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2020-03-01 16:35: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情况

国贸本科2班 朱金坤 1005096 文章摘要: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个国贸专业的学生,我将综合现有各方观点,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大角度,从认识误区、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和高等教育本身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性质、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校,包括毕业生本人共同解决的相应对策思路,以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经济学 社会学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而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一谈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危机,人们就不禁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之所以会这样想主要是由于4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致人们只是通过简单的供求计算就推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有13亿人口基数的中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周边国家,菲律宾的大学入学率是31%,泰国是35%,都比我国高了一倍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既然我国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规模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近几年这样百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一)认识误区

1.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

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 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更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以致他们觉得没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会从精英阶层向大众化普及。于是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单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标准要求过高,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要与时俱进,服务要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①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②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

③加强研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④主动架桥,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观念的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2011年12月22日

大学生思修论文

思修贫困生调查论文

思修论文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调查 4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_ 思修

思修论文大学生恋爱观

大学生思修论文1500字

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

《思修论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doc》
思修论文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