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

2020-03-02 13:39: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

蒲县黑龙关中心校:乔小荣

教材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京城南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法与学法:

师:导读点拨法。

生:质疑探究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走近童年

1、《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中间的小圆点叫“间隔符”。请闭眼想一想,透过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一位学生谈谈。

二、初读课文,走进童年

1、这悦耳的驼铃,这温暖的冬阳,这美好的画面,在成年后的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她“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是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

2、生读课文。

3、出示词语卡片:毡帽

卸煤

咀嚼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4、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课文写了四件关于骆驼的往事:看、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三、研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一)、范例引领,指导学法

1、师:同学们,四件往事中你们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件事啊? 预设:学骆驼咀嚼。

2、请拿起笔,用心读这段话,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圈画出来,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学骆驼咀嚼”部分: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重点体会作者观察细致,记忆深刻。

(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象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体会我看得很投入,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5)、交流学生类似的童年经历,触发感受。 (6)、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7)、总结学习方法。 (8)、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二)、迁移学法,合作研读运用总结的学法,学习其余三个片段: (1)“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片段。

①“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对身边事物的好奇。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不同于成人的实用主义,更多的是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美的向往。

③“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引导学生想象: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④从爸爸和“我”对骆驼系驼铃不同解读的对比中,你想到了什么?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读──评议──练读──指名读──评议──练读──齐读。

(2)“骆驼脱毛的情景”片段。

①指名读该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②交流: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从这个片断中体会到叙述真实,描写逼真。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询问骆驼队去哪里了”片段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联系上下文,重点体会“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③学生交流。

④有感情朗读。

四、回顾激情,珍藏童年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林海音女士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多大了吗?„„42岁!所以在课文中她说,生读:“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师:何止是这件事啊,孩子和爸爸讨论驼铃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3、在暖和的阳光下,想替骆驼剪毛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4、师:向妈妈追问骆驼去处的事——

生:我也不会再做了。

5、师:因为她长大成人了,因为——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是啊,年岁渐长,岁月无痕,谁又能回到过去,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怀念。

师:长大成人的林海音,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回望童年,怀念童年,再读—— 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6、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童年往事尽管傻,尽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7、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虽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童年已经远去,但是童年那段美好的日子地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之。

五、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能深深地感动了一代了。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城南旧事》这本书下是透过主人公英子儿童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同样深受观众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学习时,先自己品读这段文字,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最后进行交流。课文还写到了另外三件往事,哪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件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有了感悟和体会,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

(三)、以组为单位,分享交流

1、师:哪个小组和全班同学分享你们的学习感悟?

2、小组同学上台分享交流“想象驼铃的去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三件往事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 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

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

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

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

《冬阳童年骆驼队.doc》
冬阳童年骆驼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