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概论

2020-03-02 07:35: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章 台湾报业的发展 1945年至今

第一节 台湾报业重建和复兴(1945-1959年)

一、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报业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报业,可分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初期、保守年代、蓬勃时期、管制时期几个阶段。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之初(1896-1912年),台湾办报刊较放宽,对新闻有兴趣的日本人纷纷到台湾办报纸,刊物遍及全岛,台湾尤多,有3家日文报《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台南新报》。

保守年代(1913-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台政策从军人统治专为文人统治,新出现的报纸不多,周刊比报纸多。 勃兴时期(1924-1935年),台湾报纸经过二三十年代的惨淡经营,市场成熟,读者日增,奠下了基础。

1937年“77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殖民地统治推行皇民化的管制时期(1936-1944年),对台湾报业实行全面控制。

二、台湾报业迅速恢复和重建 台湾新闻事业接收的结果是:《台湾新报》台北本社与花莲分社,由长官公署聘请李万居为社长,改制《台湾新生报》,自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即日出版,每日一大张;台中、台南两分社,由长官公署交中央宣传部特派员卢冠群,办理《中华日报》于1946年2月20日中台南创刊。 日本同盟社与其分支,由中央通讯社特派员叶明勋接收,改为中央通讯社台湾分社,与1946年2月1日开始发稿。

台湾光复,第一家报纸是《民报》,第二家报纸是《兴台新报》,都是民营报纸,至于《台湾新生报》是省政府报纸。 属于台湾省行政公署有《台湾新生报》、国民党中宣部是《中华日报》、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分别位于台北、台中、台南,三足鼎立,发行广、影响大的应是《台湾新生报》,属经济类有《台湾经济日报》、《商工经济新报》、《工商日报》等。

“2·28事件”发生后,官方把民众反抗归咎与新闻报纸的鼓动,11家台湾报纸被查封、关闭,有的新闻人士被通缉、囚禁、杀害。

1949年来自大陆的许多专业报人,及对新闻事业有高度兴趣的人士,在台湾创办报纸,为台湾报业带来了办报新的观念理念和手法,刺激了台湾报业的发展。 到1953年,台湾报纸30家,台北市14家,其他县市16家。

三、当局对新闻的钳制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职视事”,重新当上“总统”,重新整顿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重建特务机构。

发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在1949年5月19日,台湾省政府及台湾省警备司令部宣布自5月20日凌晨起台湾全省实行戒严。

四、“报禁”与言论的控制

20世纪50年代,发布多项法令与限制措施,实施“报禁”,实行“限张”、“限证”、“限印”、“限价”、“限纸”五禁,报纸的规模就一直维持在31家左右。 还规定限制报纸的发行地点、限制中南部地区报纸向台北市迁移,限制报纸必须在登记者申报的印刷地发行。

五、官报和党报的强势

在国民党政权的体制下,党、团、政、军四头马车分立,其中较具规模的有3家,包括隶属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的《台湾新生报》、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中华日报》、隶属于“国防部”宣传处的《和平日报》。 发行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首推《台湾新生报》。

(一)省营报纸——《台湾新生报》 日本人留下的《台湾新报》,由台籍志愿接收继续发行到1945年10月10日,由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后来的台湾省政府)接收改制《台湾新生报》,创刊后,发行量为18万份,其时台湾人口不到600万,该报乃是台湾光复后第5大报。 1952年增辟《每日专栏》。1954年10月在台北市延平南路110号的《台湾新生报》新建大楼,落成启用,向日本东神机器厂订购64英寸池贝高速多彩色轮转印刷机,以及自动浇版机、修版机等全套先进印刷设备,用7色套彩。 50年代该报重要的成就是:

1、编务采用“采编合一”制的实验。

例如新闻组、省市新闻组、经济新闻组等,每一组搭配采访该类新闻记者和主编该版新闻的编辑,共同负责该类新闻设计、采访、写作与编排。但实施一年又恢复采编分工。

2、彩印报纸、广告。

3、注意社会民意调查和成立台湾第一个民意调查机构——“民意测验部”。

(二)《中央日报》对台湾报业的影响

《中央日报》于1928年2月在上海创刊,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 1948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节,《中央日报》开始在台湾设分社,该社总经理黎世芬负责将该社南京卷筒机、器材抢运至台湾,1949年3月12日,正式在台湾复刊。 《中央日报》迁台时社长是马星野,总主笔陶希圣,采访主任王洪钧,人才济济,阵容齐全,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新闻人才,励精图治,革新业务。

该报作为台湾国民党政府中枢机关报,它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台湾报业编辑、印务、发行起来牵头的作用,对五六十年代台湾报业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广告创新

2、刊行地方版和辟副刊。

《中央日报》在大陆时期,就重视副刊,迁台后,该报重新设计。 1950年发行香港航空版

3、提供印刷品质。 美国购置的新式轮转机

4、提早出报时间,扩展发行范围,提升运报技巧。 采包专机空运报纸

还充分运用编辑、印刷设备资源的优势

(三)党营报纸——《中华日报》

国民党中央陈立夫坚持要办有自己发言的机关报 《中华日报》是台湾首家拥有南、北两个发行与分版的报纸。

1950年“中央改造委员会”派原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张道藩为该报董事长,连震东为社长,重整旗鼓,台北已经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占尽风光,所以《中华日报》北部版始终难见起色。

(四)军营报纸——《和平日报》

《和平日报》前身是大陆时期发行的《扫荡报》,1945年抗战胜利后,同年11月12日改名为《和平日报》,总社设在南京,先后在南京、上海、汉口、重庆、兰州5处设分社,持设台北、广州、沈阳、海口4版。

位于台北市的《和平日报》1946年5月5日创刊,由原驻台中驻军第70师《扫荡报》负责人李上根担任发行人兼社长。

“2·28事件”中,以“言论反动”莫须有罪名被查封。 报社被查封的第二月,《和平日报》南京总社派曹先锟任社长,于7月27日复刊,在台北和各县市社分社。

六、民营报业的困境与奋斗

(一)光复初期的民营报业

1、《民报》创刊与1945年10月10日,发行人吴春霖、社长林茂生等主管在日据时期,大多在《台湾新民报》服务过,或是参与过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社会运动团体。 它是一份颇具民间色彩的报纸,延续日剧时期《台湾新民报》、《兴南新闻》的传统,批判政府为职志。

2、《人民导报》于1946年元旦出版,言论与《民报》十分接近,指责国民党政府不遗余力,“2·28事件”后,遭查封。人员被捕或杀害。

《人民导报》站在“人民”角度审时度势,发觉民间疾苦,向政府提出批评,开设舆论版,提供读者投书,在当时台湾报界算是十分敏感和先进的做法。

3、《兴台新报》是台湾光复后第二份报刊,1945年10月22日以周刊在台南发行,翌年改为日刊。

4、《台湾民声日报》于1946年元旦在台中市创刊,原名《民声报》,纯正民营报纸,要代表人民发声。

(二)“2·28事件”后的民营报业 新开张的报纸主要集中在台北地区。

比较值得提及的是走晚报路线的《自立晚报》,走休闲娱乐路线的《华报》以及重在普及过于的《国语日报》,和来自创办过《台湾新生报》的李万居创刊的《公论报》。 除外,在台北地区新创的报纸包括《台湾日报》、《平言日报》、《大同日报》、《闽台日报》、《业报》,因营运不佳,问世不久先后停刊。

当时地方报纸特别多,是此一时期报纸的一大特色,报社分散,分部范围均衡广泛,线面是当时分部的情形: 基隆:《潮声报》、《大声报》、《民钟日报》 新竹:《民生报》 台中:《民声日报》、《民风报》、《力行报》、《自由日报》、《中台晚报》、《工业新报》、《勘建日报》、《正义日报》 嘉义:《商工日报》 台南:《商工经济新闻》 高雄:《国声报》、《台湾时报》、《延平日报》、《中国晚报》、《精忠报》 屏东:《光复报》 花莲:《更生报》、《警民报》、《东台日报》、《公民日报》 台东:《台东新报》、《台东导报》 宜兰:《台光报》 澎湖:《建国日报》等

(三)《联合报》的崛起

《联合报》是台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营日报,它的言论经常被外电采摘转载,刊于外国的报刊。曾一度被列入美国国会纪录。 《发刊献词》中说:“在业务的推行上与新闻发布上,尽量谋取联合,绝对做到统一;而在组织舆论上,则仍保持独立”。

《联合报》在言论、编辑和采访上有其一贯的基本政策和独特风格,说老百姓应说的话,比较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不徇私,不偏袒。所以颇能获得一般读者的信誉,每当台湾内外发生重大事件,读者必定要看该报如何报道,是如何评论的,才引以为满足。 “雷震案”与退报运动

《联合报》的言论立场,这一时期具体表现在两件事上,一个是1958年反对政府制定的第五次出版法修正案;二是1961年以言论声援“雷震案”。 从合伙到独资 1973年底,《联合报》向经济部申请变更登记;1974年1月18日,《联合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惕吾担任董事长。 “限张”下版面突破手法:

1、广告篇幅尽可能对新闻言论篇幅让步

2、精编精写,在最小篇幅内作最大内容报道

3、扩大每版栏数,紧缩空间,缩小字体,增加字数

4、增加地方通讯版,使地方的读者可读到更多与本身有直接关系的新闻

5、创开专栏,针对重要议题做深入的分析。

(四)《征信新闻》的发轫

《征信新闻》与1950年10月2日创刊,由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出资,属于该委员会的研究刊物,该会研究室主任余纪中全权负责。

自该报创立到1958年间,新闻版面与内容有以下一些特色:

1、经济版各工商产业报道的栏目划分颇多。

2、注重定期性的专题报道。

3、着重工商界贸易服务与指导。

4、经济报道部分内容,例如“工业之声”专栏,各类商品文字介绍精简活泼。

七、晚报的发展

(一)、早年的晚报市场

1、不成气候的市场

台湾光复后首家晚报是《自立晚报》,1947年10月10日创刊 1949年春创刊的《台北晚报》

2、韩战带来晚报生机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6月27日 重视副刊:

1、刊登长篇连载小说。

2、刊登连载漫画。

3、刊登连载武侠小说。

其中,自立注重言论,并开辟外埠版;大华以武侠小说与漫画取胜;民族则以社会新闻争取读者。

2、二次版的盛行

二次版是早年台湾晚报发行的一大特色。

二、《自立晚报》

1、风雨飘摇中创刊

《自立晚报》是台湾光复后成立的第一家晚报,1947年10月10日创刊,创办人顾培根,浙江温州人。 改组与扩版

第一次停刊与第二度改组 第

二、三次停刊 第三度改组 革新措施 停刊的原因:

1、来自《联合晚报》及《中时晚报》的强烈攻击,如同泰山压顶。

2、新创办的《自立早报》,因强敌环伺,非但打不开局面,甚至屡屡传出难以“自立”的风声。

3、原任晚报总编辑颜文闩改投《自由时报》另立门户,带走不少人马,补充新人非立时可办,新闻上经常出错,影响士气不小。

4、吴三连与88年底去世,自立报系顿失大树庇荫。

(三)精确新闻报道的兴起 所谓“精确新闻”——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的到手法。

(四)《中国时报》的创刊与发轫

1、创刊之处谐称《鸭蛋报》

2、开封街时期

1954是《征信新闻》发展很重要的一年,鉴于台湾省人口大增、社会日趋安定繁荣、国民教育普及、文化市场大增,纯经济性新闻已不能满则读者需求,该报决定走综合性报纸路线。

3、大理街时期

4、从专业路线到综合路线

该报从创立至1958年间,新闻版面与内容有以下几个特色: (1)经济版各种性质报道的栏面划分颇多 (2)注重定期性的专题报道

(3)注重工商界贸易机会的服务于指导

(4)经济报道部分内容有商业气氛,例如“工业之声”专栏,以短篇轻松文字介绍各类商品

在组织系统方面,此时期该报有两项特色:

(1)编辑部经济新闻编采独立化与一元化:一般报纸的经济新闻采访隶属于采访组,遍及则隶属于编辑组,该报因注重工商经济新闻,特设经济组,由一位副总编辑兼任组长,负责经济新闻编辑,并指挥经济记者采访工作;换言之,经济新闻的采访与编辑,均由同一人负责指挥与调度,是当时台湾报纸少见的“编采合一”模式。

(2)经理部发行、广告、总务三组,除各设主任外,另由副总经理与经理各一人负责督导,即等于各自成立一部,融研究、指挥、执行于一体。

5、晋升大报

6、亚洲首部照相制版彩色轮转机

1968年是《征信新闻报》发展重要的一年。

3月29日青年节,启用美国高斯公司奥本尼式照相制版彩色轮转机,为台湾报业之创举。 这项尝试,为中国报业史上一大改革。引发后来各报跟进实施。

7、更名《中国时报》 1968年9月1日,《征信新闻报》易名《中国时报》;这时候,它已被国际新闻及中文报业协会认为是全世界销路最广的三家中文报纸之一。

由于内容早已超越经济型报纸的范畴,才决定更改报名,以符实际。

8、人间副刊的革新

《中国时报》于1973年增为日出两大张,为了追求文化思潮的提升,致力于副刊内容水准的加强,一场台湾报业副刊革命运动开始展开。 “人间”的创新特点,有以下五项:

一、主动性策划编辑

传统的副刊编辑是被动的看稿人,“人间”强调编辑要有编辑人的意识和理念,尤其是对社会与时代的关怀、参与及反省。

二、新闻性的副刊

“人间”首重副刊与社会、时代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脉动同步。

三、多元化的副刊

“人间”内容的多元化, 首开台湾报纸副刊风气之先。

四、副刊版面的视觉革命

“人间”引进美术设计的观念,1973年5月首度出现圆曲线条的版面设计,开启了报纸副刊版面的视觉革命。

五、重视人格典型的发掘及介绍

“人间”最常刊载的内容是有关人的题材。

9、成立大陆研究所

《中国时报》大陆研究室的成立,在国内报业是一项创举。

10、硬件设施不断提升

硬件设置的进一步全面革新,是《中国时报》在1990年代至为重要的发展策略,主要仍集中于兴建办公大楼、更新印刷机器设备两大项目,几乎年年都有动作,耗资惊人。 第二章 台湾电视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无线电视发展

根据资本构成,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及公共电视台四家电视台,分别由台湾省政府、国民党营事业机构、台湾当局“国防部”、台湾电视基金会创办和主管。

台湾无线电视可分为草创期、成长期、茁壮期、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

一、无线电视草创期:台视、中视、华视的建立(1962—1971年)

(一)台湾电视公司

1959年1月,台湾的“中(台湾)日策进会”第四次会议,决议成立“中(台)日电视事业研究小组”。

(二)中国电视公司

中视公司是以中广公司为中心,结合民营广播电台及部分有志于电视事业的工商界人士,共同集资创办,中视于1967年10月17日成立筹备处。

1968年9月3日,在台北中正堂正式成立“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CTV,中视)谷凤祥任董事长,中广公司总经理黎士芬任总经理,资本额为新台币1亿元。

中视1969年9月试播,10月31日正式开播,1970年2月完成中、南部发射台布局,2月1日起节目向全省播送。 如:《厦门新娘》是一部台湾电视剧,1995年在福建播出。是汪笨湖小说代表作之一。

出品公司:台湾中视 制片地区:中国台湾

林福地导演,表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亲情、爱情、友情,血浓于水的。

(三)中华电视公司

中华电视公司(华视)的创办,前身是60年代初期的中华教育实验台。

1970年国民党中常委通过扩建计划,8月成立筹备委员会,1971年1月31日,“中华电视公司”正式开播。

二、无线电视成长(1972—1981年) 1980年8月,台视东翼大楼竣工启用

中视1974年9月28日建成台东转播站,中视共设微波站,双路传送,信号稳定。 华视在东部建立联播网,直到1974年9月28日才完成。

三、无线电视的茁壮发展(1982—1992年)

(一)运用现代高科技,提高节目质素和播出时效 台视晚间新闻收视率居第一,在节目部引进多位有才华及功能的制作群,制作了一批比较好的综艺和戏剧节目,如陶大伟、孙越、夏玲玲主演的《小人物狂想曲》,林福地导演的《星星知我心》在东南南亚和大陆无处不轰动。 《八月桂花》、《邮差总是按错铃》、《白娘子传奇》、《香帅传奇》电视连续剧及文教节目《八千里路云和月》都获得普遍的好评,并掀起制播介绍大陆风土人情节目的热潮。

(二)筹建公共电视台 1983年3月,“新闻局”提出“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计划”草案,确认公共电视节目内容应强调知识性、服务性、教育性、示范性,以及实现创作的新品质和高水平的节目。

1984年5月20日,台湾公共电视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在中视频道播出,这是台湾公共电视的里程碑。

四、无线电视转型(1993年至今)

台湾1993年《有线电视法》通过,终结了不合法的有线电视收视历史。 1993年公布《有线电视法》,新党周荃的真相新闻网于1994年3月1日播出。

(一)3家无线电视台求新求变、经营的多样化

1、台视电视网,现有23座站台,其中有6座发射台、4座中继站、13座转播台。

台视前任总经理胡元辉在2000年上任后提出,台视朝“多频道、多媒体、多通路”的“资讯集团”化模式经营。

台视在2004年要建构“具有企业集团化面貌的准数位电子媒体”,朝“准数位频道”、“优势事业群”以及“企业化营运管理”的营运模式来经营。

2、中视股票上市。节目上确立“从本土出发,向国际化发展”。 中视已经从单一无线电视台转型成为中视媒体集团。

1999年8月9日中视股票公司上市,是台湾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媒体,也是官办民营化的第一家电视公司。

3、2002年7月开始企业改造,组织变革,成立策略发展部、购销事业处,整合华视现有软件资源,发挥整合行销功能,开发频宽及节目资源的加值运用。

(二)公共电视独立经营和正式开播

“新闻局”主导、被台湾当局列入重大文化建设及“六年国建计划”的公共电视,硬件工程有公视大楼A、B、C区,建8个摄影棚、行政中心、视听影像图书馆、出版中心以及全省10个转播站。

公共电视节目包括新闻、儿童、体育、人文、历史、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电影、摄影11大类,其中新闻占30%、台湾一般节目占45%-50%、从外国选购的节目占20%-25%。 公共电视在1995年11月20日至1996年元月20日完成两个阶段的试播。 公共电视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开播。

公共电视节目注重妇女、儿童、原住民等特殊需求,创办了“原住民新闻杂志”“部落面对面”、“客家新闻杂志”等节目,丰富了精致的剧目,像《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家》等戏剧,及《张学良传》、《孙立人三部曲》、《世纪宋美龄》等纪录片。

(三)民间全民电视公司的创立和经营

1995年,台湾当局审议通过成立第四家商业电视台即“民间全民联合无线电视”(“民视”)。 “民视”由综合性的无线电视台和全天24小时播放的新闻卫星台组成,卫星新闻频道于1997年5月5日正式开播,综合民视台于1997年11日正式开播。 一改长久以来国民党、政、军垄断电视媒体的局面。

民视于2000年6月,于台视、中视、公视、华视一共五家无线电视台,共同进行数字电视试播。

(四)宏观电视台和客家电视台

1、宏观电视台。

台湾当局为了摆脱在世界上的孤立,为了所谓拓展“外加空间”,早在90年代运用卫星代理台湾几家无线电视台在北美落地。

“行政院新闻局”在2002年3月1日建构所谓“国家级”的对外电视频道宏观电视台,不收费、不锁吗,全天候24小时播送无商业广告的节目,免费提供全球宽频收视该台网络直播于随选视讯。

2000年至2001年由中视筹办。

2002年委托华视,2003年是台视,2004年政党轮替,不再交国民党的中视,由华视来代办。

2、客家电视台。 陈水扁执政后,为了2004年“总统大选”中能继续任高位,挖掘国亲两党泛蓝的票源,于2003年7月成立客家电视台。

五、无线电视台产业的经营和体制

(一)无线电视台资本结构

1、台视资本结构:台视播出3年,出现巨大亏损,董事会要求日本增资被日方资本所拒,董事长林柏寿邀请台湾资本家,共同增资3000万元协助度过难关。 使得台视的民股逐渐大过日本的资本。 台视基本是属于“中日合作”、“公私合营”、“纯商业方式”经营电视事业。

2、中视资本结构:中视以国民党党营中广为核心、民间广播公司和私人资本为辅的电视公司。

成立当初,党营于民营股权各占一半。

开播不久,中视处于亏损状态,部分民股退出,国民党收购这些民股,国民党党营股份超过50%。

3、华视公司股权:1978年是2.247亿元,其中“国防部”投资持股30.78%,“教育部”持股10.38%,合计41.16%,黎明文化公司持股占25.52%,华视文化基金会持股占5.38%,同胞储蓄会持股占10.26%,民股只有中兴纺织5.13%,大同2.30%,台塑公司2.55%,声宝电器2.56%,吴辉生5.11%。

4、“民视”是民间投资公司和全民电通投资公司两家合资的民进党电视台。股东多是在野团体及小额投资人。

5、公共电视台。

1998年7月1日,成立财团法人公共电视基金会,其经费主要来自当局捐赠,其次是靠自行筹款。

(二)无线电视台规模和组织

1、台视公司组织:在总经理下设行政部、节目部、工程部、业务部、器材部、安全部、制配厂、及驻外代表。

2、中视公司组织:设董事长、总经理与董事会秘书、总稽查,下分设主任秘书、新闻部、节目部、工程部、业务部、资讯部、财务部、公共关系室、行政室、人事室、安全卫生室、研究发展室。

3、华视公司组织: 80年代中期,华视设董事长、总经理,下设企管部、节目部、新闻部、教学部、工程部、业务部、财务室与顾问指导委员会。

90年代初期董事会下设行政、企划、财务、稽查、人事、节目、新闻、教学、工程、业务及公共服务等11个部室,编制员工达938人。

(三)无线电视台营业状况

1、台视营业概况:居三台之首。

2、中视营业概况:绿营投保中心打击国民党文化事业,中视股价惨跌,连累投资人。

3、华视营业概况:华视开播时,营业额颇为困难,但因实行“外包节目”政策,不久即由盈余。

4、民视营业概况:在2000年首次出现2.6亿元的盈余,也正是老三台盈收遽减或负成长的时期。

5、公共电视:2002年全年合计播出7852小时的节目(含重播),平均每日播出21.5小时,其中有73.6%的节目是自制播出的,26.4%是境外购片及捐赠。

第二节 有线、卫星电视及电视媒体集团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及频道市场的集团化

1、有线电视的发展。

有线电视系统除了18家独立系统外,其余45家分属于有五股势力,分别是东森媒体科技、和信与卫视合资的中嘉、太设与霸菱共同持股的太平洋联网、卡莱尔主导的台湾宽频通讯,以及联邦性质的台湾基础网络。

2、有线电视并购,频道市场的集团化。

二、卫星电视频道现状

1、卫星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 1990年3月27日,“寻星族”意外在东经110.5接收大陆东方红2甲卫星转播亚洲卫星发射实况,一时奔走相告。

这是台湾民众第一次在卫星电视上看到大陆西昌火箭发射中心,以及第一次听到全部用中国语言操控的发射火箭的实况转播。

现在有线电视产业龙头东森集团,当年也是以提供第四台跑带节目起家的。 1991年12月,跨地区媒体经营的亚洲卫视(STAR TV)正式在台湾市场登陆。 周荃成立的“第四产业集团”和王志隆所发起的“泛卫集团”分别承租的两颗漂移卫星。(这是台湾民间首次拥有卫星电视频道,也让台湾正式成为数字卫星电视的拥有者)。

2、佳讯录影视听公司三立台。

前身是在1983年成立的三立公司,主要生产空白录影带及代理发行节目。 1985年制作《诸葛亮餐厅秀》录影节目风靡全台,创造综艺秀节目流行。

1993年以来先后成立三立综艺台、三立都会台、SETN三立新闻台、SET三立国际台。 三立定位为“台湾本土,最优质话语数码电视”。

擅长制作以台湾本土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和青春偶像剧,像偶像剧《薰衣草》、《MVP情人》在海峡两岸流行,《台湾霹雳火》创下15.72%高收视率,并在新加坡黄金档播出。 2003年在台湾主要电视媒体获利居冠。 三立台的优势在于有非常多的自制节目,以片子的授权和多媒体重制收入为主,三立转售拷贝卖给香港,再由香港转卖给大陆。

3、中天电视台。

中天电视台编播数字化,树立品牌,并在海外较早占有市场。 中天在北京、上海、成都派驻记者,侧重采访新闻。

中天因与《中国时报》合作,互相在对方媒体上替自己的活动或时间作曝光宣传。

4、无线卫星电视TVBS。

随着有线电视时代来临,邱复生成立电子媒体事业,在1993年与香港TVB合作成立TVBS“联意制作股份有线公司”,属于家族频道,为服务海外当地华人。 其制作的“2100全民开讲”等更开创批判台湾时政谈话节目先河。

5、年代影视公司。

年代影视公司于1982年成立

年代致力于本土化,平衡南北的新闻量,呈现出不同的新闻观点与内容。

三、多媒体集团产业及五大媒体集团(多频道商和多系统商)

台湾企业集团或媒体集团介入有线电视,经过平行和垂直并购,形成五大媒体集团:辜家和信集团、木乔传播公司、太设集团和台湾固网。 它们的共同特点:

1、既是系统商又是频道商,既经营有线电视又是卫星电视的经营者,掌握节目软件供应市场,双管齐下,不仅可保障其节目频道有通路,也同时可让其所属的系统台不乏节目频道供应。

2、将势力深入到通信和其他传播媒体产业中,如直播卫星电视、电脑网际网络、固定通信网络等卫星传播与宽频通信服务等产业。

3、吸引外资和高科技,资本国际化,市场跨地区和走向全球化。

辜家的和信集团。

和信集团的龙头辜振甫,长期以来一直是台湾政商界的大老,与前后执政的国民党、民进党关系密切。

2003年6月公司更名为纬来电视网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2000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进军国际资本市场。

东森(力霸)集团。

东森多媒体成立于1995年,1999年10月底,力霸东森集团在全台湾投资23个系统台,并代理14个有线电视频道,以及拥有7个自制频道。

主要营业项目有:有线电视经营、宽频HFC加值服务、频道代表等。 创立“四合一媒体”平台及“跨媒体内容供应商”,如广告行销、杂志、广播电台、直播卫星电视,设立网络电子新闻报,在台湾有线电视集团中开启了先例。

近来东森由媒体平台通路,提供新闻、娱乐和购物内容节目,并将原始内容加值开发,经营商品和肖像授权,进而扩展为大型媒体娱乐集团。

主要的频道有:东森新闻、东森S新闻、东森综合台、东森戏剧台、东森电影、东森西片、东森幼幼,及超视8个有线电视频道,另设东森新闻报、东森广播电台联播网、收购高雄的《民众日报》。

木乔传播公司。

自幼稚园与房地产起家的江道生象山集团,投资的木乔传播公司。

太设集团和台湾固网。

太设母体企业由台湾大哥大、台湾固网的太电集团,投资台湾固网二亿元,在台湾建构一个雄厚的网络媒体集团,事业涵盖宽频、有线电视、无线传输、频道内容、网络技术整合,成为和信、力霸强力的竞争对手。

四、购物频道的庞大商机

东森投入电视购物5年,设立了5个频道购物,把市场规模做到近300亿元,短短3年成长12倍以上。

精神分裂的台湾媒体与社会

《新媒体概论》重点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读书笔记

台湾大众媒体文学书评之研究

一位台湾媒体人看日本救灾

一位台湾媒体人看日本救灾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A卷答案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四章教案

《台湾媒体概论.doc》
台湾媒体概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