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建设

2020-03-01 15:54: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内涵发展

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优先、快速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始将重心逐步转向内涵发展,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以及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江苏高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124所,在校生176.73万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连续多年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现有普通本科院校45所,博士授权高校26所,一般本科院校19所。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9所,在校生75.69万人,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6所、独立学院26所、民办二级学院15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

(一)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124所高校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进入“985”工程前10位,11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前30位;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4个,综合数量名列全国第二。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学科135个,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3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9个。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8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6个,基本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覆盖所有专业、服务所有学生。“十一五”期间,全省有40所高校参与本科教学评估,所有参评高校全部达到国家教学水平评估良好以上标准,获优率全国第一。全省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精品课程分别达到131个和219门,均位居全国第二。省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达到689个、1010门。

(二)人才质量收到社会肯定。

1、师资力量越来越强,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十一五”以来,全省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1万余人,高校中有99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高校两院院士人数达到7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3人。2009年,全省新增7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23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38名全国模范教师。

2、培养的大学生质量越来越高。2009年,全省大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力学、电子设计等多项竞赛,获奖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

3、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十一五”期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反响良好。

(三)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以科技创新能力为例,全省高校有20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58项成果获2009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励,51项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9年,又有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8支高校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66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常州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江苏高校在内涵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自身办学实力不足:行政化治校模式不利于提升高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管理自治水平低,办学自主权不足;师资水平不如人意。二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规模扩张降低了优势学科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制度不科学,淡化了高校“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较薄弱。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江苏现有高校院系设置、办学目标趋同,科研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单一,没有形成学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职业培训互相协调的办学体系;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能够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很少。

二、促进江苏高校内涵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全省高校办学水平方面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江苏高校急需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移,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做贡献,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一)坚持内涵发展,提高自身办学能力。突出优势学科,重视特色强校。对于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校,应以精英教育为主,学校规模无需扩大、学科设置无需求全,以便集中力量,提升办学水平。只有2000多人的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依靠理工学科品牌体系支撑,仅次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排名世界第五。可见,学校规模大小、学科结构是否齐全等并不影响一所大学是否卓越,也不影响高校整体办学能力高下。

对于职业技术类高校,应加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急切需要;对于一般性的普通高校,则需根据各自的特色优势,培养社会紧缺的不同种类的应用型人才。

坚持教授治学,发展民主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授治学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共有特征,是高校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赋予他们诸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术人员聘任与晋级等的学术评价权力,以及事关学术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决策权。其次,要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校务委员会制度,强化教授群体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参与权以及教职工的监督权。

集中科研,联合攻关。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制度之一,没有科学研究做基础,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但具体到特定的教师、特定的时间段以及特定的科研项目,则并非科研与教学总是并重。对于高校每一个教师而言,一段时间侧重科研,另一段时间侧重教学,应该更为合理。因此,江苏高校应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集中相应的研究精英,专心攻关,联合攻关。这段时间内,应减少他们的教学任务。与之相反,特定时间内没有科研任务的老师,应集中力量搞好教学。

全省联动,均衡发展。建议实施全省振兴苏北高等教育计划,综合考虑江苏高等教育的区域落差,结合苏北教育发展振兴计划、新型工业化苏北发展规划、沿海发展战略等,整合江苏高校现有品牌资源,实行政府资助、高校对口支援等政策,提升苏北地区高校的办学水平。

加快高校国际化步伐。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还可以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逐步互通,在课程计划、教学标准及学历学分上互认。同时加强高端学术合作,赶超国际一流先进水平。

(二)坚持育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坚持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办学原则,根据高校具体情况,通过提高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提升高校教师质量与大学生质量。

首先,紧密联系实际,科学安排学科设置。积极争取学科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学科专业管理体制。通过制定学科分类目录、进行学科布局规划和学科评估等途径,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引导和调节,形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

其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拟聘任的教师,除了在学历和科研水平方面的高要求外,还需增加对教学能力的高要求。教学能力欠缺的,必须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后依然胜任不了教学工作的,必须调离教师岗位。二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改变目前盲目追求高学历的聘任行为,做到学历与实践经历并重。在重视学历的同时,要对教师的企业背景提出硬要求、高要求。要密切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让教师始终具备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般性的普通高校,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必须逐渐予以重视。这也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德国,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和从事科学研究就被视为理工科院校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理工科高校普遍注重加强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联系,主动把年轻教师送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学习锻炼,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科学实践中得到提高。

再次,推进教师分类考核制度改革。高校资源配置与考核安排可以以不同岗位特点分别设置,以此体现先进的大学教师评价文化。建议江苏高校尝试按照学术、教书、科研、服务四大类,分层次、有区别、设期限、多元化、可选择的多岗位设置模式,完善相关考核激励办法,以此形成一种选岗责任制。特别要减轻甚至取消对教学岗位教

师核心论文的考核,以鼓励那些有志于教学的高校教师安心教学、专心教学、专业化教学、高水平教学。

针对目前许多高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江苏高校还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坚持面向社会,提高社会贡献程度。

1、推广大师加团队模式,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 带动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要加大高端人才储备,积蓄战略性高端人才厚发力量。

2、铸造独特的江苏名片,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全省高校需增强服务意识,多修传世精品工程,突显江苏人文研究高地;多做高端文化服务,发挥江苏文化凝聚力。

3、形成稳定的专家智库,提高技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能力。这方面需要以高校力量为主体,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稳定常态的江苏技术与思想智库高地,完善对策咨询的常规长效机制和专家体系,服务于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于江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4、创新引导推动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首先,成立江苏高校高新成果转化推进中心,构筑全省“产、学、研、金、官、用”综合协调高端平台。其次,组建专业的技术研究机构,构筑对接国家创新体系的高端技术攻关平台。第三,强化科技金融,完善风投机制,改善成果转化环境。第四,大力培育民间技术服务市场,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健康发展。

高校教学档案内涵建设初探

高校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内涵

内涵建设实施方案

医院内涵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

强化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总结

办公室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党委

增强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内涵

《高校内涵建设.doc》
高校内涵建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