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大学生就业(国际经贸)

2020-03-02 15:01: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基于苏南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

河海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基于对苏南地区近百家外贸及金融类企业和江苏五所211重点高校国贸类大学生的调查,将从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建议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国贸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201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升的大好态势下,中国的GDP的增长速度达到10.4%,全年GDP总量接近40万亿人民币,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加之国内经济发展平稳、各项外贸政策基本稳定,我国进出口事业在历经低迷后正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高达29727.6亿美元,进出口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全国高校普遍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直接导致近些年来各层次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尤其以本科国贸专业最甚。在宏观环境中,快速发展的进出口事业加上新实行的外贸法降低了外贸准入门槛,推动了企业对外贸类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行业对外贸类人才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大量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艰难。对于这种高需求与难就业并存的矛盾情形,笔者试图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

一、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以下

问题:

(一)外贸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由于我国进出口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用人机制尚不完善,加之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明显倾向于买方主导,导致企业出现“人才高消费”的情况。对于一些国贸应届本科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企业一定要求更高的学历或是工作经验,这些应征者往往要求更高的薪金待遇甚至漫天要价,而企业本着人才至上的原则往往听之任之,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也恶化了本科类国贸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二)企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在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目前企业普遍只注重工资薪金而忽视了诸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毕业生在企业中缺乏稳定感极易导致信心的丧失和工作热情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员工士气;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重使用而轻培训,员工缺乏提升自我水平的机会,不仅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持

续提升,也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许多毕业生考虑到诸如以上情况,不愿意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甚至有机会也选择放弃,直接导致企业人才供给的缺口。

(三)国贸类毕业生预期偏高

首先,国贸类毕业生的预期偏高。较高的预期不仅表现在对工资薪金的要求上,也表现在对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时间的要求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国贸类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渐归于理性,近80%的毕业生选择2000-3000元,15%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1000-2000或是没有最低限制。但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时间以及工作的前途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地点的问题上,尽管目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发展,但依然有60%的学生选择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选择中西部地区或是乡镇基层的不到10%。。并且,调查显示:女毕业生不论是在对薪金的要求上还是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上都比男毕业生苛刻,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7%左右的现实情况,加上国贸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要比男生更加艰巨。

(四)专业认同感不强

国贸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调查中只有40%左右的本专业学生会把外贸类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顺位职业选择,35%和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较低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本专业专业知识掌握的欠缺,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探究。缺少专业核心竞争力使得毕业生毫无专业优势可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国贸类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一样,都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投入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去,如果此时仍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去寻找工作,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

(五)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

另外,随着中国逐渐跻身于世界发展的前列,世界范围的激烈经济竞争使得从事国贸类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外贸类知识,而且要熟悉英语商务谈判、微机处理、国际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按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应届国贸类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的艰难。

二、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高校的培养制度来看。

首先,国贸专业设置门槛较低,导致许多高校盲目增设,渐渐呈现出一种泛滥的趋势,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有开设国贸专业的必备条件,例如相应的师资力量、经典教材及硬件设施的支持等。如此低标准设置的专业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毕业生,而这类毕业生的能力同样也很难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其次,专业设置的“市场化”与教学内容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突出。经济部门划分的日益细化,使得高校的贸易专业数量设置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如一些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国贸、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新兴专业。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没有随之进行有效地变革,而是依然沿袭老的教材、老的理论和老的教学方式。显然这种“老黄瓜刷绿漆”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然满足不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大学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型人才,这就会导致一个极端:什么都学,却又什么都不精。从目前国贸类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来看,国贸大学生在一些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因课时等原因,对真正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科一知半解。同时,国贸类专业非常注重实际操作,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了解进出口过程中的各项事宜,但鉴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硬件条件有限、课程设置等原因,国贸专业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实践,由此严重限制了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扩展。

从社会整体经济结构及配套措施来看

首先,国贸类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难,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根本上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由最新的三大产业结构数据得知,我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11.3%、48.6%和40.1%,可见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相对领先,以至于现今的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办公室”、“研究室”,同时也就导致了中国生产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需求旺盛,而真正拥有专业知识的白领阶层却面临着就业瓶颈。

其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区受限。一方面,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大学生流向了东部、南部的发达地区,使该地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人才的缺乏,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日益拉大。尽管目前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地区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隐性的问题,例如目前的优惠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限,很多大学生最终难以享受到真正的优惠;而且这种“志愿者式的支援”很难使大学生真正的扎根到中西部,最后就业压力又会重回发达地区,可见这项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社会上对于大学生一些刻意的污蔑、丑化,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形象及就业环境的无形黑手。

三、对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针对目前国贸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人尽其用”的用人观念,不仅仅以学历论人,以经验论人,而是要看毕业生是否真正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使毕业生能力得到提高,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完善企业的保障制度,使毕业生真正愿意在企业中扎根,这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对于国贸专业学生而言,除了要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以外,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从而符合国贸类从业人员的各项要求。

再次,在学校方面,要使专业设置真正地面向市场,而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名称上,要对专业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所侧重,比如采取增加专业课时等方法,从而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使国贸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的实践活动中。

最后,在社会宏观角度,应该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除了继续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工作的政策,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还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落实的力度,使大学毕业生真正的扎根中西部,为中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瑞华.国贸专业人才“两难”现象的原因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

2.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国贸就业前景

大学生国贸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

国贸专业就业前景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

国贸专业发展方向,就业,考研

国贸专业的就业方向

国际经贸旅游节致辞

国际经贸专业专业导论

国际经贸专业英语(推荐)

《国贸大学生就业(国际经贸).doc》
国贸大学生就业(国际经贸)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