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论文

2020-03-03 16:10: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经济管理学之决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则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化发展。可以说,科学化决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决策、管理、原则、决策实施

一.决策的概念

1) 决策的定义:

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决策是指在几种行动方案中做出决策。广

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即决策是指为达到

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所谓经济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

照最优化的要求,选择经济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的经济管理过程。它的实质,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进行决策,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决策总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第二,

它总是要付诸实施;第三,它总是在已确定的条件下寻求优化的目标和途径;第四,必须提出多个方案。

2) 决策的特点: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

问题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决策是行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目标性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而

且决策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才会有决策。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对它们的比较评定来进行选

择。

(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

可行。“可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能解决预定问题,实现预定目标;二是方案本身具有实行的条件;三是方案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

(6)科学性科学决策并非易事,它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得本质,认

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决策。科学性并非否认决策会有失误、有风险,而是要善于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要尽量减少风险,这是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内涵。

二.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

满意原则就是针对“最优化”原则提出来的。人们讲的“满意”决策,就是能

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内容:

(1)决策目标追求的是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完善,而是使他们能够得

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2)决策备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

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3)决策方案选择不是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做

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2)层级原则

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

(1)组织需要的决策一般都非常广泛、复杂,是高层管理者难以全部胜任的,必须

按其难度和重要程度分级决策。

(2)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权责对等、分权管理。

(3)组织都建立有领导制度和层级管理机构,而领导制度和层级管理机构要有效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原则

(1)决策既要充分利用机会,减少风险,又要有人敢于负责,抓住机会,当即立断。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2)决策作为决策者的意志反映,由少数人进行,意见最容易统一;而决策要得到顺利实施,就需要有较多的人参与,反映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把不同看法、意见、分歧解决在决策过程之中。因此,组织在建立决策体系时,应注意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集体的积极性,把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紧密地衔接起来。

4)整体效用的原则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与

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

三:经济决策的作用

1)决策是关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有赖于正确的决策。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正确的决策,可以把握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优化的方案,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从微观经济的发展来看,正确的决策是使企业顺利发展、企业活力得到发挥的前提,而企业的发展,企业活力的增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2)决策是经济活动成功的关键

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十分庞大而又复杂,变动的因素多,大量因素要进行动态的最佳组合。决策正确,整个经济活动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整个经济活动就将受挫。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各个经济组织的活动效率都已大大提高,谁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谁才能取胜。这种决定经济活动效果好坏的活动,主要不是靠技术活动,而是靠决策活动。因此,决策正确与否将决定经济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3)决策决定着经济活动效益的大小

决策正确是最大的节约,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只有正确的决策,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合理调整与改造产业结构,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才能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只有正确的决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取得较好的微观经济效益。

4)决策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决策是经济管理过程的核心。经济管理的其他各项活动,如预测、计划、格挥、调控,都是围绕决策来展开的。预测是决策的前提,计划编制是决策结果的展开,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决策。如果决策变化,其它各项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决策一旦失误,其它各项管理活动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四、经济决策的类别

决策的类别是客观存在的,它以事物的某种共同的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情况,经济决策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1)按决策的范围可划分为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宏观决策是指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决策。宏观经济是以社会经济总量作为研究对象的,因而宏观决策一般带有社会经济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微观决策,是指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决策。微观经济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因而微观决策一般带有个体性的特点。

2)按决策的规模可划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日常决策

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一般多由高层决策者作出。战术决策,是在战略性决策作出以后,对如何保证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决策,如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一般由中层决策者作出。日常决策,是指按照战术决策的要求对完成日常业务间题所作的短期的、技术性的、业务性的决策,一般多由基层决策者作出。

3)按决策的时间性可划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指有关经济活动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短期决策,是实现长期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短期的策略性的决策。

4)按决策的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按原来规定的程序、处理原则和方法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经常重复出 现的问题的。一部分战术决策和绝大部分日常决策多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用来解决以往没有先例的、新出现的、一次性的问题的。非程序化决策往往是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由于这种决策对各种因素变化的把握无法用常规办法处理,除采用定量分析外,更要借助于定性研究。且受决策者的观念、经验、知识、洞察力和直觉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5)按决策的时态可划分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

单项决策,所处理的问题是某个时点的状态或某个时期总的结果,决策工作一次只有一个决策,又称静态决策。序贯决策,是考虑到时间先后的动态变化而作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多个决策,也称动态决策。序贯决策可以一次全部作出,也可以随上一步决策的实施逐步作出下一步的决策。

6)按管理业务可划分为生产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和人事决策等这类决策绝大部分属于微观经济活动的决策。

7)按决策的条件可划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所依据的条件是确定的,结果也是确定的,一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即可作出选择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所依据的条件和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条件和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可以估计的。

8)按决策要达到的要求可划分为最佳决策和满意决策

最佳决策,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作出的决策,这种决策要求在决策时所有的可能方案都要考虑到,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按照最好的条件来设计。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资源、科技水平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理想的最佳决策是不容易作出的。因此,最佳决策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以执行的结果使人满意为标准的决策.满意决策的优劣取决于对现实条件的充分分析。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人们多半是以满意为标准的,不过。在若干个满意的目标或方案中,应力求选其更优者。

五.经济决策的科学程序

1)决策的制定

(1)发现、提出、论证待要决策的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发现并正确地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本质往往被现象、甚至假象所掩盖,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决策者只有透彻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影响它的因素,才能透过现象,剥开假象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从大量偶然的事物中更好掌握其必然。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2)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的确立是决策过程的中心环节。决策者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原则,严格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具体说。一是要实事求是,把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性结合起来;二是要高瞻远瞩,充分考虑目标的多层次特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对设想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排队,对比分析,以确定更为正确的目标;四是目标要明确,尽可能数量化,并有实现目标的期限。

(3)搜集资料,进行预测,提出可行性方案

目标一旦确定,决策者就要责成有关人员或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进行预测,提出可供抉择的多种方案,为比较对照提供前提。

(4)方案的评估和优选

这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评估和优选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对照、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为了做到最佳抉择,首先要对可供抉择的各个方案进行评估。

2)决策的组织实施

决策一旦作出之后,就要坚决执行。决策者要有气魄和胆略,此时的任何犹豫和动摇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决策的组织实施,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制定实施计划

如果方案中已提出可供参考的计划设想,那么,要认真组织修改,使之尽量完善、具体;如果方案中没有可供参考的计划,就要组织专人拟定计划。

(2)建立相应的组织

根据最佳方案的要求,及时调整或重新确立执行决策的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结构要合理,机构要精干。机构一经确立,就要认真挑选人员,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环节和恰当的岗位上。挑选人员要任人唯贤。人员一旦选出,就要明确职责、权力和义务,必要时还可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3)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有关组织要相应配合,统一认识,统一步调;要向有关人员反复讲明为什么要作这一决策,目标是什么,使之认识其作用、意义;要讲明实施决策的步骤和方法,使之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和执行。以保证实现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4)追踪、检查

决策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这就是追踪、检查。追踪和检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随时作出恰如其分地处理。还必须注意决策实施中信息的反馈。一是决策者要责令有关职能部门或人员,及时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数据报告有关的情况;二是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及时掌握动态;三是及时汇集追踪和检查中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搜集、整理、传输要准确、及时。决策者要根据已得到的信息及时处理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以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经济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论文题目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心得

经济管理学(材料)

林业经济管理学

管理学论文

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论文.doc》
经济管理学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