹来,没有一丝刺骨,只觉秋意浓浓,暖意浓浓,因那一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哪敢“违背”李太白诗中的意味呢?我端起酒杯,一咽既下,一股暖流顺着咽喉到了胃里,抬起头,不禁瞅了一眼明月,又低下头准备在倒,我乍一抬头,仔细一看那轮明月与往日不同,旁边多了无数颗星星相伴,啊!多么美好的场景,它们“一家”团聚,此时此刻可能正说着那无尽的话语,品尝着杯中美酒与佳肴。我向往和它们在一起,说尽心中无限事。我清了清嗓子,美好的画面逐渐消失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不禁想到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陈述了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利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每天都是充满欢悦的,有人问我:你怎么每天都那么开心,像吃了开心果!我说:哪有,一个人悲伤就算吃开心果也不会开心啊!所以我认为人生应该保持每天心情的愉悦和乐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不就为了图个乐吗?人开心了,无忧愁了,寿命都会长一大截呢。我们何不改变自己的心灵,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敞开胸膛大声呼喊一声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一次洗礼。或者,我们可以漫步于海边,听上一曲优雅的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又或者,我们回到家中,看上几首乐观、豁达的诗,品味诗人带给我们的真趣。

回到现实,我还在躺椅上拿着酒杯,我能感觉到我的嘴保持着微笑状。 倾之,我又发现了一对情侣正在楼下拥抱,不禁想到浪漫主义诗歌《离骚》,也许他们没有内在联系,但我想这种联想也不是无稽之谈,至少可以让人感到人生的浪漫。我喝光杯中的酒,朗读着离骚中的字字句句,感受着那对情侣带给我的浪漫。

人的一生是充满诗意的。美好、乐观、浪漫聚成了我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16篇:诗意普洱茶

秋风丝丝凉,秋雨滴滴寒。窗外的秋风秋雨盘桓数日,把秋生生地塞进了暖暖的心窝。气温骤降,早已没有了夏的刚猛,更接近了冬的阴柔。这样的时日,虽于行人不便,但于我这闲散之人却别有一番风味。正好可以来一壶普洱熟茶。秋凉冬寒适宜饮熟普洱茶,暖润之茶,含在舌上,犹如品评一首绝好的诗歌。明亮,红润,温厚。像是美人,亦似葡萄酒。这就是令人遐想难忘的普洱茶。它更似一首诗或者一阕词。只要轻轻晃动一下,一个淳朴、安详而灵动的生活世界就呈现出来了。青山绿水、葱葱郁郁的热带植物、天然氧吧、阳光充足、水丰而清澈如诗如画展开。高原人们的纯朴和善良静静地卧在崇山峻岭之中,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水烟筒里袅袅升起,亚热带自由活泼的生命气息洋溢在葱茏的植被上。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智慧,凝结在一片叶子上,经水一泡,便释放出无穷的魔力。华丽如汉赋,却又不失宋词的忧思,亦不失唐诗的飘逸。于我而言,更为奇特的便是,它不仅有诗意,亦是高原的诗,还能生无尽的文思。而今一喝茶,很多人就想到茶的保健和养生。普洱茶被誉为“长寿茶”,是暖胃、降脂、养气、延年益寿与品茗之圣品。还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能够长期存放,且愈陈愈香。也许是多年来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在写作时常常泡一小壶普洱熟茶,写写喝喝,喝喝泡泡,一泡二泡„„休息、写作、思考与喝茶得到完美的结合。文思不曾间断,绵绵不绝。以至于不知是思之神力,还是茶之妙笔。此实为余独爱普洱茶之故。有君,思不竭。茶之道,便是禅,是人生哲学。茶之美,即是诗,余韵不绝。一叶,一娑婆。一叶,一诗歌。

第17篇:诗意童年

诗意童年

诗意童年

早起读书,不经意间,又回到了童年。

其一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的江南,二月的杨柳已经长发飘飘,调皮的阳光追逐着溪流的波浪,羞涩的小溪被追逐的烟水迷离。

书塾里的先生今天只教了几句\"人之初\"就散学了。那个小孩子就一路跑回家,喊来几个同伴,各自拿来彩色的风筝,慢慢放出手中的线。在春风中,在江南,在古典的诗歌里,我找到了童年。

读书只是童年时光中很小的一部分,风筝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可惜,那个书塾的老先生,早已经老了,他再也弄不明白了。

其二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间。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乡村的牧童,还未曾入学,每天的作业就是骑着老牛,慢慢悠悠地走入一幅幅田园画册。

走过外婆的小村庄,远了,牛就成了古典画面里的一个小点,牧童更小,就是从这小不点里,春风斜斜地送来青嫩的笛声。笛声像一队小鸟,飞落在路边树林里,被一个落第的书生捡起。书生把田园风味的童谣捧在手里,眼里湿润,那些京城往事和寒窗岁月,被牧童的笛声击碎,散落一地。这一刻,他回到了童年。

回首坎坷的人生路,有多少名利学子,丢失在了不归的赶考路上。

第18篇:诗意偶然

诗意偶然

高二(8)班 孙凌达

想买顾城的诗很久了。

那日逃了补习随意决定去先锋转转。暖黄灯光闪过,三本书静静躺在那儿——《海子的诗》 《食指的诗》 《顾城的诗》。

好巧。

家里的书其实不少了,没读的、没读完的。我买书很随意:老师推荐的,喜欢的作者,听说过很有名的,好友爱读的„„甚至是封面顺眼的,一买就是几十本。母亲常抱怨我拿它装点书架,我笑。

一本书对应一段时期嘛,哪天兴起了,自然会读。哪天败兴了,读一半,弃了,改日再读也未尝不可。

哪来的什么买了一定要读,读了一定要读完,读完一定要写读后感„„哪来的这些必然。我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了你,自是一种缘分;我在何时何地选择了倾听你,自是一种偶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有三境界,稼轩此句境界最上。 偶然的生活,偶然的文学。

品《红楼梦》的人很多。人人尽叹尘世必然。他们说贾府衰败,必当坍圮;他们说黛玉为绛珠仙草,必当还泪;他们说金陵十二钗“各自须寻各自门”,必当有判词的结局„„是,我们早知道命运,早知道必然,悲凉吧?悲凉。

那怎么就没有些美好?《伟大的悲剧》中他们只差一步便是踏上南极点的第一人,他们只差一步便是不会夺去生命的春天。谁不知道是因为领队绕路、冰天雪地不让狗拉雪橇而买马才构成这些必然?但在他们的日记前,我良久无言。

该把他当成偶然吧?那日帐外风雪如末日,他裹成厚厚一团,却突然忆起了妻子。他想留些话,无关使命只关心灵的话。他想起了有本日记,还有支不太好写的笔。手没知觉,那就写吧。

偶然的记起,成就伟大的悲剧。

或许还有《雷雨》,还有东坡,还有茫茫文坛,还有世界,还有宇宙。

我们愿说必然。没有偶然,只有必然。因为我们怕吧?社会怕,科学怕,但书不怕,文学不怕。

因为必然可控可寻。总希冀可以找到命运一次次轮回的规律,希冀黛玉定如安排好不会与宝玉在一起而不是希冀张爱玲《爱》中的那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啊。”

我们不敢想偶然,我们的生活不诗意。 其实“蓦然回首”,不是所求又何妨呢?必然不是命运,偶然构成了必然。 谁才是真相?

那日买了《顾城的诗》,半躺在阳台上读。我不知道上一秒我读的对下一秒是否有启发,也不知道下一秒将读到什么疑惑。

就这么戏剧而偶然的生活吧。 此刻,诗意满园。

第19篇:夜雨诗意

《夜雨诗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纂集、逼仄、熨帖、憬悟、斫折”等重点词语的读音;理解“顾影自怜、改弦易辙、”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2、让学生理解及体会作者颇具哲理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通过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2、在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散文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雨导入

出示夜晚课件,同时播放雨季纯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夜晚窗外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生自由发言) 一提到雨,我们总会思绪纷飞,浮想联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夜雨诗意》,看看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夜雨中会有怎样的遐想?(板题及作者)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感情。3.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三、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纂集zuǎn 蹒跚pán shān 魅力mâi 惆怅chóu chànɡ 羁绊jī bàn 蕴藉jiâ 喧嚣xiāo 逼仄zâ 炮制páo 涟漪lián yī 熨帖yù 憬jǐng悟 斫zhuó折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喧嚣:叫嚷、喧闹。

逼仄:(地方)狭窄。 熨帖:妥帖舒服。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改弦易辙:变更曲调,改变道路。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2、作者介绍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学者。糅合山川、风俗、人情、历史与主体评述于一炉的散文风格,为当代散文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他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一、读夜雨,感知内容。

雨,是自然的精彩,是岁月的涤荡,是生命的美丽、永恒!

雨,是一种心语,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情怀。通过你的朗读,初步感知雨中的情怀。

1、学生有感情的自渎课文。

2.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用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对窗而立,铺开了夜雨中的想象,因此夜雨中的想象是_______和_______的。

(2)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说夜雨是旅行的大敌,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的感情。(3)文章第三部分,由“旅行”联想到“________”,作者感慨,夜雨中,________________。

3、教师总结:夜雨是一首自由诗;夜雨是一首思乡诗;夜雨是一首史诗。

二、赏夜雨,体会作者情怀。

学生分组欣赏”自由诗”,”思乡诗”,”史诗”体会作者感悟。 a夜雨是一首自由诗。

在夜雨中可以放飞人的想象,使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温情自享和企盼。

思考1:“夜雨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为什么“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

思考2 夜雨中,“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夜雨情景最宜家人闲谈、专心读书、思念友人、挑灯作文;

b夜雨是一首思乡诗。

夜雨会使旅行者企盼安逸,孤苦的处境使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思考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独立思考:行旅中的人们面对夜雨有怎样的不同心境?

思考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不同的人,心境不同,选择不同,演绎了不同的人生。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

c夜雨是一首史诗。

夜雨会影响一个人的心志,有时改变历史的步伐,有时会扭转杰出人物的生命旅程。

思考

1、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作者由行旅联想到了人生和历史,作者说“在人

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寻探”,夜雨对人生和历史有什么影响?

思考

2、学生举例,谈谈对“人生长途延伸到一个偶然性的境遇,预定的走向也常常会扭转”这句话的理解。

夜雨会改变人的心境,会改变历史改变人生。

总结作者感悟

雨夜让人觉得在家里有多么的温暖;雨夜让行走天涯的人更加想家;雨夜让有着雄才伟略的人更加学会思考。

三、品夜雨,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夜雨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夜雨让弱者望而却步,让强者越发坚强,夜雨悄悄的改变者历史的步伐、生命的历程。夜雨是富有诗意的,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这种惆怅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或语段,运用所学的朗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品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品读方法:从感官角度、修辞手法、用词用字、朗读语气、作者的情感表现及你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加以品读。 2.结合具体语段指导学生朗读。 PPT出示例句:

夜雨曾浇熄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战争,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斫折过壮阔的恢弘、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提示:(1)划横线的词语要重读。

(2)语速由舒缓到急促,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当然”处语速再次由舒缓到急促,最后的短句要读得雄浑有力。

五、议写法,书写雨中感受。

过渡:《夜雨诗意》直接写雨的笔墨很少,也不象《下雨天,真好》有那么多故事,更没有写风景,那么,文章是靠什么打动作者的呢。

1、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剖析夜雨中所蕴涵的诗意。作者用深情的笔在夜雨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找出这样诗意的句子加以阐述)

文中有这样一句“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鱼中专心攻读,身心会 超长的蔚帖;在夜雨中思念亲人,会思念到立即提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边的滋溶”。一番描述,使人顿生温馨的感觉。

写出读者之所想,起到使读者感到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作用。) 2小练笔的:写写你自己雨中感受。

.你淋过雨吗?在雨中笑过、哭过吗?喜欢独自撑着伞在雨中漫步,还是喜欢在夜里倾听雨的精灵的轻歌曼舞?你不想讲讲在雨中的心情和故事吗?以“雨中的故事”为话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话。

3、学生展示所写段落,师生共评。六.教师总结

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剖析夜雨中所蕴涵的诗意,用深情的笔在夜雨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夜雨具有一种魅力,能使狂躁的心平静下来,能使游子停止前进的脚步,使人回

到一种原始状态,夜雨因人而着色,人因夜雨而生情。(板书:夜雨因人而着色,人因夜雨而生情)

教学反思:

优点:《夜雨诗意》这篇散文是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剖析夜雨中所蕴涵的诗意,作者用深情的笔在夜雨中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听雨”(导入新课)——读“夜雨”(整体感知)——赏“夜雨”(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品“夜雨”(品析重点的词语和句子)——写“夜雨”(通过练笔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思路还是清晰的,环节之间的衔接很紧密。

不足:本文是一篇散文,语句优美,寓意很深,教师应对诗化的语言的还原比较,重点做一些讲解,也就是在生动可感的形象化描述的背后,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经过想象,可以把它换作直白的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这一点我做的不到位。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老师引导的不够。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缘景探情,学习本文截取生活画面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2、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幅描写雨的画面的体悟,学生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手 段 多媒体投影 教 学 方 法 诵读式 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来听一段雨声,说说你听完的感受。 学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听雨的感受是“冷”呢? 明确:表面含义:此时春寒料峭,这是季节给人的外在真实感受。

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哪些语言能表达作者凄冷的心境?

二、画面品读。究竟作者因何而凄凉,作者在文中有着含蓄的表达。 1.独立完成:本文的冷雨从春寒料峭的现实起笔,经过时空交错的回忆,到文章结尾处又重新回到了现实,通过一个个画面描述了听到冷雨时的凄凉感受。请你试着从文中寻找三个你认为最经典、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画面,完成以下任务单。 提示: 什么景物 景物特点 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选取的三个画面间有何关连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互点评。

3、全班研讨:小组间交流,.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①品雨:杏花、春雨、江南。让严寒中有一丝温暖。这典型意象出现在作者的梦中,更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无论仓颉造字还是杏花春雨,无一不显示作者的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文化情结,作者对语言、对诗歌有着深深的眷恋。 ②听雨:瓦屋听雨(在大陆),听到的是古老大陆的柔婉亲切,是单调耐听的音乐。 日式的古屋听雨(在台湾),黄梅雨霏霏不绝湿黏黏、台风雨浪涛翻滚铺天盖地、雷雨滂滂沛沛、秋雨雨打芭蕉秋意弥漫,是回忆的音乐。 通过两种雨声的对比,后者比前者更凄楚迷离。引发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③惜雨:伞下听雨。台北长高,台北公寓时代来临,听雨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唯有伞下还算是个好去处,但还得“雨不倾盆,风不横吹”。可这听雨的方式太过浪漫,并不适合追忆的老者。钢筋水泥阻断了昔日的相思,青瓦下听雨竟成了一种遥想。真可谓,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从在故乡的怀抱,到远离故乡追忆故乡,再到忆而不得,任白发疯长,故乡愈加遥远,连遥想都是那样的奢侈。与故乡最后牵连也被切断,而心之所系的回忆也日渐模糊,人生之痛莫过于此啊。此时是作者痛定思痛下的回首,这个画面表达漂泊异乡的游子深沉的家国之痛。

总结:

三个画面,从色彩上讲,一直是灰蒙蒙的,如黑白片。季节上,这雨声从春到秋再到冬,而作者的也由意气风发的武陵少年变成了去国怀乡的中年男子,最后终于变成了听雨不得的白发长者。 三个画面层层递进,情感渐进深沉。 4.那么究竟作者想通过本文表达怎样的情感?

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其实,所有听雨的场景,如美玉脆竹楼、纤手弄琴键、梅雨湿苔藓、狂风挟热浪、斜雨打芭蕉等,都写出了作者内心凄迷的感觉。内心落寞,才想去听听竹楼的古老的音乐;内心惆怅,才想去寻找冰冰纤手带来的低沉的安慰;身处异乡,内心孤独,才想去感受日式屋瓦的雨韵。落寞、惆怅、孤独就是余光中先生痛苦心灵的写照,也是余光中的乡愁的诗性注解。

三、课堂小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中”,雨水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诗人的哀怨!诗人余光中以其对雨的独特感受,化雨成泪,在绵绵的季雨中,抒发了悠悠的乡愁,更表达了对祖国难以割舍的文化恋慕。此刻,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他是“用整个生命和修养”在听雨。那雨声,不仅打在地上,物上,更是打在读者的心上。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怀,这情感或轻轻浅浅,或缠绵深重。无论何种都是独特而珍贵,而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笔表现出来。听雨,听的是一份心境,人在画中,情在言外。当我们行走在人海中,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是否也迷失过自己?抑或也在寻找曾经失落的梦幻清影?

四、课后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背诵《乡愁》。 乡愁

小乡愁是我母亲在那头

长乡愁是我新娘在那头

后乡愁我母亲在里头

而乡愁我大陆在那头

一在

小这

一在

窄这

来是

一在

矮外

坟啊

现是

一在

浅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二、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

1、翻译全诗。

2、分析诗歌。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板书。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 写实 衬托——眼下的孤寂、

虚写——何当、却话——思念

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

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让学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 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

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7.有感情的背诵

第20篇:诗意批语

诗意批语

润物无声

贾淑霞

间操的时候,科代表送来了作文,我从最上边拿起一本,同时操起笔,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笔墨也不批改,几年来是我的习惯。翻开作文本,认真读着,且圈点勾画,我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我都以浅显易懂的符号或汉字标示出来,眉批、间批、旁批,我知道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我最重视的还是总批,诗意的批语,唤起学生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学生喜欢,于无声中学会作文,也学会做人。

这一绝招,是我的初三语文老师王凌玉传授的,从小学到师范院校毕业,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有十多个,唯有王老师的作文批语是专为某生量身定做,字字见真情,不光我喜欢,同学们都喜欢。当时我是科代表,得天独厚的成了近水楼台,学生的作文本,往往我挨个阅过后,再发下去。老师的批语有的针对篇章结构,有的针对修身为人,都以鼓励为主。读着特别之处,我会把该生的作文也看看。

记得刘大伟作文很着乐,写学校开运动会,他开头便写道:“大庙中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今天隆重召开了。”接着写了他参加什么项目,得了第几名,他们班得了第几名。总共加起来不到100字,就完事了。刘大伟是个调皮蛋,可他聪明,数理化特好,语文和英语不行。老师批语道:“双腿并用行动灵,单腿哪里得轻松?轻文重理眼前亏,日后怎样难说清。”

刘大伟把那批语看了老半天,第二天买了新日记本,四处借优秀作文抄,抄得特有耐心。有好事者便到王老师那打小报告,王老师说:“抄是学作文的初始阶段,比不写还强呢,以后会写了,让他抄他都不抄了。”

话传到刘大伟的耳朵,刘大伟坦然地说:“还是王老师了解我,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提高了就行呗。”还别说,刘大伟真的很争气,老师布置的作文他从来不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大约半年,作文水平真的提高了,有目共睹。有一次聚会时,大伟说:“王老师真有法,我得感谢王老师。”大伟现在在武汉造船厂,已经头衔显赫。

我是个自卑的人,家庭窘境让我小小的心灵格外复杂,中考前期,浮躁、忧虑、嫉妒、悲观等等不良情绪如狂风暴雨般向我砸来,我支撑不住了。班主任为了减轻我的压力,把我担任的学委、语文科代表、美术科代表统统撤了,让我全身心学习。我明知道有班主任呵护我鼓励我,但是内心仍然难以镇静。作文本批阅完了,我照例先睹为快,我看到老师给我的批语了。

一岁苦奋斗,

今朝功大成。

若能图宏志,

尚需苦练兵。

我哭了,哭了一个晚自习,第二个晚自习时,我就镇静了,老师的批语是良药,及时治愈了我的幼稚病。批语里有鼓励,有希望,更有鞭策与警示。

我也当上了语文老师,也喜欢写诗意的批语。

2003年,我教的一个女生爱好写作,自取笔名渺邈,每次作文都有独到之处,有一回我给她的批语是:

正值妙龄花季,

香溢幽院闹堂。

岁岁吸华吮露,

月月增色添香。

文坛将升新星,

渺邈莫负重望。

2008年,有这么一个男生,愿意帮别人做事,比如上课老师让某人背课文或到黑板上默写名句,他总是提醒人家。老师今天说他了,明天他还照常提醒。名句小测验时,他自己从来没得过满分。又一回,他又做好事者,我就拿过他的本子,写了下面的话:

你的独特的优秀

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现在最重要的

该是怎样去美丽

自己的那道风景了

他看过后,一吐舌头,一缩脖,脸随即腾的红了。

教书育人,有道可循。面对眼前的一大摞作文本,我该怎样斟酌字句,在方格内写下诗句?面对这一届两个班100多学生,我该怎样用自己的诗情点燃他们的诗情?

拿着笔,蘸着心血,学生一定喜欢。

《诗意读后感.doc》
诗意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